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
程梦武 姚丹
湖北省地质局第八地质大队 湖北襄阳市 441100
引言
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促使高层建筑向更高、更密集方向发展,这对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岩土条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高层建筑地基工程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大荷载传递、变形控制、抗震设计等问题。当前勘察技术虽不断发展,但在数据精度、效率提升等方面仍需完善;地基处理方法虽种类繁多,但技术选择和经济性平衡仍需优化。通过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和技术创新成果,探讨更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高层建筑的特殊性要求
高层建筑的特殊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其荷载大、结构复杂、对地基变形敏感以及抗震性能要求高等方面,由于建筑高度显著增加,竖向荷载和水平风荷载、地震作用显著增大,地基需具备更高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同时差异沉降必须严格控制以避免结构开裂或倾斜。高层建筑通常采用深基础或桩基础以穿透软弱土层并传递荷载至深层稳定岩土层,且需考虑地下水位变化、土体蠕变及长期沉降的影响。此外,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更为明显,基坑开挖可能引发土体位移,威胁邻近建筑物安全,因此需结合精密岩土勘察数据优化地基方案。在抗震设计中,地基需具备良好的动力特性以减少地震波放大效应,避免共振破坏。这些特殊性要求岩土工程勘察更加全面,地基处理技术更具针对性,需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确保安全性与经济性平衡。
2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技术
2.1 勘察方案的科学制定与优化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勘察方案,在方案制定阶段,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特征、荷载特性和场地条件等因素,确定适宜的勘察工作量和测试方法。勘察点布置应遵循重点突出、兼顾全局的原则,在建筑角点、核心筒等关键部位适当加密。勘察深度需满足规范要求,一般应达到预计基础底面以下 1.5-2 倍基础宽度,对于桩基础则要穿透软弱土层进入稳定持力层 3-5 米。测试方法的选择要注重互补性,将钻探取样与原位测试相结合,室内试验与现场测试相配合。同时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勘察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后续设计提供准确依据。
2.2 现场勘察作业的规范实施
现场勘察作业的规范实施是确保高层建筑岩土工程数据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钻探施工必须按照预定孔深和地层变化合理控制回次进尺,采用双管或三重管钻具提高岩芯采取率,尤其对软弱夹层和破碎带要采取特殊取芯工艺。取样工作应根据土层特性选用标准薄壁取土器、活塞取土器等专用设备,确保取得保持原状结构的代表性土样。原位测试包括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等均需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使用经过标定的仪器设备,测试过程中要实时记录原始数据并注意排除干扰因素。地下水位观测需设置足够的稳定时间,采用电子水位计等精密仪器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现场技术人员必须及时做好地层岩性描述、取样位置标注、测试数据记录等工作,所有原始记录都应完整准确、可追溯。
2.3 勘察成果的综合分析与应用
勘察成果的分析应用是确保高层建筑安全的关键环节,在数据分析阶段,要对各类测试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剔除异常值,得出具有代表性的岩土参数。要特别注意场地内不同区域的岩土特性差异,为分区设计提供依据。在地基评价方面,要综合考虑承载力、变形特性和稳定性等因素,提出合理的地基基础方案建议。对于特殊地质条件,如软弱土层、岩溶发育区等,要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最终形成的勘察报告要内容完整、数据准确、结论明确,既要满足规范要求,又要为设计施工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要建立勘察成果的动态更新机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新发现的情况及时补充完善。
3高层建筑地基处理技术
3.1 地基处理技术的选择原则与依据
高层建筑地基处理技术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包括土层分布、物理力学性质及地下水状况等关键参数。建筑结构特点同样重要,需分析荷载大小、分布形式及变形控制要求。经济因素不可忽视,要比较不同方案的成本效益,选择性价比最优的处理方法。环境影响因素必须评估,包括施工对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常用地基处理方法包括换填法、强夯法、预压法、桩基础及复合地基等,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条件和局限性。在实际工程中,往往需要采用多种方法组合应用,以达到最佳处理效果。技术方案的确定还需参考类似工程经验,必要时进行现场试验验证。
3.2 复合地基技术的工程应用要点
复合地基技术在高层建筑中应用广泛,其核心是通过桩土共同作用提高地基承载力。水泥土搅拌桩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等软弱地基,施工时需控制水泥掺入量和搅拌均匀度。CFG 桩对提高地基承载力效果显著,要合理设计桩间距和桩长,确保置换率满足要求。碎石桩能有效改善砂土液化问题,施工中要注意填料质量和密实度控制。复合地基设计需准确计算复合模量,合理预测沉降变形。施工质量检测至关重要,包括桩身完整性检测和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后期监测不容忽视,要定期观测建筑物沉降情况,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复合地基的经济性优势明显,但需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才能发挥预期效果。
3.3 特殊土地基处理的关键技术措施
特殊土地基处理需要采取针对性技术措施,软土地基处理重点解决沉降问题,可采用堆载预压结合排水固结法,设置竖向排水体加速固结。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关键在于消除湿陷性,常用强夯法、灰土挤密桩或化学加固等方法。膨胀土地基处理需控制含水量变化,可采用换填、保湿或桩基础穿越膨胀土层。岩溶地区地基处理要查明溶洞分布,采用注浆填充、跨越或桩基穿越等方案。地震区地基处理需提高抗液化能力,可采用碎石桩加密或深层搅拌加固。冻土地区地基处理要维持地温稳定,可采用热棒或通风基础等措施。每种特殊土都有其独特的工程特性,处理方案必须建立在对土性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同时要考虑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影响。
结束语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与地基处理技术的进步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岩土工程领域正在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勘察与设计的协同,完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推动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只有持续提升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高层建筑建设需求,保障工程安全和经济合理。
参考文献:
[1] 张庆庆 , 李斯喆 . 浅析城市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处理要点 [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4,(23):175-177.
[2] 王 嘉 良 . 城 市 建 筑 工 程 岩 土 勘 察 及 地 基 处 理 技 术 [J]. 石材 ,2024,(03):108-110.
[3] 陈启贵 . 高层建筑岩土勘察分析及地基处理技术应用研究 [J]. 工程与建设 ,2023,37(06):1688-1690.
[4] 叶芳攀 .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及不良地基处理措施 [J]. 江西建材 ,2023,(06):194-195+198.
[5] 邓秀杰 . 建筑地质岩土勘察与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3,(12):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