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孙银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街道中心幼儿园 213100
当前我国融合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期,特殊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面临三大矛盾:政策倡导与社会认知滞后的矛盾、标准化教学与个体差异化的矛盾、短期干预与终身发展的矛盾。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缺陷补偿模式,缺乏对社交能力发展机制的深度解构。基于此,本研究突破传统范式,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框架,整合上海静安区角色融合游戏、贵阳孟关幼儿园“十环节”流程等创新实践,探索融合教育中社交能力培养的可持续路径。通过解析“干预 - 融合”一体化模式的内在逻辑,旨在构建兼具科学性与操作性的策略体系,为特殊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特殊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阶段作为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直接影响个体终身发展的深度与广度。特殊儿童因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的社会性发展迟滞,不仅制约其情感表达的完整性,更可能引发自我认同危机与群体归属感缺失。研究表明,社会交往能力的缺失极易导致特殊儿童陷入孤立与焦虑的恶性循环,例如自闭症儿童因无法有效解读他人情绪而出现攻击性行为或自我封闭倾向,这不仅加剧其心理危机,更可能形成社会融入的持续性障碍。通过系统性干预提升其社交技能,可显著改善特殊儿童的共情能力与规则意识,使其在合作性活动中体验人际互动的正向反馈,从而重构对自我与他人的认知框架。这一过程不仅关乎特殊儿童个体的心理健康,更对普通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具有镜像价值——当普通儿童在融合环境中学会包容差异、主动提供支持时,其道德认知与公民意识亦得到双向升华。从社会宏观视角审视,早期社交能力的培养能有效降低特殊群体成年后的社会支持成本,为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社会生态奠定基础。
二、融合教育对于培养特殊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价值
融合教育通过创设真实的社会化场景,为特殊儿童提供了从“隔离训练”转向“自然习得”的实践平台。在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共生的教育生态中,前者作为社会交往的“天然示范者”,其语言表达、冲突解决等行为模式为特殊儿童提供了可观察、可模仿的鲜活样本。例如,普通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自发产生的协商行为,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孤独症儿童理解轮流、分享等社交规则,这种非结构化学习比传统说教更具内驱力。同时,融合环境中的隐性课程—如班级公约的共建、合作任务的分配——促使特殊儿童在真实情境中体验责任归属与权利边界,其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持续性的试错与调整得以强化。值得注意的是,融合教育并非单向的资源输出,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缺陷补偿”的单一逻辑,转而强调多元主体的协同进化:普通儿童在帮助特殊同伴的过程中深化同理心,教师通过差异化教学策略创新提升专业素养,家长则因教育共同体的支持缓解养育焦虑,这种多维互动形成了社会情感能力培育的共振效应。更为深远的是,融合教育所倡导的“全纳”理念为特殊儿童未来参与社会竞争储备了心理资本,使其在早期即建立起对复杂人际关系的预适应机制。
三、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创设包容性教育生态环境
融合教育需构建多维度支持性环境,通过物理空间的无障碍改造与心理氛围的柔性设计,为特殊儿童提供社会交往的“自然孵化场”。在物理环境层面,需优化教室布局与设施适配性,例如设置视觉提示标识和低干扰学习区,帮助自闭症儿童降低环境压力。心理环境建设则强调隐性课程的作用,通过班级公约共建、正向语言示范和情感表达引导,将规则内化为社交行为的底层逻辑。教师可通过定期组织“情绪圆桌会”,引导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共同探讨冲突解决方案,在平等对话中建立互信基础,形成“差异共生”的集体意识 [1]。
(二)构建阶梯式社交技能课程体系
基于特殊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需开发分层递进的社交能力培养框架。初级阶段聚焦基础互动能力,利用结构化游戏训练眼神接触、轮流等待等核心技能,例如通过“传声筒”角色扮演活动强化语言回应能力。中级阶段融入情境模拟教学,借助数字化工具构建虚拟社交场景,如模拟超市购物对话,帮助智力障碍儿童理解社会角色行为规范。高级阶段则强调真实场景迁移,通过社区志愿服务、跨年级合作项目等实践,将习得技能转化为适应性行为。课程设计需突破学科壁垒,在艺术、体育等活动中嵌入社交目标,形成全领域渗透的教学模式 [2]。
(三)强化同伴互动中的自然支持
普通儿童作为融合教育的“天然资源”,其示范效应与互助行为对特殊儿童具有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可通过“伙伴制”建立长效互助关系,例如为每名特殊儿童匹配 2-3 名“社交引导员”,在课间游戏、小组任务中提供行为示范与即时反馈。为提升互动的可持续性,需构建“动态伙伴网络”,根据特殊儿童的社交发展阶段定期轮换引导员,避免固化帮扶关系可能引发的依赖心理或标签效应。教师可借鉴上海市静安区的经验,在角色游戏中嵌入“双主体”任务设计,例如让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担任“餐厅服务员”,通过分工协作实现能力互补。同时需设计双向受益的活动机制,如开展“差异体验工作坊”,让普通儿童通过蒙眼行走、触觉辨识等任务感受特殊需求,激发共情动力。这种互动模式不仅能深化普通儿童对差异的认知,还能促使其主动调整沟通策略,例如在杭州市 H 园的实践中,普通儿童学会使用简化的语言或视觉提示与特需同伴交流。教师应引导同伴群体建立正向评价体系,通过“优点发现墙”“合作勋章”等载体,强化特殊儿童的社交成就感。此外,可将互动场景延伸至家庭场域,例如组织“周末社交加油站”,鼓励伙伴家庭共同参与户外探索活动,在自然情境中巩固社交技能的泛化效果。通过构建“课堂 - 校园 - 社区”三级联动机制,使同伴支持成为特殊儿童突破社交壁垒的持续性动力源。
(四)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家庭作为社交能力培养的“首属场域”,需与学校形成教育闭环。学校可通过“家长工作坊”传授社交干预技术,例如指导家长运用“地板时光疗法”,在亲子互动中嵌入表情识别、需求表达等训练。社区资源的整合则能拓展实践场景,如联合图书馆开展“共读社交圈”、与超市合作设立“自主购物日”,为特殊儿童提供低风险社交试炼平台。此外,建立“家校沟通日志”实时追踪行为变化,通过视频记录、行为量表等工具实现干预策略的动态调适。
(五)提升教师差异化教学能力
教师需掌握“精准评估 - 弹性调整 - 多元反馈”的专业链条。通过参与融合教育专项培训,系统学习《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量表》等工具的应用,精准识别特殊儿童的社交发展基线。在教学实施中采用“双目标设计法”,既设定面向全体的普适性目标,又为特殊儿童定制“微阶梯”任务,例如在集体讨论中为其分配“观点记录员”角色,降低即时语言表达压力。同时需建立教师协作共同体,通过跨学科教研、个案研讨会等形式,共享社交干预的成功经验与反思 [3]。
(六)完善动态化评估与支持系统
构建“过程性评估 - 适应性调整 - 发展性追踪”三位一体的监测机制。采用《ABC 行为观察记录表》等工具,持续记录特殊儿童在集体活动中的互动频次、情绪调控等核心指标,通过雷达图可视化呈现进步轨迹。建立“弹性退出”机制,对已掌握基础技能的儿童逐步减少辅助强度,例如从教师全程陪同过渡到同伴提示,最终实现自主参与。同时需关注社交能力的泛化效果,通过追踪升学或转衔阶段的适应表现,验证干预策略的长期有效性,形成螺旋上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融合教育通过重构社交情境、激活同伴资源、优化支持系统,能有效突破特殊儿童社交能力发展的多重瓶颈。深圳福田区的“精准护航”模式、苏州工业园区的数字赋能实践,均验证了动态评估与差异化干预的协同效应。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扩大样本多样性,深化神经科学、教育技术等跨学科协作,同时完善家校社协同的长效机制。建议建立以社交能力为核心的特殊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推动融合教育从经验驱动向循证实践转型,最终实现“差异共生”的教育图景。
参考文献:
[1] 袁美秀. 培智生活数学对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J]. 教育艺术 ,2024(3):75.
[2] 赵敏, 林梦菊. 融合教育理念下特殊儿童的差异教育[J]. 教育科学论坛 ,2021(2):63-66.
[3] 王文 , 梁茹 , 宋乐怡 , 等 . 基于”互联网 +, ”平台的特殊儿童社交能力发展游戏设计研究 [J]. 玩具世界 ,2024(6):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