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预应力技术在城市桥梁施工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作者

孙腾飞 牟俊任

烟台市工程建设第一监理有限公司 山东省烟台市 2640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桥梁作为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安全与耐久性要求不断提高。传统施工方式在复杂地质环境与超长跨径设计中逐渐显露出局限。预应力技术凭借其优越的受力性能和结构效率,逐渐成为城市桥梁建设的核心手段。尤其在施工智能化与绿色建造理念推动下,预应力技术的创新应用为桥梁工程注入新活力。探讨其在施工环节中的应用价值,对于提升工程质量与施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桥梁结构对预应力技术的适应性需求分析

随着城市空间拓展与交通负荷加剧,桥梁结构设计日益趋于复杂化与大型化。城市桥梁普遍具有跨径大、通行压力高、施工环境受限等显著特点,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承载性能、抗裂控制及变形能力方面存在明显局限。而预应力技术通过在结构中施加预先应力,有效抵消部分使用荷载引起的拉应力,显著提升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抗裂性能,增强跨越能力,为满足城市桥梁对结构安全性与稳定性的高标准提供了可靠支撑。

城市桥梁建设通常位于交通繁忙、场地受限的核心区域,施工周期紧张、必须保证交通不中断等条件,对施工组织、效率和质量控制提出了极高挑战。在此背景下,预应力施工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减少大体积模板支撑,降低对现场空间的依赖,有效提升施工灵活性;同时,预应力结构具备优异的收缩控制能力与变形协调性,有助于提升桥梁整体结构稳定性。在斜拉桥、连续梁桥等大跨结构中,广泛采用预制节段拼装与后张拉体系,不仅提升节段拼接精度,显著提高施工效率,还有效缩短现场作业时间,降低对周边交通与环境的干扰。这种快速、高效、低干扰的施工模式,已成为应对城市桥梁建设复杂条件的优选路径。

现代城市桥梁越来越重视结构的可维护性与全寿命周期表现,对桥梁材料的耐久性和长期变形控制提出更严格要求。预应力体系通过提升混凝土的压应力状态,延缓裂缝产生,减少钢筋锈蚀风险,从而延长结构使用寿命。同时,结合智能张拉、张拉力监测等先进手段,可实现施工阶段和服役阶段的全过程监控,为结构长期安全提供数据支撑。因此,城市桥梁对高性能、高可靠性、易维护的施工技术的迫切需求,正推动预应力技术在工程中的深度融合与广泛应用。

二、预应力技术在桥梁施工中的关键创新工艺与智能控制应用

预应力桥梁施工中,创新材料的应用是技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传统高强钢绞线已逐步向低松弛、大延伸率的先进钢材演进,同时结合耐腐蚀包覆层,有效提升整体耐久性与张拉精度。在混凝土方面,广泛采用高性能混凝土(HPC)与自密实混凝土(SCC),其优异的工作性能与强度发展特性,使预应力传递更加均匀且稳定。与此同时,针对特殊环境与结构类型,逐步引入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作为新型预应力筋材,以实现轻量化、高强度、免维护等多重目标。这些新材料的系统集成,显著提升了桥梁结构性能与施工适应能力。

施工工艺的革新同样关键。在施工阶段,通过细化张拉阶段控制策略,如分级张拉、对称张拉与恒应力速率控制等,有效规避张拉不均与结构变形问题。同时,引入波纹管智能定位系统、自动灌浆设备与低收缩高流动性灌浆材料,全面提升预应力管道灌浆质量与饱满度,确保预应力传力路径安全可靠。部分高墩大跨桥梁项目中,还配合使用液压同步提升系统进行节段吊装与张拉,结合精确的三维坐标定位技术与全程数据采集,实现了结构精度控制与高空施工风险的有效降低。以上一系列工艺创新,不仅提升了桥梁结构质量,也极大改善了现场施工安全与效率。

在智能控制方面,预应力技术正逐步实现施工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借助BIM 平台构建桥梁施工仿真模型,可在施工前进行张拉顺序、力值路径及构造冲突分析,显著提升施工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智能张拉设备通过数字传感器、自动控制单元与实时监测系统协同运行,确保张拉力、位移与应变全过程可控。系统可依据设计值动态修正执行参数,实现“张拉 - 反馈 - 修正”的闭环控制,避免人为误差与不均衡损伤。同时,张拉数据可远程实时上传至工程云平台,为工程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与异常预警机制。

三、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的预应力桥梁质量与安全管理优化路径

城市桥梁作为长期服役的基础设施,其结构安全与耐久性不仅依赖于设与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更需贯穿整个使用周期的系统性管理。预应力桥梁由于其复杂的受力状态与构造形式,在服役过程中更易受到荷载累积、环境腐蚀、张拉力衰减等因素影响。因此,构建覆盖“设计—施工—运营—养护”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已成为保障桥梁性能与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路径。基于此理念,需在桥梁建设初期引入全寿命成本(LCC)分析与可靠性评估模型,结合桥型特点、交通等级与维护频次,合理选择预应力材料与构造形式,提前规避结构疲劳及腐蚀风险。

在施工阶段,为提升结构服役期的耐久性与可维护性,需强化全过程质量追踪与数据记录管理。通过张拉参数、灌浆质量、张力释放时间等关键工艺指标的实时采集与归档,建立完整的施工数据库,并与 BIM 模型深度融合,为运营阶段的结构性能评估与维修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在桥梁建成后,利用布设在关键构件上的应力计、位移计、钢绞线锈蚀传感器等智能监测设备,实现对桥梁应力状态、位移变化、预应力损耗等核心参数的长期监控。监测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传输至远程运维平台,系统可根据设定阈值进行异常预警与趋势分析,从而提前识别潜在风险隐患,形成“预防为主、快速响应”的安全管理机制。

养护阶段是实现全生命周期价值的重要一环。预应力桥梁一旦发生锈蚀、松动或张拉力下降,若未及时干预,将导致结构性能退化甚至灾害性损坏。为此,应建立桥梁健康状态动态评估模型,通过监测数据、实测指标与历史数据比对,定期对结构状态进行评估评级,并据此制定差异化养护策略。例如,针对张拉力波动超出预期范围的桥梁段落,采用智能二次张拉技术对关键构件进行再强化,或通过局部预应力补强和碳纤维片材粘贴等方法修复裂缝区域。在运维体系中引入数字化管理平台,集成视频巡检、传感监控、结构评估与维修记录,构建桥梁智慧管养系统,实现从被动维修向主动预防的转变。全生命周期理念的深度融入,不仅提升预应力桥梁的安全冗余与服务效率,也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可持续运营提供了坚实技术保障。

结语:

预应力技术作为城市桥梁施工中的关键支撑手段,正不断融合新材料、新工艺与智能控制,实现结构性能、施工效率与安全管理的全方位提升。围绕城市桥梁对高强度、高耐久性与智能化施工的现实需求,预应力体系在设计、施工与运营阶段展现出强大适应性与前瞻性价值。通过推动施工精细化、运维智能化及管理全生命周期化,有效提升了桥梁工程质量与使用寿命。未来,该技术将在智慧交通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龚雪灵 .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探究 [J]. 工程与建设 ,2025,39(02):384-386.

[2] 吕镇杰 , 张筱丹 . 桥梁预应力张拉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J].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5,6(07):92-94.

[3] 胡立锋 . 城市桥梁预应力混凝土梁拆除施工技术探究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5,(05):212-214.DOI:10.13616/j.cnki.gcjsysj.2025.03.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