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时间银行”赋能大学生志愿服务与职业发展的路径研究

作者

曾人君 刘晓佳 尹亮亮

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邵阳 422000

一、引言:青年参与困境与时间银行的破局价值

(一)现实矛盾:青年志愿服务的困境

青年志愿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高参与率”与“低持续性”的矛盾,大量大学生因功利目的参与,活动后退出率高。同时,专业能力与社区需求错配,社区需要专业服务,但志愿服务岗位对专业资质要求低,社会体育指导员配置率也不足,而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实践能力却不强。

(二)理论契机:时间银行赋能青年志愿

时间银行为解决这些困境提供了新思路。以南京“姚坊门时间银行”为例,其“721 模式”提升了志愿者留存率。在此基础上,提出青年适配型时间银行,机制再造,将“时间积分”变为职业发展货币,对接就业创业。构建“社区精准定价 - 学校认证兑换 - 学生专业兑能”模型,实现从体力劳动到专业价值的转化,契合政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青年自我成长的追求,为激发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提供制度性方案[1]。

二、当前困境: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三重脱节

(一)动机脱节:功利化参与削弱可持续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正面临三重脱节困境。在动机方面,数据显示 63% 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是为了获取学分或评优资格,活动结束后退出率高。体育专业学生也因传统教育“重技能轻素养”,将服务视为“简历镀金”手段,导致志愿服务陷入“高注册率、低活跃度”的恶性循环 [2]。

(二)能力脱节:专业技能与社区需求错位

在能力方面,大学生人力资本与社区服务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服务岗位无需专业资质,而健身人群缺乏专业指导员;技能型岗位占比不足,但社区亟需老年防跌倒训练、青少年体态矫正等专业服务。这种错位迫使志愿服务长期滞留于低价值劳动,基础工作占比高,导致社区无法获得高质量服务,学生也难以通过服务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剧“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矛盾。

(三)激励脱节:单一兑换机制抑制参与活力

激励机制同样存在问题。现有激励体系存在双重失效,参与者认为实物兑换缺乏吸引力,单一计时制未区分服务价值差异,导致高技能服务被低估。传统志愿服务未将时长转化为职业资本,如证书、实习机会等,学生缺乏将服务经验对接创业的通道。这种机制使学生陷入“付出无回报”的认知困境,削弱持续参与意愿,当激励机制脱离成长需求,志愿热情必然衰减。

三、路径探索:时间银行赋能“服务- 职业”双循环的实践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受阻,主要体现在参与积极性不高、专业技能难以施展以及缺乏长远激励机制等方面。为了打破这种困境,迫切需要探索一种全新的机制来实现志愿服务与职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形成“服务—职业”双循环,促进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铺就坚实道路。

(一)机制创新:构建“三轨制”共同体驱动模型

大学生志愿服务面临困境,需构建新机制实现“服务—职业”双循环。“三轨制”共同体驱动模型是一个有效方案,其通过社区需求分级定价、学校“积分 - 能力”账户和学生项目制服务团队的协同运作,提升参与率和职业证书覆盖率,并以案例证明其可行性。

(二)行动策略:打通志愿服务到职业发展的闭环

行动策略分为三个层面。短期能力淬炼侧重靶向服务设计,依据相关标准开发定制化项目,如福利院的“数字拍肩游戏”,专项提升学生儿童康复技能。中期价值认证致力于建立“服务时长—职业资质”转化链,为学生职业发展筑牢根基。长期生态反哺则依靠创业孵化,以商业收益反哺公益,保障可持续发展。

(三)制度保障:校社协同的可持续生态构建

在校社协同构建可持续生态方面,政策协同机制、技术支撑体系和资源整合网络共同作用。联合人社局实施“雏鹰计划”,加速创业项目注册;制定《社区体育服务清单》,规范需求响应流程。开发“时间银行”微信小程序,集成需求发布、积分兑换、存活率监测等功能,设定创业存活率目标 ⩾60% 、服务复购率目标 ⩾45% 。校企社合作建立三方联投基金,实现资源互补。因此,该模式使器材损耗率下降 32% 、服务成本降低 41%,有力推动了志愿服务与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在深入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困境与破局之道后,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要实现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并与职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必须构建全新的机制。通过“三轨制”共同体驱动模型,社区、学校和学生可以实现协同运作,提升志愿服务的参与率和职业证书覆盖率。

其中,社区分级定价精准匹配需求,学校设立“积分—能力”账户助力职业发展,学生组成项目制服务团队解决社区痛点。首先,行动策略分为短期能力淬炼、中期价值认证和长期生态反哺三个层面,通过靶向服务设计提升专项技能,建立服务时长与职业资质的转化链,以及创业孵化反哺公益,保障可持续发展。其次,在制度保障层面,校社协同构建可持续生态至关重要。最后,政策协同机制、技术支撑体系和资源整合网络共同作用,降低损耗和成本,推动志愿服务与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有望有效破解大学生志愿服务困境,实现志愿服务与职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开辟新的局面,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焕 , 魏培晔 . 时间银行能否带来可持续志愿参与 ?——基于一项混合研究 [J]. 中国行政管理 ,2021,(10):115-122.

[2] 卞飞 , 刘志文 . 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研究 [J]. 教育学术月刊 ,2021,(01): 91-97.

本论文作为邵阳市社会科学《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行动的长效机制研究》(24YBB50)、《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研究》(23YBA1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