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非遗文化在新时代学校美育中的“课程化”探索
周文丽
温州大学 浙江温州 325035
2020 年 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所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审美特质的优秀课程资源,并与相关学科教育内容有机整合,着力推进学校美育与课程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及校本课程的深度融合[1]。
以乐清细纹刻纸为例,乐清细纹刻纸被誉为“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以“细”为核心,刀法精妙,能在方寸之间刻出 50 余条细如发丝的纹路,最细线条仅 0.15 毫米,堪称“指尖上的雕刻艺术”。它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娱乐爱好,更是将平凡生活中的“真”向艺术创作中的“美”的转化与升华,传统非遗文化的新时代美育价值越来越凸显。
一、地方非遗文化融入学校美育的课程化动因
( 一)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内在要求
2018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院老教授们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地方非遗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美育课程资源,是学校美育的文化母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新时代美育精神,学校美育教育要秉持“立美树人”目标导向,创新形式多样的美育课程实施模式,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美好道德品质的内化。
( 二) 深化新时代学校美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必然诉求
美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实践中习惯性地认为学校美育就是美术课、音乐或相关艺术鉴赏课程教学等。新时代学校美育不仅关涉“美”的教育,更是对受教育者的道德教化富含浓厚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蕴,需充分挖掘、提炼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美育元素,并将其与学校常态化课程与教学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美促教。
二、地方非遗文化融入学校美育的课程化困境
( 一) 非遗资源与学校美育课程体系融合度低
当前我国中小学美育课程建设尚未完善,部分学校虽尝试整合地方非遗文化资源,但实践多停留于教学形式表层的机械嫁接,未能触及非遗文化传承与学科课程实施的深层契合机制。长期存在的碎片化教学倾向与课程模式单一性,严重制约了学生对非遗文化的深度审美体验与文化理解。
( 二) 兼具非遗传承与美育教学能力的专业师资匮乏
教师作为美育课程实践的主体,承担着非遗文化传承与美育融合的双重使命。这要求教师持续追踪美育课程改革动态,更新非遗文化知识体系,然而现实困境在于:
1. 结构性压力:面临升学指标考核与行政事务的双重挤压,导致非遗美育教学呈现边缘化、碎片化态势;
2. 专业能力断层:多数教师缺乏系统非遗教学训练,课程研发能力薄弱,育人实践停留于表层技艺传授;
3. 资源整合缺位:学校未能有效吸纳非遗传承人进入师资体系,校地协同机制尚未建立。
三、地方非遗文化融入学校美育的课程化路径建构
( 一) 价值澄明:明晰乐清细纹刻纸的美育课程价
1. 挖掘生活化艺术题材,涵育学生审美情趣。
乐清细纹刻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承载民众对精巧技艺与美好生活的审美追求,其作品体现工致典雅、繁而不乱、虚实相生的传统审美理念。将刻纸艺术融入学校美育课程,能突破传统课程单一化、文本化局限,有效涵育学生高尚审美情趣与积极生活态度。
2. 凝练地域文化元素,厚植学生乡土文化认同。
乐清细纹刻纸是深植瓯越文化的历史工艺结晶,承载着精工细作传统、祈福观念与地域美学,其展现的对极致技艺、秩序和谐的追求,有助于学生感知工匠精神与地域文化特色。挖掘其深厚工艺基因与地域符号并融入美育课程,系统传递其技艺与文化,能潜移默化培植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认同与传统工艺尊重。
( 二) 课程融合:探索乐清细纹刻纸融入学校美育课程的多维模式
1. 学科渗透融合
将地方非遗文化融入中小学课堂,可以给学科课程教学增添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与美育影响力。
例如:在历史课上,可以通过分析乐清细纹刻纸纹样的演变及其在龙船灯等民俗中的应用,来探究地方工艺史、民俗变迁与时代风貌,理解其中蕴含的社会文化信息。在数学课程中,乐清细纹刻纸堪称几何图形与精密秩序的绝佳范例。其繁复而规律的几何纹样、对称与旋转的应用、以及比例尺度的把握,如果引入课堂进行观察、解析与再设计,将极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逻辑思维、对几何规律的敏感度以及对精密、秩序、和谐之美的感知力。
2. 开拓“生活化”实践场域
一是将地方非遗文化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这包括将地方非遗文化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中小学生在生活中欣赏传统工艺之美、理解其文化象征,并尝试运用细纹刻纸技艺进行创意表达的能力。
二是将地方非遗文化融入体验大自然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结合春游、秋游或乡土研学,组织开展“细纹对话自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然界中的规律性结构,启发他们将观察到的点、线、面、肌理、节奏等元素进行抽象提炼和几何化转化。
校本课程开发:
一是在隐性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本地自然风物、民俗符号或传统几何纹样中汲取灵感作为创作题材,运用细纹刻纸技艺创作富有教育意义、具有纪念价值的师生作品。
二是结合显性课程实施,专设“乐清细纹刻纸传承工坊”或“瓯江匠心工作室”等,系统性地开展细纹刻纸校本课程教学(如每周一课)。
( 三) 师资保障:建设面向非遗美育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1. 职前培养强化:
随着中小学美育地位提升,培养兼具美育素养与师德的新型师范人才迫在眉睫。高校需立足基础教育改革需求,重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强化对地方非遗等多元文化的深度理解,培育师范生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同时联动社会资源构建美育支持体系;另一方面,创新师德养成机制,将 " 以美化人、以德育人 " 理念融入专业培养,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师德教育路径。
2. 职后发展赋能:
各地中小学应搭建校本教研平台,通过“内修外联”机制强化师资建设:内部建立非遗美育课程研发、教学研讨常态化机制,外部引进高校专家、非遗传承人开展联合教研,形成“双导师”培养模式。需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将教师美育科研成果与非遗教学实践成效纳入绩效考核,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
四、结语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 , 地方美术资源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 在美术新课程中也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优秀的地方美术资源来丰富课程内容。将乐清细纹刻纸这一艺术资源,融入到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中 , 为学生提供了解、学习当地民间艺术的途径, 进而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N]. 人民日报,2020-10-16(04).
[2]尤吉.以美为魂,立美育人:小学“大美育”学校课程建设之浅见山.小学教学研究,2018(12):55-58.
[3] 刘强 ,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魅力与美育价值探析山 . 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3):164-165.
[4] 贺国婷 . 初中美育课程实施现状及优化策略山 ]. 考试周刊,2021(A0):142-144
[5] 陈雪瑶 . 小学美术剪纸教学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 美术教育研究,2018(10):145.
[6] 潘文亚,单玉娇,黄光泳,等 . 剪纸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 以潘庄村小学为例 [. 课外语文,2019(22):157-158
[7] 韩宁华 . 剪纸艺术的校本课程开发价值 !]. 陕西教育 ( 教学版 ),2010(Z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