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内卷化”现象对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研究

作者

王佳怡

长春财经学院

近年来,“内卷化”作为描述社会竞争状态的热点概念,逐渐渗透到高等教育领域。民办高校由于在资源禀赋、社会认可度等方面与公办高校存在差异,学生群体面临的升学、就业竞争更为激烈,内卷带来的过度内耗问题更为突出。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内卷化”对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对于促进民办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完善高校育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卷化”现象的内涵

最初,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研究印度尼西亚农业社会时提出“内卷化”概念,用以描述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现象。在人口持续增长的压力下,农业生产不断增加劳动投入,但生产效率不升反降,整个社会陷入简单重复、低效循环的状态。随着社会发展,“内卷化”逐渐被引入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领域,内涵延伸为在既定框架内的无效竞争。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卷化”表现为教育资源总量相对稳定,但竞争强度持续升级,学生为获取有限的机会不得不投入远超必要的时间与精力,形成全员加码却集体收益递减的困境。

二、“内卷化”对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一)易产生焦虑情绪

在“内卷化”的民办高校校园中,学生时刻处于高强度的社会比较与竞争压力之下,焦虑情绪成为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学业上的内卷使学生对成绩排名、证书获取等指标过度敏感,担心自己在竞争中落后,进而产生持续性的紧张与不安。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学生在就业竞争力、社会认可度等方面本就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而“内卷化”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压力。看到同学获得更好的实习机会、更高的薪资预期时,部分学生容易产生自己不够优秀的自我否定,进而陷入他人都在进步,唯有自己停滞的焦虑循环。

(二)学习与生活动力的耗竭

“内卷化”带来的无意义竞争,会逐渐消磨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动力,使其陷入耗竭状态。一方面,当学生发现无论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都难以在过度竞争中获得显著优势时,原本的学习热情会被逐渐耗尽。例如,部分学生为追求更高的 GPA,将大量时间用于刷题、背诵等机械性学习,而非基于兴趣的探索与思考,长期的低效投入会导致学习成就感缺失,进而产生努力无用的思想,最终丧失主动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内卷化”的功利性导向使校园生活逐渐失去本应有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人际交往等行为多带有强烈的功利目的,而非出于兴趣或情感需求。

(三)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

“内卷化”所营造的过度竞争氛围,会扭曲民办高校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与社会认知,进而导致其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在内卷环境中,同学关系往往被异化为竞争关系,而非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部分学生为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刻意隐瞒学习资源、回避真诚交流,甚至出现暗中使绊等不良行为,这种畸形的人际交往模式会破坏校园信任体系,使学生对他人产生戒备心理,难以建立稳定、健康的人际关系。同时,“内卷化”导致学生过度关注个体利益与短期目标,忽视了团队协作、社会责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当他们进入社会后,面对需要分工合作的工作场景、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时,往往会因缺乏相应的协作能力与沟通技巧而感到无所适从。

三、应对民办高校“内卷化”对学生心理健康负面影响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发展观

价值观的偏差是“内卷化”蔓延的深层心理根源,重构价值体系是破解困局的重要环节。应积极引导学生打破唯分数论、唯证书论的单一价值取向,建立多元立体的成功标准,是应对“内卷化”的思想基础。一方面,学校可通过开设生涯规划课程、邀请各行各业优秀校友分享成长经历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成功的形式是多样的,职业发展路径并非只有考研考公、进大厂等少数选项,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与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避免盲目跟随他人的竞争节奏。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的自我认知教育,通过心理测评、一对一咨询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与短板,接纳自己的独特性,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比较,培养向内探索的思维模式。

(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过度专业化与功利化的培养模式是“内卷化”滋生的土壤,回归综合素质培养是治本之策。民办高校应打破“内卷化”的低水平竞争循环,推动学生从应试型、功利型发展向素质型、创新型发展转变。首先,应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增加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等内容,减少对单一学科成绩的过度强调,引导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实践能力。其次,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机制,将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社会责任感等纳入评价指标,降低成绩排名在奖学金评定、保研推荐中的权重,让学生的每一种努力都能得到认可。最后,应搭建多样化的成长平台,支持学生参与科研创新项目、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在实践中发现自身价值,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对同质化竞争路径的依赖。

(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安全与归属需求的满足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内卷化”恰恰破坏了这一基础。为此,高校应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支持体系,是缓解“内卷化”带来的心理压力、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首先,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体系,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与选修课,系统传授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交往等心理调适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其次,健全心理咨询服务机制,配备足够数量的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免费、便捷的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服务,对于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干预与疏导。最后,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心理文化,通过心理健康节、心理情景剧、主题讲座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对心理问题的stigma,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帮助。

结语

“内卷化”对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复杂的,破解这一难题需要长期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未来可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结合实证数据深入分析不同专业、年级民办高校学生受“内卷化”影响的差异,精准识别影响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同时,民办高校应持续优化育人环境,将应对“内卷化”的对策融入日常管理与教学改革中,形成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寓凡 , 刘飞 . 内卷化就业市场中青年大学生的替代性职业选择研究[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5,(02):32-43.

[2] 陈阳, 石展, 黄欣格. 大学生“内卷化”心理表征与破解路径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3,21(01):69-71.

[3] 羊绍武 , 冉莹 . 大学生“ 内卷化” 困境及其治理 [J]. 山西青年 ,2022,(03):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