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技术
吕彦军
华润智慧能源(无锡)有限公司 无锡宜兴 214200
1. 引言
在建筑工程领域,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然而,混凝土裂缝问题却时常困扰着建筑从业者。混凝土裂缝的出现,轻者影响建筑物的外观和使用功能,重者可能导致结构安全隐患,甚至引发严重的工程事故。因此,深入研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技术,对于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 混凝土裂缝的危害
2.1 降低结构承载能力
当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后,其内部的应力分布会发生改变。裂缝的存在使得混凝土的有效受力面积减小,在承受荷载时 ,裂缝处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随着裂缝的不断发展,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将逐渐降低,无法满足设计要求,严重情况下 可能导致结构坍塌。例如,在一些桥梁工程中,由于混凝土裂缝的发展,使得桥梁的承重能力下降,危及行车安全。
2.2 影响耐久性
混凝土裂缝为外界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提供了侵入通道。空气中的氧气、水分以及腐蚀性介质(如氯离子等)可以通过裂缝 渗透到混凝土内部,与钢筋发生化学反应,导致钢筋锈蚀。钢筋锈蚀后,其体积膨胀,会进一步加剧混凝土裂缝的发展,形成 恶性循环。这将大大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增加维修成本。如一些沿海地区的建筑,由于受到海水侵蚀,混凝土裂缝加速了 钢筋锈蚀,使得建筑物的耐久性受到严重影响。
2.3 破坏防水性能
对于有防水要求的建筑结构,如地下室、水池等,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将破坏其防水性能。裂缝成为了水的渗漏通道,导致 建筑物内部出现渗漏现象,影响正常使用。渗漏还可能引发其他问题,如墙面发霉、装饰层脱落等,降低建筑物的品质。
3. 混凝土裂缝的常见类型及成因
3.1 荷载裂缝
荷载裂缝是由于混凝土结构承受的荷载超过其设计承载能力而产生的。在施工过程中,若模板支撑系统不牢固,或过早拆除模板,会使混凝土结构在自重或施工荷载作用下产生变形,进而引发裂缝。此外,在使用过程中,若实际荷载超过设计荷载,也会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荷载裂缝。
3.2 施工工艺裂缝
施工工艺不当也是导致混凝土裂缝产生的重要原因。例如,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若振捣不密实,会使混凝土内部存在蜂窝、孔洞等缺陷,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整体性,在后期使用中易产生裂缝;混凝土浇筑顺序不合理,或分层浇筑时上下层混凝土结合不紧密,会形成施工缝,若处理不当,也会发展为裂缝;另外,混凝土养护不及时或养护方法不当,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增长和耐久性,增加裂缝产生的风险。
4.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技术
4.1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是预防裂缝的基础。在设计配合比时,应根据工程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和强度等级,尽量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以减少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同时,应控制水泥用量,在满足混凝土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此外,还可以掺入适量的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等,不仅可以降低水化热,还能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耐久性,减少收缩裂缝的产生。
4.2 控制混凝土施工温度
为预防温度裂缝,应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在混凝土浇筑前,可对骨料进行降温处理,如洒水冷却、遮阳覆盖等,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夏季高温季节,可选择在夜间或气温较低的时间段进行混凝土浇筑,减少混凝土表面的温度升高。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可在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水管,通过循环水降低内部温度,减小内外温差。
4.3 加强混凝土养护管理
有效的养护是预防收缩裂缝的关键。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对于塑性收缩裂缝的预防,可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抹面,减少表面水分蒸发,同时覆盖塑料薄膜或湿麻袋等,防止表面水分过快流失。对于干燥收缩裂缝的预防,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增长情况,合理确定养护时间,一般不少于 14 天。在养护期间,应保持环境湿度在一定范围内,可通过洒水、覆盖保湿材料等方式进行养护。
4.4 规范施工工艺
规范的施工工艺是保证混凝土质量、预防裂缝的重要保障。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浇筑顺序和厚度,分层浇筑、分层振捣,确保振捣密实,避免出现蜂窝、孔洞等缺陷。振捣时应注意振捣棒的插入深度和振捣时间,既要保证振捣充分,又要防止过振导致混凝土离析。在模板安装和拆除过程中,应确保模板支撑系统牢固可靠,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确定拆模时间,避免过早拆模引发荷载裂缝。
4.5 混凝土裂缝的治理技术
尽管采取了预防措施,但在实际施工中仍可能出现混凝土裂缝。对于已经产生的裂缝,应根据裂缝的类型、大小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理技术,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对于较小的表面裂缝,可采用表面修补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在裂缝表面涂抹特定的修补材料,如环氧树脂、聚合物水泥浆等,以封闭裂缝,防止水分和有害物质的侵入,同时提高裂缝部位的耐久性和美观度。
4.6 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法适用于裂缝较浅、宽度较小的表面裂缝。常用的方法有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等材料,将裂缝封闭,防止水分和有害物质侵入混凝土内部,影响结构性能。在修补前,应先将裂缝表面清理干净,去除灰尘、浮渣等杂物,然后涂抹修补材料,确保修补材料与混凝土表面紧密结合。涂抹完成后,还需进行适当的养护,确保修补材料充分固化,达到预期的修补效果。此外,为了提高修补部位的美观度和耐久性,还可以采用打磨、涂装等方法进行表面处理。
4.7 灌浆法
灌浆法适用于裂缝较深、宽度较大的结构性裂缝。该方法是将水泥浆、环氧树脂等浆液通过压力注入裂缝内部,填充裂缝,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在灌浆前,应先对裂缝进行清理和检查,确定裂缝的位置、深度和宽度,然后选择合适的浆液和灌浆设备,按照规定的工艺进行灌浆操作。灌浆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浆液的注入压力和注入速度,避免浆液外溢或压力过大导致混凝土二次损伤。灌浆结束后,应对灌浆部位进行检查和验收,确保灌浆效果满足设计要求。此外,灌浆法还可以结合其他治理技术使用,如结构加固法,以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4.8 结构加固法
对于严重影响结构安全性的裂缝,如荷载裂缝,应采取结构加固法进行治理。常用的加固方法有增大截面法、粘贴钢板法、碳纤维布加固法等。增大截面法是通过增加混凝土结构的截面尺寸,提高其承载能力;粘贴钢板法和碳纤维布加固法是利用钢板或碳纤维布的高强度,与混凝土结构共同工作,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在进行结构加固时,应根据裂缝的具体情况和结构的受力特点,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法,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结论
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安全。通过对混凝土裂缝常见类型及成因的分析,采取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施工温度、加强养护管理、规范施工工艺等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裂缝的产生。对于已经出现的裂缝,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理技术,及时进行修补和加固。在实际施工中,应加强质量控制,全程监测混凝土的施工过程,确保各项防治措施落实到位,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延长建筑结构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 赵启超 .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技术分析 [J]. 工程设计与施工 , 2024, 6(3):67-69.
[2] 皮军 .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研究 [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 2023(4):0253-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