浅析“双一流”背景下高校资产内涵式管理
李永彬 季新江(通讯)石剑 刘文红
石河子大学资产管理处 832000
第一作者:李永彬,工作单位:石河子大学资产管理处;省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 博士研究生在读
通讯作者:季新江,工作单位:石河子大学资产管理处 ;研究方向 :国有资产管理
第二作者:石剑 工作单位:石河子大学资产管理处 ; 研究方向 :国有资产管理
第三作者:刘文红 工作单位:石河子大学资产管理处 ; 研究方向 :国有资产管理
摘 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资产管理正面临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本文提出资产内涵式管理是以优化配置、提升效能为核心,通过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支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本文立足政策导向与高校发展实际,分析高校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的理念滞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方式粗放、效能不高等共性问题,系统探讨从更新管理理念、完善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手段、优化服务保障、加强队伍建设等五个维度推进改革的实施路径,旨在为新时期高校资产管理提质增效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策略。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资产管理;内涵式管理;资源配置;效能提升
一、引言
1.1高校资产的基础保障作用
高校资产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重要物质载体,涵盖土地、房屋、仪器设备、无形资产等多种形态,其管理效能直接影响办学核心竞争力[1]。根据教育部2022年教育事业统计公报,全国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已达1.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随着资产规模迅速扩张,如何有效管理资源,使其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活动,成为一项紧迫重要的研究任务。
1.2国家对国有资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38号)明确要求建立权责明确、约束有力的管理机制[2]。2023年财政部发布的《关于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要通过共享调剂、绩效评价等手段提升资产使用效益。这些政策导向标志着高校资产管理已进入法治化、效能化的新阶段。
1.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内涵式管理
高校发展模式正从依赖规模扩张和要素投入转向注重质量提升和效益优化。资产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实现战略转型,从传统的“重购置、轻管理”向“重效能、精管理”的内涵式路径转变[3]。资产内涵式管理本质是超越规模扩张的传统模式,聚焦资产全生命周期的价值创造与实现。
1.4内涵式管理具体目标
精准配置:依据学校发展战略和学科需求,科学规划,动态调整资产结构,实现资源与目标的最佳匹配。
精细管控:建立覆盖购置论证、使用维护、共享调剂直至处置报废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堵塞管理漏洞。
效能优先:将资产使用效益作为核心评价标准,构建科学的“投入-产出”绩效评价体系,驱动管理改进。
数字赋能:建设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和智能决策,提升管理智能化水平。
二、当前高校资产管理面临的挑战
2.1缺乏“大资产”管理理念,办学资源统筹谋划不足
高校管理实践中仍不同程度存在“重人、重财、轻物”的观念,资产的战略支撑作用未能得到应有重视[4]。学校整体规划和重大决策往往未能将人、财、物三类核心办学资源进行有效统筹。缺乏对资产配置的协同考量,导致资源规划与学校发展目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需求脱节。校内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普遍,部分单位资产闲置与短缺并存,整体协同效应难以发挥。资产管理权限分散,难以实现全校资产的统一规划、动态调配和有效监管(图1)。
2.2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制度约束显现不足
一是部分高校未能形成覆盖各类资产、贯穿配置、使用、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的完整体系。现有部分制度亟待修订;而资产绩效评价、共享共用、监督问责等关键环节的制度往往缺失或可操作性不强[5]。
二是资产管理权责边界不清、协同机制不畅的问题较为普遍,导致在建工程转固、资产调拨处置、大型设备共享等环节易出现流程梗阻、效率低下甚至推诿扯皮现象。
三是制度执行往往缺乏刚性约束。政策宣贯不到位导致规则意识不强,“喜新厌旧”、不愿优先调剂、处置不规范等行为时有发生。监督检查流于形式,问责机制不健全、难落地,“制度空转”现象削弱了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3管理方式与手段较为传统,资产使用效能不高
一是当前高校资产管理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账实相符”的实物管理层面,对资产“用没用”“用得好不好”等价值和效能层面的关注不足。缺乏对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的系统分析和常态化绩效监控评价机制[6]。
二是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不高。现有系统多侧重于登记、核算等基础功能,缺乏对使用状态、共享调度、效益分析等功能的支持[7]。
三是管理方式粗放,资产盘点不实、交接不清、维护不及时、“重使用、轻维护”等问题普遍存在,不仅造成资产闲置、流失,也影响服务质量和师生满意度。
2.4专业化管理队伍建设滞后,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资产管理工作专业性强,涉及财务、法律、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知识。然而,高校资产管理队伍普遍专业化水平不高。一是一线管理部门人员知识结构单一,难以胜任绩效评价、资本运营等复杂工作。
二是二级单位资产管理员多为兼职,变动频繁,缺乏系统培训。
三是缺失考核与激励机制,资产管理绩效通常未纳入单位或个人核心考核指标,缺乏专项奖励和荣誉体系[8]。兼职管理员工作量得不到合理认定与补偿,缺乏职业发展通道和归属感。
三、“双一流”背景下强化资产内涵式管理的必要性
3.1适应国资监管法治化的必然要求
国家对国有资产管理日益规范化、法治化,高校作为重要的国有资产占有使用单位,落实管理责任势在必行,推行精细化、科学化、绩效化的内涵式管理,是高校主动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履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提升依法治校、依法理财水平的必然选择。
3.2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在于质量和内涵。高校发展不能再简单依赖外延扩张,必须转向质量提升和效益优化。强化资产内涵式管理,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将有限资源精准投向战略重点,最大限度发挥其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等的支撑作用,是高校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路径[9]。
3.3高校多校区运行的现实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多校区运行成为常态,导致资产总量激增、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管理链条延长,复杂性显著增加。传统的分散粗放管理模式已难以为继。强化资产内涵式管理,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统一、高效、智能的管理体系,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对各类资产的精细化监管和统筹调度,提升管理效能,确保在复杂环境下资产的安全完整与高效利用。
四、推进高校资产内涵式管理的路径探索
4.1树立“大资产”观念,强化战略统筹
高校需将资产管理置于学校发展战略的全局高度,与人才、财务规划同等重视、协同推进,打破“重人、重财、轻物”的惯性思维。在制定发展规划、学科布局、重大项目决策时,必须将资产资源的支撑能力、配置需求与管理效能作为核心考量因素,确保人、财、物一体化规划与联动管理。
校级资产管理决策机构应强化权威性和统筹协调功能,确保重大配置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建立基于办学定位、学科特点、发展目标和绩效导向的资源配置新机制。科学制定并动态调整基础资产配置标准,同时探索实施差异化、动态化的配置模式,优先保障战略重点领域,强化“人才+平台+资产”的协同效应,提升资源配置的精准度与战略契合度。
4.2构建权责清晰、流程规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制度建设是基础保障。需对照国家最新法规政策,结合学校实际,全面梳理、修订现有制度,填补空白,加快构建覆盖各类资产、贯穿配置、使用、维护、处置、收益、评估、监督等全生命周期的制度体系。制度设计要注重可操作性,明确具体标准和流程[10]。
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优化业务流程,明确接口责任,提高管理协同效率,尤其要打通大型设备共享、在建工程转固等关键环节的堵点。必须建立常态化、科学化的资产使用绩效评价机制。评价指标应全面反映资产配置合理性、使用效率、共享程度、维护状况及产出效益,评价结果要与资源配置调整、单位考核奖惩、预算安排等硬挂钩,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
要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检查机制,明确问责情形、标准和程序,对管理失职、资产流失、浪费严重等行为严肃追责,制度执行的刚性。要积极探索资源共享与盘活新机制。
建立校内闲置、低效资产信息发布与调剂平台(如“公物仓”),促进校内资源循环利用。大力推动大型仪器设备等优质资源对内对外开放共享,制定合理的共享激励政策、成本分担与收益分配办法,提供专业技术支撑,降低共享门槛,提高共享效益[11]。探索推行部分公用资产(如教室、会议室等)的有偿使用或成本分摊制度。
4.3以信息化建设驱动管理效能提升
信息化是提升管理现代化的关键引擎。高校应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体化资产管理信息平台。打破现有系统壁垒,按照统一标准整合资产、财务、采购、基建、人事等相关数据,实现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平台应覆盖所有资产类别和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形成“一个入口、一套标准、一个平台”的管理格局[12]。
依托信息化平台,全面优化再造资产管理业务流程。推动资产从预算编制、购置申请、验收入库,到使用登记、维护报修、转移调拨,再到清查盘点、处置报废、绩效评价等各环节实现线上办理、“一站式”服务,大幅提升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改善用户体验。
4.4加强资产维护管理,提升用户满意度
资产的价值在于使用,良好的维护管理是保障其功能、延长其寿命、提升其效能的基础。要建立稳定、可持续的资产维护经费保障机制。根据资产类别、服务对象和责任主体,探索建立学校统筹、部门自筹、收益反哺等多渠道筹资模式,确保必要的维护经费投入,改变“重购置、轻维护”的状况。
严格落实“谁使用、谁负责、谁维护”的原则,明确使用单位的日常维护保养主体责任,并建立相应的检查、考核机制。对因维护不善导致资产效能低下的,应采取必要措施。新增资产配置要优先考虑校内调剂和共享利用,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购置。
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服务导向。主动关注教学、科研、生活等各类资产的使用需求和用户体验反馈。针对师生反映强烈的问题,如教师公寓条件、实验室环境、教室设备等,投入资源进行改善和提升。
4.5打造专业化、高素质的资产管理团队
人是管理活动的核心要素。应选拔或引进具备财务、法律、工程、信息技术、资产评估、经营管理等多元专业背景的人才。探索设立资产管理专业技术岗位序列,为专业人才提供发展通道。
对于二级单位,应选派责任心强、业务熟悉、相对稳定的教职工担任兼职资产管理员,并明确其职责与工作要求。要建立常态化、多层次的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管理人员,定期开展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操作技能、信息化应用、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培训和交流,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实践并重的方式,持续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
必须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队伍活力。建立健全针对专兼职资产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办法,将资产管理工作成效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并与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绩效奖励等挂钩。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结论
在“双一流”建设迈向更高阶段、国家对高校治理提出更严要求的时代坐标下,强化资产内涵式管理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逻辑和战略抉择。推进资产内涵式管理必须以更新管理理念为先导,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以创新管理手段为驱动,以优化服务保障为目标,以加强队伍建设为支撑。这五个维度紧密相连,互为支撑。各高校应立足自身实际,明确改革重点,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使资产更有效地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科技自立自强战略需求。
六、参考文献
[1]刘海峰,王洪波.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1(3):152-15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Z].2021-01-19.
[3]黄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25(18):150-152.
[4]王伟,张彦军.新时代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20,31(6):45-50.
[5]陈昕.高校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3(4):88-92.
[6]高杨.从实物管理到价值管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转型研究[J].会计之友,2019(14):141-145.
[7]王琼.大数据时代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8):195-196.
[8]赵静.高校资产管理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8):140-142.
[9]马莉,王志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财会通讯,2021(24):103-106.
[10]张蕾.新时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3(18):146-148.
[11]徐建,申邦坡,等.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8):1-4.
[12]范兵,罗俊.“双一流”背景下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融合研究[J].财会月刊,2022(15):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