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及病害防治研究
邢高碧
身份证号码:460033199010123957
引言
随着汽车数量的急剧激增,交通拥堵、事故频发等问题日益严峻,这使得道路与桥梁工程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交通运输业的前景,更深刻影响着民众的出行安全以及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因此社会各界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对施工企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施工单位必须承担起重大的责任,严格管理建设过程,施工单位还需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明确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技术的应用与管理的精细化将成为提升道路与桥梁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
1 道路桥梁工程的特点
道路桥梁工程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道路桥梁工程存在众多影响因素。工程建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交通流量、环保要求等。比如施工现场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可能涉及软弱地基、岩溶、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需要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和加固措施。(2)道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的要求较高。道路桥梁工程涉及多种施工技术,包括土方工程、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路面工程等,每个环节都对施工作业提出了较高要求。(3)道路桥梁工程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多种安全风险,包括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坍塌等,这些风险不仅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还会对工程进度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2 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关键点
2.1 混凝土施工技术
在道路与桥梁工程中,后浇带是连接各结构段落的关键环节,应对后浇带的质量控制必须达到极高的标准。混凝土搅拌时,需精确控制各种原材料的配比,而浇筑过程中,不同部位的后浇带因其受力状态和所处环境的不同,所需的时间间隔也会有所差异,所以必须充分考虑桥梁工程的整体布局和受力特点,合理规划后浇带的位置和浇筑时间间隔。预应力处理能够有效提高桥面的承载能力,减少因荷载作用而产生的变形,而接缝的处理也是后浇带施工中的一大要点,接缝的合规性直接关系到后浇带的密封性和耐久性,在墙体侧面构造的选择上,应优先考虑那些能够确保接缝紧密、不易渗漏的构造方式。对于超长结构内侧的接缝处理,由于超长结构的特殊性,其内侧接缝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变形和受力挑战,因此在接缝处固定钢筋。合理的面板设置不仅能够提高施工效率,还能有效保护已浇筑的混凝土免受外界环境的侵蚀,在此过程中,跳仓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施工技术,应得到充分重视和应用,这样可以更加高效地组织施工,减少施工缝的产生,从而提高道桥工程的整体质量。
2.2 下部结构施工技术
下部结构施工采用定位架与脚手架的组合施工方式,定位架是钢筋布置的基础框架,在搭建定位架时需严格依据设计图纸,精确测量并固定各节点,脚手架的搭设也需考虑施工人员的操作便利性及安全性,合理布局,稳固支撑,为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后续工序提供坚实的基础。浇筑混凝土后,为防止钢筋锈蚀及保护混凝土免受外界环境侵蚀,需设置保护层,保护层的材料与厚度需根据桥梁所处的具体环境及设计要求进行选定,既要满足耐久性要求,又要确保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以达到最佳的防护效果。在建造交叉系梁或顶盖时,需仔细检查桥墩接头处的钢筋连接情况,同时调整横梁的位置与角度。承台是连接桩基与上部结构的重要部件,可根据桥梁的荷载需求及地质条件选择大口径桩群,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对桩身进行详细的检测,一旦发现薄弱部位,应立即进行修补。
2.3 过渡段衔接施工,平顺桥梁道路
施工人员在桥梁与道路施工中应充分重视过渡段的施工质量,其直接关系到整体工程质量的核心。过渡段作为桥梁与道路连接的关键区域,施工人员的施工质量直接决定荷载在两种结构之间的平稳过渡。因此,施工人员需要通过科学的施工规划,确保过渡段具备足够的强度,以抵御因车辆荷载或地基沉降引起的不均匀变形,有效避免结构间出现应力集中,进而减少桥头跳车等常见病害的发生概率。而且,施工人员在过渡段处理过程中需要注重路基和桥梁结构的衔接关系,确保两者之间的刚度差异得到有效缓解。过渡段的结构性能对桥梁和道路的整体力学特性具有显著影响,其施工需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执行。
3 道路桥梁病害处理措施研究
3.1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与应急预案
制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是防控质量问题的制度保障。需构建“企业自控、社会监理、政府监督”三级管控网络,明确各层级的质量责任。例如,施工单位应建立内部质量责任制,将质量目标分解至班组与个人,并通过质量责任状强化约束;监理单位需严格执行旁站、巡视与平行检验制度,对关键工序实施全过程监督;政府监管部门则应加强事中事后抽查,对违规行为实施信用惩戒。在应急预案制定方面,需针对常见质量问题(如路基沉降、混凝土裂缝)编制专项处置方案。
3.2 提升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与培训机制
提升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是防控质量问题的根本途径。需构建分层次、模块化的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岗位(如技术员、班组长、操作工)设计差异化课程。例如,对技术人员开展新材料、新工艺专项培训,重点讲解高性能混凝土配比设计、预应力智能张拉技术等前沿知识;对一线操作工,则通过实操演练强化标准化施工工艺,如模板安装精度控制、混凝土振捣手法等。培训内容应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引入典型质量事故案例进行反面警示,并设置技能考核环节,确保培训效果可量化评估。
3.3 预防性养护
预防性养护能有效控制病害产生与发展。针对混凝土碳化问题,设计时应考虑碳化影响,要增大保护层厚度、控制水灰比。根据碳化深度采取不同措施,如封闭、凿除后浇筑高强混凝土或拆除重建。对于裂缝问题,设计时考虑混凝土劣化,适当增加梁板的厚度或结构截面,增加配筋率。对混凝土的骨料级配进行严格控制,采用适宜的外加剂,强化技术管理,严格控制温度。若裂缝的宽度处于容许范围之内,可考虑采用环氧树脂处理。对于钢筋锈蚀问题,防止水、氯离子接触钢筋是关键。设计时要考虑裂缝宽度、保护层厚度,提高混凝土密实度,掺加阻锈剂,控制氯离子含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建设也在逐步推进。在此过程中,市政道路桥梁工程项目逐渐增多。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的发展,就需要保证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建设质量。为此,相关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影响市政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优化与改进。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施工材料、施工技术以及施工人员的管理与控制,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市政道路桥梁工程质量,进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窦永丽 . 道路与桥梁工程的常见病害与处理技术研究 [J]. 四川建材,2022,48(07):135-136.
[2] 何念东 . 道路桥梁工程常见病害与施工处理技术 [J]. 工程技术研究,2022,7(11):60-62.
[3] 刘飞 . 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的常见病害与施工处理技术 [J]. 运输经理世界,2022(13):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