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金融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王佳怡
长春财经学院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截至 2024 年底,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突破 20% ,传统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养老金融作为衔接养老需求与金融资源的关键,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养老体系的可持续性与亿万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在此背景下,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金融创新发展策略,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金融体系、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议题。
一、养老金融内涵
养老金融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撑社会养老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金融形态。本质上,它是以满足养老需求为核心,通过金融工具、市场与制度安排,实现养老资源跨期配置、风险分散与价值增值的经济活动总和。养老金融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个人养老财富管理,包括养老金储蓄、投资与保险等金融产品的配置;二是养老产业金融,涉及养老机构、医疗护理等领域的投融资服务;三是政策性养老金融制度,如公共养老金体系、税收优惠等政府主导的保障机制。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服务金融创新不足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金融在模式与技术应用层面的创新滞后于老龄化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一方面,多数金融机构仍以传统的储蓄、理财等被动式服务为主,缺乏针对老年群体生理与心理特征的定制化服务设计,如结合长期护理需求的金融产品与医疗护理服务的联动机制尚未普及,难以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综合养老需求。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深度不足,智能投顾、区块链技术在养老资金管理、个性化养老规划等领域的落地场景有限,导致服务效率与精准度较低,无法有效匹配不同收入层次、健康状况老年群体的差异化需求。
(二)养老金融服务产品不充足
许多金融机构发行的产品仍然缺乏针对老年人需求的特定设计,大多数为常规的金融产品。产品设计倾向于金融机构自身收益,忽视了老年人实际生活需要和对长期生活的规划,无法真正满足他们对养老产品的需求,制约了产品的供给方向。一方面,产品供给结构失衡,基础性、同质化产品占比较高,而针对特定群体的专业化产品稀缺。例如,面向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种类少、保障范围窄,且保费定价未能充分考虑不同健康风险群体的差异,导致部分群体参保意愿低。另一方面,产品期限与风险属性匹配度不高,短期性、低风险产品较多,而符合养老资金长期增值需求的长期限、多元化投资产品供给不足,如缺乏与生命周期挂钩的阶梯式风险调整型产品,无法满足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对风险承受能力与收益预期的动态变化。
(三)养老金金融市场竞争力不强
与其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养老金金融市场在主体能力、竞争格局与监管制度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成为制约我国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首先,部分机构缺乏长期投资管理能力与风险管控经验,在资产配置策略上过于保守,对股权、不动产等另类资产的投资比例较低,导致养老金投资收益率长期处于相对低位,难以抵御通胀风险对养老资金增值的侵蚀。其次,养老金金融市场的竞争充分性不足,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在养老金管理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小金融机构参与度低,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单一,制约了服务效率与创新动力的提升。最后,养老金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与配套制度尚不完善,不同类型养老金(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投资管理规则存在差异,跨市场、跨部门的监管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市场运行效率不高。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金融创新发展策略
(一)加强养老服务金融模式创新
模式创新是突破养老服务金融发展瓶颈的关键,需推动金融与养老深度融合。基于此,应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金融新模式。在场景融合上,鼓励金融机构与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合作,打造一体化的服务场景,例如开发“护理保险 + 养老社区入住权”组合产品,将金融服务嵌入老年群体日常养老场景中。在技术赋能方面,加大金融科技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力度,利用大数据分析构建个人养老需求画像,依托智能投顾系统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养老资金配置方案;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养老资金流向透明化管理,提升养老金融服务的可信度与安全性。同时,建立养老服务金融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政府、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等主体共建养老金融创新实验室,针对失能老人照护、农村养老等难点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形成多方共赢的创新生态。
(二)加强养老金融服务产品的多元化发展
产品多元化是满足老龄化社会差异化养老需求的核心路径。为此,需从供给端优化养老金融产品结构。首先,针对特定群体开发定制化产品,如为高龄独居老人设计带有紧急救援服务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为灵活就业人员推出可灵活缴存、自由转换的个人养老储蓄账户,并配套差异化的税收优惠政策。其次,丰富产品期限与风险组合,开发生命周期型养老理财产品,根据投资者年龄增长自动调整股票、债券、现金等资产的配置比例,年轻时侧重收益性,临近退休时转向稳健性;同时推出养老目标基金、养老 REITs 等长期投资产品,满足养老资金的长期增值需求。最后,提升产品普惠性,降低养老金融产品的起购门槛,开发适合农村居民的低门槛、易操作的养老储蓄产品,借助手机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站等渠道扩大服务覆盖范围,逐步缩小城乡养老金融服务差距。
(三)拓宽养老金金融市场空间
首先,应提升养老金管理机构的专业化水平,鼓励机构引进国际先进投资管理经验,培养具备长期投资、另类资产投资能力的专业人才,适度提高养老金在股权、私募股权、基础设施等另类资产的投资比例,通过多元化资产配置提升投资收益率。其次,健全市场竞争机制,降低中小金融机构参与养老金管理市场的准入门槛,支持保险、基金、信托等机构开展养老金管理业务,形成多元化市场竞争格局,通过竞争倒逼服务质量提升。最后,加大税收优惠力度,提高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税前扣除限额,对企业年金缴费给予更高比例的税收减免,激发个人与企业参与补充养老计划的积极性,进而扩大养老金金融市场规模。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技术创新的持续迭代,养老金融的内涵与外延将不断拓展,新的问题与机遇也将接踵而至。未来,需要在理论研究中进一步深化对养老金融本质规律的认识,在实践探索中持续优化政策设计与市场机制,推动养老金融与养老产业、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同时,应注重兼顾公平与效率,让养老金融服务更广泛地覆盖不同群体、不同区域,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颐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朱彦宇 , 赵苒冰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J]. 中国市场 ,2025,(11):31-34.
[2] 李贤森 . 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障问题的法律体系完善[J]. 人权 ,2023,(06):79-100.
[3] 杨雪 , 徐晶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养老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J].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04):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