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外国文学教学的创新路径与实践反思
杨源
武汉文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一、引言
在当前阶段," 课程思政 " 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方向。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各种专业课程实现全面、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效果。在这一背景下,外国文学课程的职责不仅限于传授文学知识和审美能力,更肩负着价值引导和人格塑造的重要育人任务。因此,如何在外国文学课程中深入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巴尔扎克的《驴皮记》,作为 " 人间喜剧 " 系列的开篇之作,深刻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个体欲望、生命代价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其高度的思想深度和哲学意蕴,因此,该作品非常适合用作实施课程思政的文学素材。
二、课程思政与外国文学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思政的理念与目标
课程思政强调通过专业课程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发展。它要求教师在“教书”中实现“育人”,将价值观教育自然融入教学全过程。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课程育人。”这不仅是一种政策导向,更是新时代教育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
(二)外国文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长期以来,外国文学被视为外语专业的重要支柱课程,其作用不仅在于语言输入和文学素养的提升,更在于文化理解与人文精神的涵养。外国文学作品往往蕴含丰富的伦理价值、社会观念与历史智慧,能够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比较意识。在教学中,通过对外国文学人物命运、情节冲突及哲学命题的讨论,学生可以在思想深处建立起对“真、善、美”的认同,也能增强对现实生活问题的判断与反思能力。
(三)二者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尽管外国文学课程具有天然的思想性,但在传统教学实践中仍存在“重知识、轻育人”的倾向,课程内容往往局限于作品文本层面的讲解,忽略了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核的挖掘。因此,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外国文学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主体性和价值判断力,也有助于重构文学课程的育人使命。
二、《驴皮记》中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与教学设计
(一)作品概述与主题解读
《驴皮记》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开篇之作,叙述一位失意青年拉斐尔在社会边缘挣扎求存,偶然得到一张能实现所有愿望却会缩短生命的驴皮。他在经历财富、爱情、权力等多种诱惑后,最终因欲望无法遏制而走向毁灭。小说以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 19 世纪法国上层社会的奢靡与虚伪,同时又以浪漫主义色彩描绘了 人性的挣扎与哲思的深度,是一部具有思想穿透力的文学经典。
作品中的多重主题如欲望的逻辑、自由意志与宿命、科技与神秘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等,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切入点。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对欲望的过度放大是否导致人性异化”这一命题上,具有极强的现实映射意义。
(二)思政元素的深度挖
1. 对消费主义的批判
拉斐尔在驴皮的魔力支配下,从最初的克制走向彻底的沉沦,反映了人在面对欲望时的脆弱和不理性。他的堕落轨迹揭示出消费主义背后对人性的操控机制。对比当代社会中“消费即幸福”的观念,可以引导学生反思现代人对于物质占有的依赖,从而建立起更为理性的生活态度。
2. 生命伦理与人生价值的辨析
小说通过拉斐尔对生命的挥霍,表达了“每个欲望的实现都以生命为代价”的哲理。在教学中,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如“如果你拥有一张驴皮,你会怎么使用?”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目标、幸福本质与自我克制,从而启发其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探究。
3. 自由意志与社会责任
拉斐尔的选择看似自主,实则被社会压力、物质诱惑与情感困境所裹挟,呈现出个人自由意志与社会规范的冲突。在思政教育中,可以通过对其选择行为的价值评判,引导学生意识到作为社会个体所肩负的道德责任与行为后果。
4. 中法文化对比视角
《驴皮记》强调节制与敬畏,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克己复礼”思想亦高度重视个人欲望的节制。通过中法文化价值体系的对比教学,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并在全球化语境下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路径。
(三)教学实践设计与实施路径
1. 教学目标分层 - 知识维度:掌握《驴皮记》的文本内容、写作背景与主题解读。 - 能力维度:提高文学文本分析能力与跨文化比较能力。 - 思政维度:提升学生对价值选择、自我认知与社会责任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2. 教学方法创新
(1)问题导向教学 通过设置哲学性问题(如“欲望是否必然导致毁灭?”)激发学生探讨,从文学情节走向价值判断,形成思政与文学的深度融合。
(2)角色扮演与情境模拟 引导学生扮演拉斐尔、福舒夫人、药剂师等人物,在模拟法庭或道德辩论中,呈现不同价值立场与行为后果,增强思政教育的现实感与参与感。
(3)文本改写与创意写作 布置“如果拉斐尔在当代社会”或“写给拉斐尔的一封信”等任务型活动,鼓励学生将传统文学价值进行现代转化,提升其思辨与表达能力。
(4)多模态资源与跨学科融合 结合电影片段、艺术作品、社会学文献等,开展跨学科联合教学,如将《驴皮记》与现代消费心理学、生命伦理学等领域结合,为课程思政提供更多现实支撑。
四、教学实践反思与成效评估
(一)教学成效反馈
在笔者所在学校实施“文学 + 思政”教学模式后,学生普遍表示对作品产生了新的理解视角,尤其是在对“欲望”“责任”“人生选择”等问题上的思考更加深入。教学问卷显示,超过 82% 的学生认为课程使其在文学理解之外,增强了现实思维与价值判断能力。
学生反思摘录:“初读只是觉得《驴皮记》讲了一个神奇的故事,经过思考和讨论明白了它其实关乎我们每个人的欲望选择。”“课程让我开始思考,是否每一次妥协和沉沦,都在消耗我们自己。”
(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课程融合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面临以下挑战:1. 思政元素的融入仍显碎片化,缺乏系统性整体设计;2. 学生语言水平与思政表达之间存在“理解- 表达”脱节问题;3. 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理念理解参差不齐,部分存在“形式主义”倾向。
(三)优化策略与改进建议
1. 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鼓励教师在文学教学中主动挖掘育人元素;2. 构建“思政- 文学”一体化教学资源包,如主题教学案例库、跨文化对比阅读手册等;3. 加强学生批判性写作与价值表达训练,开设“文学与人生”类写作工作坊,提升学生语言表达与思想融合能力。
五、结语
《驴皮记》以其思想深度和哲学意蕴,为课程思政提供了绝佳的文学切入点。通过将外国文学教学与课程思政理念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教学的思想性、针对性与感染力,也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未来,应继续深入挖掘外国文学中的思政育人资源,构建“价值引领 + 知识传授 + 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推动高校人文学科育人功能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Z].2019.
[2] 巴尔扎克 . 驴皮记 [M]. 南京:译林出版社 , 2005.
[3] 田海霞 . 课程思政融入外国文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法探究 [J]. 公关世界 , 2025(3):134-136.
[4] 舒进艳 . 课程思政融入外国文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路径 [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4(9):51-55.
[5] 张莉 .《驴皮记》的哲学内涵与现代诠释 [J]. 西方文学研究 ,2018(2):44-49.
作者简介 :杨源,1988-1,女,苗,湖南湘西,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国文学 、法语教学法,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