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PERMA 模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邴雨霏 王博 王晴
吉林大学 吉林长春 130000
1 引言
当前,大学生面临学业压力、就业困境等多重挑战,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高发,严重影响学习与发展。传统心理干预侧重被动式症状治疗,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和积极促进。本研究引入积极心理学视角,依托其核心理论PERMA 模型,对高校重点关注学生群体进行心理健康干预,探索一种更具前瞻性、全局性和长期效果的心理干预模式。
2 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
2.1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Martin Seligman 于 1998 年提出,旨在将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传统的病理学模式转向个体的积极潜能和幸福感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强调的是人的幸福感、情感经验、认知模式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健康,旨在帮助个体发现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增强其心理韧性和幸福感。
塞利格曼提出的 PERMA 模型,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框架,涵盖了人类幸福感的五个核心维度:Positive Emotion :体验愉悦、喜悦、满足、感恩等情感的能力。Engagement :个体在从事活动时完全投入的状态。Relationship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健康的社会关系能提供支持、信任和情感慰藉,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幸福感。Meaning :个体在生活中感知到的目标与价值。Accomplishment :个体通过努力实现目标并获得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2.2 PERMA 模型在高校心理健康干预中的应用
PERMA 模型在教育领域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于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忽略了如何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强心理韧性。而基于 PERMA 模型的干预策略,能从多维度入手,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整体幸福感。林雪银曾基于 PERMA 模型对初中生英语学困生转化进行为期 10周的研究,取得很好的成果 [1],李丽菲基于 PERMA 视角指出了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2],帅虹宇则探究了 PERMA 在编程教学中的应用,发现了心理幸福感对编程学习的积极影响 [3],陈晓莉基于 PERMA 模型将对思政教学进行研究,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为实际教学提供了参考借鉴 [4]。
3 高校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
3.1 高校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与严峻性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据中国心理学会的数据显示,约有 1/3 的大学生经历过心理健康问题,焦虑症、抑郁症和压力过大是最常见的症状。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影响其身心健康,甚至造成学生自杀等极端事件。
对于学业成绩不理想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高校常采取传统辅导方式,如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虽有一定效果,但大多数干预措施侧重于应对已有问题,对于如何帮助学生在没有心理困扰时增强心理素质、提升心理韧性,相关的研究干预仍相对匮乏。
3.2 高校重点关注学生的干预现状
针对高校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干预,主要采取个别辅导、心理讲座等形式。通过个别谈话、情绪调节等,帮助学生缓解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但这些主要侧重于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缺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幸福感的长期性干预。
在实际干预中,很多学生对传统辅导形式存在排斥情绪,部分学生认为心理辅导会让人感觉到被标签化或缺乏隐私感,导致辅导效果的下降。因此,如何通过更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干预模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主动性,成为当前高校心理干预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4 基于PERMA 模型的心理健康干预
4.1 干预目标与原则
本研究基于 PERMA 模型,旨在通过系统性干预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干预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出有效应对学业压力与心理挑战的长效心理策略,增强其整体幸福感和学业成就感。在实施过程中,干预策略应遵循以下原则:
全局性: 干预需超越问题缓解,着眼提升积极心理特质,应系统覆盖PERMA 五大要素,构建整合性心理健康促进机制,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个性化: 充分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干预措施需灵活调整,精准匹配需求。对社交焦虑者强化人际沟通训练;对学业高压者侧重情绪调节与压力管理;对价值感模糊者引导探索生活意义等。
长期性: 心理健康素养与韧性提升是渐进过程。干预需贯穿整个大学生涯,通过定期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帮助学生持续巩固策略、深化韧性,有效应对各阶段挑战,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4.2 干预实施路径
4.2.1 积极情绪培养
通过日常心理课程和训练,如情感调节、冥想、正念、感恩练习、记录积极体验,帮助学生认识、管理情绪,培养乐观心态。
4.2.2 增强投入感
设计个性化学习任务与课外活动,如学科挑战赛、专题讨论,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在专注探索中获得满足感。
4.2.3 促进人际关系发展
组织团体辅导、社交技能训练,加强同学互动合作,帮助学生建立健康人际关系,减少孤独感。
4.2.4 发现生活意义
借助主题讲座、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将学业目标与社会责任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探寻自身价值和人生意义。
4.2.5. 增强成就感
协助学生设定并达成短期、可实现的目标,通过积累小成功提升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
4.3 干预效果评估
在进行干预时,研究者通过定期评估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业成绩以及情感变化,利用 PERMA 模型量表进行量化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通过对比数据分析,干预效果显著。学生在情感、学业、社交及自我认知等方面均有较大改善。尤其在学期末的学业压力考核中,参与干预的学生相比未参与干预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心理应对能力和较高的学业成绩。
通过定期评估(PERMA 量表、问卷、访谈)及前后对比数据分析,干预效果显著。学生在情感、学业、社交及自我认知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尤其在学期末学业压力考核中,参与干预的学生相比未参与者,展现出更强的心理应对能力和更高的学业成绩。
5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表明,基于 PERMA 模型的心理健康干预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在减轻学业压力、增强积极情绪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进一步提高干预效果,建议高校:
1. 更新教育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与管理中,形成全面覆盖的教育体系。
2. 加强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干预方案,确保学生都能得到针对性的支持。
3. 构建积极校园文化,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心理辅导课程等,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
通过综合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幸福感和学业表现,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雪银 . 基于 PERMA 模式的初中生英语学困生转化的行动研究 [D].广州大学 ,2024.
[2] 李丽菲 . PERMA 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 [D]. 三峡大学 ,2024.
[3] 帅虹宇 . 基于 PERMA 理论的 5E 教学模式在初中 Python 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四川师范大学 ,2024.
[4] 陈晓莉 . 积极心理学 PERMA 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集美大学 ,2024.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专项课题资助项目,基于积极心理学PERMA 模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2024XLJKZXYB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