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在初三历史复习课上的运用
陈颖
浙江省绍兴市袍江中学 312000
一、研究缘起
近年来,大单元教学的热度持续上升,相关的研究不断增加。初三学生已经完成了所有教学内容的学习,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是零散的、碎片化的。因此在复习课上,帮助学生完整建构知识体系,既是历史学科培育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有效备考的现实需要。
1. 核心素养的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了“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以中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基本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等课程理念 ① 。
相对于传统的课时教学,大单元教学更具系统性,有利于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并非孤立而存在,而是与世界各地的发展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的。
2. 立足中考
从 2024 年开始,绍兴中考采用省统考的形式,暂为开卷考试。在 2024 年的中考材料题中不难看出新中考要求学生能建构起完整的历史知识框架,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在复习课上采用大单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分析能力和思维层次,高效备考。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大单元教学是一种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特定主题,整合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具有逻辑关联的“学习单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建构和深度理解。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内到外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② 。大单元教学主张以主题为核心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任务驱动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与迁移,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高度一致,都强调概念间的关联和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认知。可以说大单元教学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实践,有助于落实核心素养,推动学习从记忆向理解、应用转化。
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形成或改变。布鲁纳提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理解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要帮助学生了解那些看起来似乎无关的新的事实其实是相互关联的,大单元教学是对认知结构理论的的发展。
三、主题确定
1. 内容选择
笔者以“主流思想的嬗变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为主题呈现大单元教学下的教学建构过程。新课标所倡导“点—线”结合的课程设计思路,“点”就是具体发生的历史史实,“线”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③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思想经历过几次变革,变革的发生除了与统治者的个人选择有关,更受历史发展规律的影响,又反作用于历史发展。
先秦时期,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学术繁荣的局面,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在政治领域,诸侯兼并战争不断,各国为增强国力征收大量赋税,兵役徭役繁重,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仍将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核心思想,强调中央集权和严刑峻法,在短期内巩固了统一,但高度集权、禁锢思想和严刑酷法也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汉初,经历了秦朝暴政和秦末战乱后,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汉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局势,实行了“无为而治”的方针政策,道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统治者在“无为而治”思想的指导下,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汉初年的“无为而治”政策使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流行,甚至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汉武帝即位时,边境动荡,诸侯势大,要求统治者采取强而有力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据此,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倡崇儒尊孔,采取八股取士,更是在清朝达到巅峰。八股取士既是明清时期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大加强的要求,它的推行巩固了中央集权,但也严重阻碍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2. 学情分析
笔者选取初中历史教材中几次统治思想的改变,组织大单元教学,引导学生理解统治思想的确立,既是历史的选择也会影响历史的发展,将初三学生碎片化的知识串联起来,培养整体分析历史的能力。
四、效果与反思
笔者以《主流思想的嬗变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为主题,进行了初三复习,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网络,理解思想的变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联,提升了复习效果,提高了复习效率,帮助学生建构起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知。
儒家思想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强调“仁政”和“德治”,法家思想强调“以法治国”强调中央集权,树立君主权威。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不断重复宣扬儒家或佛家、道家的学说,高呼“仁政”的口号,并把他们奉为历朝历代的统治思想和官方哲学。实际上,他们心中所钦重的统治思想是法家,而不是其他。④ 纵观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史,从政治上呈现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特征中不难看出看似对立的儒家和法家思想相互融合,外儒内法成为君主治理国家的主要方式。 ⑤
但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有待提高,如何有效涉及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更有效的落实核心素养,备战中考仍需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陈琦,刘德儒 .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62
[3] 姚宜辰 . 大单元教学下初三历史复习课的主题教学【J】. 中小学班主任,2021(22):24
[4] 杨永泉. 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论衡【J】. 南京社会科学,2010(12):106
[5] 吴静. 浅析《四书章句集注》中的中国古代政治文化【J】. 文学研究,2022(4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