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吴耀持温针结合针刺手法治疗膝痹举隅

作者

李笑飞 吴耀持 华志佳 徐致丽

1.普陀区真如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333 2.第六人民医院 上海 200333 3.普陀区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333

【摘要】膝痹病本为肝肾亏虚,病标涉及膝腿部多处肌肉、筋骨、关节损害,风寒湿热邪阻滞经络以及瘀血痹阻是膝痹发生的重要因素。吴耀持教授临床治疗辨证取穴、标本兼治。基础穴为患侧犊鼻、内膝眼、鹤顶、梁丘、血海、阿是穴;风著者加风池、膈俞,寒著者加关元,湿著者加足三里,热著者加曲池,痰瘀著者加丰隆、三阴交,肝肾两虚者加肝俞、肾俞。以温针灸的温热效应和针灸刺激,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益肝肾之功效。经过多年的治疗经验证明,该疗法可明显改善病人的症状与生存品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温针;风寒湿痹;膝痹

引言:膝痹是当今世界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与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变化、运动伤害增多等因素有关。中医理论认为,膝痹是一种由风、寒、湿、热等外在因素引起的疾病,也有其内在原因,如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传统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外科治疗等,但均有不良反应或疗效不稳定等缺点。针灸是传统医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它具有副作用小,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备受人们的重视。吴耀持教授是“陆氏针灸”第四代入室弟子、上海市名中医,“陆氏针灸”在临床治疗膝痹中非常重视使用温针,将温法与针刺的结合,并辅助以针刺手法双重加强针感,为膝痹的防治开辟了一条全新、高效的途径。该疗法在缓解疼痛的同时,可有效地促进患者关节活动,明显改善病人的生存品质。

一、膝痹病的发病机制

(一)肝肾亏虚的本质

膝痹病的发病机制一直是中医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肝肾不足”是其发病机制的核心。实质上,膝痹症为“肝肾亏虚,筋断筋折”所致的一系列病变。肝主筋、肾主骨,是维持膝关节正常生理机能的基础。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久病耗损,年老体衰,是导致肝肾不足的主要原因[1]。如果肝脏的气血不足,就会引起肝脏的燥热,从而影响到骨骼和肌肉,引起肌肉的收缩。同时,由于肾气不足,髓海失充,导致脊椎和膝盖得不到足够的滋养,从而导致了骨骼的脆弱和疼痛。肝、肾、血本是同根同源,由于肾精不足,肝脏血液无法得到营养,从而加重了经脉的营养缺失。另外,由于肝肾亏损,使卫体不能守正,因此,当受寒、湿、热等因素影响时。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会受阻,从而产生了痹症,同时也加剧了膝关节疾病的发展。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是由多个脏器、血液、能量紊乱所致,是机体整体功能紊乱的具体体现。故在对其进行治疗时,要注意补益肝肾、调养气血、祛风除湿等多种方法,通过温养肝肾,固精强骨,疏通经脉,促进气血循环,使膝关节的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减轻患者的痛苦。

除此之外,结合中医临床特点,采用中医“因人制宜”的方法,并辅以针刺按摩等现代化的康复技术,提高临床效果。在实践中,医师需要明确“肝肾亏虚”的特征,明确其在膝关节病变中的作用,为病人提供全面的诊疗计划,以更好地减轻病情,提高生存质量[2]。

(二) 寒、湿、热、瘀的表证效应

传统医学认为,膝痹的发病机制与其所受的 寒、湿、热、瘀等因素有关。风寒湿邪入侵,特别是在本虚或膝盖受寒、湿寒的情况下,更容易使邪客于关节。风邪易行而变化,寒气凝滞而聚,湿邪黏稠而沉重,热邪灼热而上,四者或独立或联合,致使血液循环受阻,筋骨关节得不到滋养,即为痹症。风是一切疾病的根源,它能引起寒湿侵袭人体,使关节活动困难,疼痛难忍。而热邪主要是由于寒湿日久化热,或者是受外界的温暖之气所致,出现的症状是:关节肿胀、发热、疼痛,严重时会出现关节畸形。同时,其病机也是血瘀阻络的重要环节。血液循环不畅,淤血停滞,堵塞经脉,也可导致淤滞。特别是当受寒、湿长期滞留,血液循环不畅,更易形成血瘀内阻。此外瘀阻证可使关节痛更严重,症状有刺痛,不按,痛有定处,舌乌紫黯,有瘀点。血瘀与寒、湿、热等因素相互碰撞,导致疾病迁延不愈,严重者可由慢性疾病发展至脉络,导致血液在经络中凝结,从而产生“顽痹”。在临床上,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的基本治法。可选用的药物主要有:桂枝、独活、防风等;如果是湿热内阻,可以选择黄柏、苍术、薏苡仁等药物;丹参、赤芍、桃仁等是治疗血瘀痹阻的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同时结合针灸、按摩和熏洗等方法,达到疏通经脉,使血液循环畅通,提高膝关节功能的目的。

二、 吴耀持教授温针结合针刺手法治疗膝痹的理论基础

(一)温针方面

“陆氏针灸”流派提倡使用温针。认为针尾加艾燃烧,即艾火的温热,通过针体的传导,可透达肌肤深部,不但有温行经气的功效,还有加强手法的作用。认为温针和灸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温针是温法与针刺的结合,温针的作用是取其温暖,借以帮助针力之不足,患者不应觉其烫,故使用温针时,艾炷不宜过大过多,一般只须1壮(如枣核大)即可,在留针时间给以适当的温通作用;而灸法则是将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艾火之力,振阳温经而起陷下,发挥祛散阴寒的效能,故对温度和使用艾炷大小及数量有要求。尤其到伏天,天气炎热,人体腠理开疏,此时或针或灸,可以增添阳气之不足,加强卫外作用,有助疗效的提升,因此无论补虚泻实,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手法方面

“陆氏针灸”擅长针芒行气法结合弩法以行经气。针芒即针向,指针刺的方向,是用针向来控制经气传导的方向。即欲气上行,针芒向上刺;欲气下行,则针芒向下刺。而弩法则是用于行气的一种辅助手法。《针灸问对》曰:“……待气至。如欲上行,将大指次指掐住针头,不得转动,却用中指将针腰轻轻按之,四五息久,如拨弩机之状。”即在得气的基础上,用大指次指将针掐住,用中指按压针腰,若要针感向上传导,弩按的方向要在针的下方;要针感向下,弩按要在上方。

三、吴耀持温针结合针刺手法治疗膝痹的基础穴位与加减治疗

(一)犊鼻,内膝眼,鹤顶,梁丘,血海,阿是穴

吴耀持“温针灸”配合针灸疗法,具有精准选穴、个体化用药的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膝痹是我国传统医学公认的“寒湿阻络”之病机,以“犊鼻”“内膝眼”“鹤顶”“梁丘”“血海”“阿是穴”等基本腧穴,各有其独特的疗效与机理[5]。①犊鼻属足阳明胃经,它的作用是通风散寒,行气活血,对膝关节疾病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内膝眼和鹤顶穴都是与髌韧带的内侧凹陷处和髌下缘中心部位有关,这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可以加强膝关节的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的经脉堵塞。梁丘为胃经的郄穴,能调整脾胃气血,疏通经络,对膝关节急性疼痛的缓解作用特别明显。“血海”为“脾经穴”,其功效为活血化瘀,补血调经,对血虚膝痛疗效显著。阿是穴为压痛点穴,可因人而异,因人而异。②温针与针灸相结合,温针以热入穴,与针刺力学刺激相配合,可有效祛寒,温经通络,促进病变部位血液流通。其治法以改善临床表现为主,注重改善气血运行,协调脏腑功能,实现标本兼治。加减疗法是一种更加符合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方法,它是针对病人的不同体质和病情的变化而进行的,例如:对于风寒湿邪较重的病人,可以加用风池穴、风门等来祛风散寒,如果是湿重的话,可以加用阴陵泉、三阴交来健脾。通过这种个体化调节,可以更加准确地符合病人的诊疗要求,大幅提升疗效与持续性,最终达到膝关节疾病的整体康复[6]。

(二)根据病因加减的具体穴位

①风邪阻络:风池穴,膈俞。膝盖阳关、膝眼、足三里等是常用的基本针灸,具有促进膝盖局部血液流通,提高筋骨抵抗力的作用。针对风邪阻络的膝关节,选用风池穴、膈俞等取穴,起到疏风、通窍的作用。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与阳卫经交汇之处,其功效为“祛风散邪,通调经络”,针灸可祛风散邪,使经络恢复正常。膈俞穴是一种理气活血、通络化瘀的穴位,它在后背隔膜区域内,可以起到理气活血、通络化瘀的作用。若气血虚弱者,宜加伍佰会与气海,以益气,调摄气血。②寒热侵袭:关元穴,关元穴,在人体中属于人体最常见的穴位之一,它的主要功效是温中带阳,祛寒止痛,调和血液。由于寒邪入侵,膝关节出现冷痛、沉重感和活动受到限制等症状,关元穴可提高机体的阳气,从而达到散寒、恢复膝关节功能的作用。另外,针刺手法的深度层级及手法力量的细微调节,亦提高了治疗效果的准确性与舒适性。该疗法在临床上,要结合病人的体质状况、症状表现和病情发展情况,对针灸的频率和强度进行适当的调节,以达到个性化诊疗的目的[7]。③湿邪困阻,足三里、湿阻证为膝痹,其病机为湿热重浊,壅塞膝关节,致关节沉重,活动不利,故以足三里为宜。足三里属胃经,其主要作用是健脾化湿,针灸可以激活体内的阳气,激活脾胃,促进湿气的传输,减轻膝盖的沉重,以利于湿气的释放,减轻病情。如膝关节内热毒过盛,则因热邪所致,致血行瘀,出现关节红肿疼痛等症状。在这种情况下,针灸宜选择曲池穴。“曲池”为手阳明结肠经,具有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的作用,针灸可清除体内的热毒,达到治疗膝盖肿痛的目的。④“曲池”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肘部横纹外,可清热表,疏风散热,可有效祛除炽盛之热[8]。在临床中,吴耀持在实际运用中,将“温针灸”相结合,以加强针灸之力,使穴位局部血液流通畅通,以发挥清热化瘀之功效。以一名中年妇女为个案,其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红热,并伴有口渴,喜饮,尿黄便干。以其临床症状为证,属热痹范畴。吴耀持以曲池穴为基础,运用温针灸配合针灸疗法,在选择腧穴时,除了选择曲池穴以外,还配以阿是、委中、阳陵泉等基本腧穴,利用温针灸的温热效应,配合针灸的调节,促使局部升温,疏通经络,加快热邪排出。在几个疗程之后,病人的膝盖发炎有了很大的缓解,并且有很大的好转。该研究既显示了吴耀持先生治膝的特色,又反映了“以证为本”的精神实质,注重“因人制宜”,是达到“治膝”的目的,为临床防治膝关节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9]。

(三)治疗案例

翟某,女70岁。主诉:反复膝关节不适数年,右膝肿痛加重近1年。患者既往双膝关节既有不适之感,去年春节期间不慎跌倒后右膝着地,当时未就诊,急性期过后,时有右膝关节肿痛,并有久坐后站立困难。曾于外院行膝关节积液抽取术、右膝关节玻璃酸钠注射治疗,以及中药贴敷、针灸等中医治疗,长期服用硫酸氨基葡萄糖改善关节软骨代谢,并根据膝关节疼痛情况口服戴芬等抗炎止痛药物。治疗时效果尚可,膝关节疼痛有所减轻,且能行走。外院查右膝MRI(2023.12.19)提示:右(R)膝关节退行性变,股骨滑车、髌骨关节面下及髁间棘骨软骨慢性损伤改变,内侧半月板“桶柄状”撕裂考虑,外侧半月板前、后角、内侧半月板Ⅱ级信号改变,前、后交叉韧带撕裂;关节腔及髌上囊积液,关节周围软组织水肿。近期天气转寒冷后又有所加重,特慕名前来就诊。刻下:神清,气平,右膝疼痛,遇寒加重。舌色暗,舌体胖大,苔白,脉弱。查体:右膝关节局部压痛,局部皮肤温度无明显升高,右膝关节髌骨研磨试验(+)。中医诊断:膝痹(肝肾亏虚)治则:散寒除痹兼补肝肾针灸治疗:嘱患者取俯卧位,采用双手进针法,取穴右侧血海、梁丘、内膝眼、犊鼻、鹤顶、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透悬钟,采用针芒行气法,其中血海、梁丘、内膝眼、犊鼻采用温针灸。TDP 照射,30分后出针[10]。

讨论:

双手进针法是“陆氏针灸”流派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所谓知其针者信其左。在陆氏看来,双手进针特别是用爪切法,不单纯是左右手协同操作,更是为了凸显左手切按穴位的作用,吴师说,《素问·痹论》中有风、寒、湿三气相结,为痹,病人年纪大,长期受外伤,肝肾不足,气血不足,风湿内阻,便有了膝关节的症状。选择穴位时,可选用血海、梁丘、内膝眼、犊鼻、鹤顶等穴位,以活血化瘀,疏通关节,治疗膝头疼痛;以足三里等为主要治疗手段,以调养肝脾肾三经的血液;三阴交透悬钟取决骨具有对下肢痿痹的作用,可用于临床应用。辅以温针结合手法加强针感促进疗效。

参考文献

[1]张帅攀, 朱清广, 房敏. 房敏教授推拿防治膝痹临证经验[J]. 世界中医药, 2024, 19 (21): 3341-3343+3348.

[2]刘晖吟. 中药熏洗联合康复护理在气滞血瘀型膝痹病中的应用分析[J]. 包头医学, 2024, 48 (4): 60-62.

[3]曹子丰, 梅伟, 张立, 潘文迪, 李晓辰, 茆军, 李国军, 王培民。 膝痹宁Ⅱ方内服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的回顾性队列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4, 30 (14): 122-129.

[4]黄俊, 齐春伟, 蔡圣朝. 蔡圣朝从风邪论治膝痹病[J]. 中医学报, 2024, 39 (3): 595-599.

[5]尹罗娟, 余静, 谢先敏, 谢心军, 唐庆妮.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太极旋灸对风寒湿痹型膝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 中医学报, 2023, 38 (2): 408-414.

[6]张丽华, 李佳妮, 张晓寒, 侯若楠, 王艳君. 基于《黄帝内经》“骨、筋、肌肉”理论探讨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 37 (7): 3965-3968.

[7]黄觅, 曾宇, 杜世阳, 胡昭端, 彭锐. 同源点针刺法治疗膝痹病(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22, 33 (3): 656-658.

[8]杨涛, 侯春光. 《素问·骨空论篇》膝痹取穴的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 27 (7): 1151-1152+1182.

[9]焦琳, 陈彦奇, 迟振海, 陈日新. 陈日新教授治疗膝痹“痛在关节,病在经筋”学术观点与临床应用[J]. 中国针灸, 2020, 40 (4): 419-422.

[10]郭蕾, 张赫, 刘俊昌, 孙芸, 田育魁, 郝洋, 卡热买提·阿布都克然木, 张晓婷. 薄荷油叠加气候箱建立阳虚寒凝型膝痹模型兔[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 (23): 3696-3701.

基金项目:2023年度上海市普陀区卫生健康系统科技创新项目(ptkwws202324)

上海市名中医吴耀持普陀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ptzygzs2301)

普陀区杏林优青培养计划(ptxlyq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