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合同法律风险防控策略探讨
张玉杰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河南省 450001
引言
建筑工程项目涉及周期长、金额大、参与主体多、事务复杂等特点,合同管理在整个项目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工程实践中,由于合同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薄弱以及合同执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频发,导致合同纠纷、责任不清、履约障碍等法律风险屡屡发生,严重影响项目的顺利推进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尤其在当前市场化竞争加剧与法治环境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如何有效识别并防范建筑工程合同法律风险,已成为建筑企业和项目管理主体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建筑工程合同作为权利义务的载体,其风险管理应贯穿项目招投标、合同订立、履行控制、变更调整、竣工结算以及争议解决等全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引发连锁法律后果。
一、建筑工程合同法律风险的主要表现及成因分析
建筑工程合同的法律风险,表现为由于合同内容或履行过程存在瑕疵,导致工程参与方在法律层面承担不利后果,进而影响合同目的实现或造成经济损失。从实践层面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合同订立阶段的风险,表现为合同条款不清、合同主体不合法、授权文件不全、合同文本与招标文件、施工图纸等不一致,导致法律关系混乱与履行依据不明。第二是履约过程中的风险,如工程进度延误、工程质量不达标、分包管理失控、付款争议频发等,均可能因合同中未作明确约定或违约处理机制不完善而难以有效应对。第三是变更与签证管理风险,许多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大量工程变更,但因变更手续不规范、缺乏书面确认,导致后续工程款无法结算或成为纠纷焦点。第四是竣工结算与索赔环节风险,部分项目在结算过程中缺乏完整资料支撑,导致施工单位难以实现合理收益,或业主方对结算金额提出异议,影响项目收尾。第五是争议处理机制缺失或安排不合理,如合同未明确争议解决方式、仲裁机构或管辖法院,或相关约定无效,导致争议发生后难以及时解决。
二、合同订立阶段的法律风险防控重点
建筑工程合同的订立是项目法律关系的基础阶段,其风险防控关键在于确保合同主体合法、权利义务清晰、条款严谨具体、格式内容符合法律规定。首先,应严格审查合同当事人的主体资格与授权文件,确认其具备合法的施工资质、法人资格与签约权限,避免出现签约无效或授权不实引发的法律后果。其次,应对合同条款进行逐条分析与风险预判,特别是工程范围、工期安排、质量标准、支付节点、违约责任、争议解决等核心条款应尽量量化与明晰,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留有过大解释空间的措辞。例如,在工期条款中应明确各阶段起止日期、顺延条件及申请流程;在质量条款中应引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项目规范明确验收依据。再次,对于涉及招投标的项目,应确保合同条款与招标文件、中标通知书保持一致,防止因内容冲突引发履约障碍。同时,应注意风险分配的合理性,避免出现严重不对称的责任承担结构,尤其在施工过程中风险事件频发的条款,如地质勘察风险、设计变更、现场障碍物处理等,应明确归责与费用承担方式。最后,在合同文本定稿前应由专业法律顾问进行审核,确保合同结构严谨、法律用语准确、条款符合《民法典》《建筑法》《合同法》及相关行政法规的最新要求,从源头上堵塞可能的法律漏洞。
三、合同履行阶段的动态管理与法律控制机制
合同履行阶段是法律风险高发的重点环节,涉及到实际施工操作、合同条款兑现及权责落实等多方面内容。为了有效防控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首先应建立合同履行台账与动态监控系统,记录每一项履约行为的执行情况,包括施工进度节点、变更签证情况、付款记录、现场签证文件、质量验收记录等,通过数据化手段保障合同履行过程的可查可控可追溯。其次,应强化现场法律意识与合规操作,特别是在工程变更、签证确认、隐蔽工程验收等关键环节,必须坚持书面化原则与签署程序,避免“先施工后签证”或“口头约定”的违规行为,防止因证据缺失而丧失权利。
四、争议解决机制的预设与法律救济路径的优化
建筑工程合同争议一旦发生,往往涉及金额较大、影响较广,若争议解决机制设置不当,可能导致维权困难、成本上升乃至信誉损失。因此,争议解决机制的合理预设是防控法律风险的必要手段。首先,合同中应明确争议解决方式,包括协商优先、调解程序、仲裁或诉讼等,并在合同中写明争议解决机构的具体名称、管辖范围及适用规则。例如选择仲裁的,应注明“提交 ×× 仲裁委员会仲裁,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其次,应重视建设过程中法律顾问的参与作用,在发生争议前即介入评估合同履行风险、证据留存情况及维权可能性,确保在需要法律救济时具备充分准备。
五、全过程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方向
建筑工程合同法律风险的防控不能仅依赖个别条款或阶段性操作,而应构建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防控体系。首先,应在企业内部建立合同法律风险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在合同管理中的职责分工与责任界限,推动合同管理流程化、规范化、信息化发展。其次,应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如合同管理系统、项目管理软件、风险监测平台等工具,实现合同文本的标准化生成、动态履行跟踪与风险事件智能识别,提升合同管理的精准度与响应速度。同时,应建立合同法律风险数据库,收集整理历年工程项目中发生的典型纠纷案例、风险事件及处理结果,为后续合同谈判、条款设置与风险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结论
建筑工程合同法律风险防控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动态性的管理工程,贯穿于项目全过程,关系到工程各参与主体的权益保障与合同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从合同订立、履行、变更、争议解决等核心环节出发,分析了当前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法律风险,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策略。研究表明,有效防范合同法律风险,需在合同条款设计、履约过程管理、争议处理机制等方面实施精细化、制度化的控制措施,同时应充分发挥法律专业人员与信息化技术的协同作用,推动合同管理的专业化与智能化建设。未来,建筑企业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合同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构建全过程、全链条、全员参与的风险防控体系,不断提升法治水平与合规能力,为建筑工程高质量发展夯实法律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树英 . 法官看建设工程合同无效以及施工企业应注重的问题 [J]. 建筑经济 ,2003,(08):41-44.
[2] 王宗敏.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风险管理研究[D]. 河海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