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措施在水利枢纽工程区水土保持中的应用及优化
吴振华
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水利事务中心 湖南郴州 423000
水利枢纽工程作为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基础设施,在防洪、发电、灌溉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土方开挖及弃渣堆放等活动,导致水利枢纽工程区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峻[1]。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区域生态平衡,还威胁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及周边居民生产生活。生态修复措施作为解决水土保持问题长期有效的手段,其应用效果与优化方向值得深入研究,这对促进水利枢纽工程生态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水利枢纽工程区水土流失现状及问题
(一)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期间,大规模的土地开挖、工程施工和道路桥梁修建等活动,直接破坏了原有的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2]。植被的缺失使得土壤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层,无法有效截留雨水、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同时,工程产生的大量弃土弃渣若未合理处置,在降雨和风力作用下,极易成为水土流失的物质来源。此外,工程区所处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也加剧了水土流失。例如,山区工程区坡度较大,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具有较强的冲刷力,加速了土壤侵蚀过程。
(二)传统水土保持措施的不足
传统水土保持措施多以工程防护为主,如修建挡土墙、排水沟等硬质工程设施。这些措施虽能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水土保持作用,但往往忽视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硬质工程设施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环境,阻断了生物迁徙通道,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区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降低,影响周边植被的生长和恢复,进而引发生态系统退化。流失的泥沙进入河道和水库,会造成河道淤积、水库库容减少,降低水利工程的防洪、灌溉和发电效能,增加工程运行风险。
二、生态修复措施应用的理论基础
(一)水土保持学
水土保持学以保持水土环境、防治水土流失为核心,通过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构建科学的水土保持体系 [3]。该理论强调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控制土壤侵蚀,提高土壤抗蚀能力,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水利枢纽工程区水土保持中,水土保持学理论为生态修复措施的选择和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生态工程学
生态工程学遵循生态学原理,将工程技术与生态设计相结合,旨在构建高效、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在水利枢纽工程区,运用生态工程学理论可以设计和实施生态修复项目,如生态护坡、人工湿地等。这些生态工程设施不仅能够发挥水土保持功能,还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实现生态效益与工程效益的统一 [4]。
三、生态修复措施在水利枢纽工程区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效果
(一)植被恢复措施
植被恢复是水利枢纽工程区水土保持的重要生态修复措施。湖南省莽山水库在库区周边及施工区域种植适生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5],形成多层次的植被群落,能够有效截留降雨、减少地表径流,降低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力度。植被的根系还能固持土壤,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量。此外,植被恢复可以改善区域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降低风速,为生物提供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发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生态工程构建措施
生态工程构建措施如生态护坡、生态沟渠等,在水利枢纽工程区水土保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湖南省莽山水库在边坡区域采用草皮护坡、挂网喷播植草等技术,既能够稳固边坡,防止滑坡和坍塌,又能通过植被的生长实现生态修复,美化工程区环境。生态沟渠则可以对地表径流进行净化和调蓄,减少污染物进入水体,改善水环境质量。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通过营造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吸引和保护各类生物物种。在水利枢纽工程区,设置生态缓冲带、保护栖息地等,通过湿地的自然净化功能,改善水质,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觅食、繁殖和迁徙的场所。生物多样性的增加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进一步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同时,丰富的生物资源也为工程区生态景观增添了活力。
四、生态修复措施在水利枢纽工程区水土保持中的优化策略
(一)科学规划与设计
在实施生态修复措施前,应对工程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全面的勘察和评估,结合工程区的自然条件、生态现状和工程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规划。规划应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统筹考虑植被恢复、生态工程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内容,确保各项措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同时,运用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生态修复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技术创新与应用
加大对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力度,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例如,研发适用于工程区的高效固土植物品种、新型生态护坡材料和智能化监测技术等。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生态修复措施的科技含量和实施效果。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生态修复成本,提高生态修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长效管理与维护
建立健全生态修复工程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生态修复措施实施后的监测和维护。定期对植被生长情况、生态工程设施运行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护方案,对植被进行适时的修剪、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对生态工程设施进行维护和修缮。
(四)公众参与与教育
加强对水利枢纽工程区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通过开展科普活动、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周边居民和工程建设人员普及生态修复知识和重要性。鼓励公众参与生态修复工作,如参与植树造林、监督生态环境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公众的积极参与能够为生态修复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五、结论
生态修复措施在水利枢纽工程区水土保持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植被恢复、生态工程构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然而,为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效果,实现生态修复的长期目标,需要从科学规划设计、技术创新应用、长效管理维护和公众参与教育等方面进行优化。通过不断完善生态修复措施,能够更好地平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工程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丽萍 . 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研究 [J]. 珠江水运 ,2020,(13):111-112.
[2] 许东翰 .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对策 [J].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2,(03):22-23.
[3] 雷廷武 , 李法虎 . 水土保持学 [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4.
[4] 董哲仁. 生态水利工程学[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9.
[5]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 湖南省宜章县莽山水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弃渣场补充)报告书 [R]. 长沙: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