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探究
丁玮璇
合肥市南国花园小学和煦园校区 230001
一、引言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重任,更肩负着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和人文素养的使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情感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2.1 小学语文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指的是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动作、语言、表情等情感因素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推进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详细来看,情感教学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层面上,情感教学就是任课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从狭义层面看,情感教学指的是任课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过程。
小学语文情感教学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通过情感因素的表达,根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用情感感知课文内容,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染学生的思想,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升课堂效率的目标。例如,在教授古诗《静夜思》时,教师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李白在异乡的孤寂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思乡之情,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2 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的特点
2.2.1 情感性
从本质上看,语文本身是一门情感丰富的学科,授课内容、授课方法都需要情感的依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比如,在讲授课文的时候,更多的需要老师进行情感的传递和表达,通过情感让学生了解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提升课堂效果。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讲述,让学生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从而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之情。
2.2.2 审美性
美是一种享受,语文情感教学中的审美引入,能够有效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体现语文课堂的美感,这样能够让学生学会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提高审美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优美的文字描述,还是深刻的思想内涵,都蕴含着美的元素。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文章的意境之美,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美的体验,提升审美素养。如在学习《桂林山水》时,学生通过阅读文字,仿佛置身于如诗如画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
2.2.3 形象性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形象性进行教学非常重要,一方面,形象性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更易懂。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快速转变角色,深入到课文意境中,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学资源,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教师通过展示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增强学习效果。
三、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的主要策略
3.1 引入情景教学,创设语文教学的意境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在授课过程中,任课老师根据课堂内容创造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提高整体的课堂效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倡导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小学语文的情感教学,引入情景模式非常重要。得益于小学生特殊的年龄段,利用情景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能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堂内容的魅力。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把课文内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播放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可以采用让学生自我参与的方式进行课堂学习,例如,在学习《一面五星红旗》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画一面五星红旗,让学生真正感受五星红旗的神圣,最终达到课堂学习的目的。
3.2 以情感为主线,优化课堂教学的各环节
小学语文第九册《金色的鱼钩》一文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朴实无华,而是具有很强的真情实感,我们可以以此为例,以情感为主线,积极开展情感教学。
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情感进行感知。在课文中,鱼钩虽然很普通,但是它却给了战士新的生命,老师可以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感受老班长的精神和品质,让学生身临其境。这符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要求。
其次,要引导学生体会感情。以“老班长”为对象,引导学生对老班长的神态、动作、外貌进行把握,抓住老班长的言行举止,真正体会老班长那种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展现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
再次,要引导学生抒发感情。在对课文进行熟读的基础上,老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问题,让学生掌握课堂的内容,充分展现对老班长伟大精神的认识,引导学生用词语、句子来表达对老班长的崇敬之情和敬佩之心,让整个的感情得到升华,最终达到一种情感交融的境界,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通过这种情感的表达,让学生和课文主人公之间进行内在的情感交流,从而陶冶情感、启迪思维,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愉悦地获得知识。
3.3 优化学习技巧,形成情感共鸣
要充分分析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察感情、感知课文内容的情感蕴含,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
首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词句进行品析,让学生获得情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对关键词句进行把握,进行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情感并受到感染,从词句的表达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流露。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作用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草原》时,通过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的品析,让学生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联想,形成良好的情景环境,提升情感的感知度。小学语文有着图文并茂的特点,图画内容非常丰富,蕴含的内容也非常充分,图能够让语言变的更加形象、更加具体,有的图能够反映课文的部分内容,有些图则能够概括全文,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图进行观察,联想图所反映出的内容,让学生深入到课文所体现的情境中,提高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感知。
再次,指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让学生自我抒发感情。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文所体现的情感都能够展现出来。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文章的时候,里面不仅包括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和怜悯,同时也有对破旧制度的批判,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应该采用不同的语气和方法,引导学生带着真情实感进入童话的角色,在读到小女孩的时候应该采用平缓的语气,在读到资本主义旧制度的时候应该加大音量,用语调的变化来实现情感的表达,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情境中,提高课堂效果。
3.4 形成良好师生关系,实现情感的交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一方面,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做好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两方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互相激励,从而推动情感教学的有序开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为情感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感受情感的熏陶。
四、结语
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是一种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它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也适应了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实施情感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深入理解情感教学的内涵和特点,积极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将情感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同时,要不断探索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情感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知识、情感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