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为导向的中职物理教育教学方法论研究
李周珍
京山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431800
一、引言
在中职教育体系里,培养具备扎实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始终是核心目标。物理学科作为众多专业技术学习的基石,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乎学生后续职业技能的掌握与职业发展的潜力。然而,审视当下中职物理教学现状,不难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课堂上,教师主要围绕抽象的物理理论与复杂的公式推导展开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将所学物理原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这就造成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用两张皮”现象。这种状况既抑制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也无法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满足中职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论,紧密联系物理教学与职业场景,切实提高中职物理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传统中职物理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脱节
现行的中职物理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过于侧重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逻辑性。在力学、电学、热学等知识板块,大量篇幅用于讲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复杂的公式推导,却未能充分结合机械制造、电工电子、汽车维修等不同专业的实际职业场景。例如,在讲解“摩擦力”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往往仅局限于介绍摩擦力的计算公式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而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机床导轨润滑系统中如何影响设备运行效率,或者在汽车刹车片工作过程中是怎样发挥制动作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清晰认识到这些物理知识与自身未来职业的关联,自然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导致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实践教学形式化
从硬件设施来看,许多中职学校的物理实验室存在设备老化、陈旧的问题,仅能勉强支撑一些最基础的验证性实验,像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利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等。这些实验内容简单、操作流程固定,几乎没有涉及与各专业紧密相关的综合性实践项目。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多数采用“教师先演示,学生再模仿操作”的模式。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教材上给定的步骤一步步完成实验,无需深入思考实验设计背后的原理、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来源以及如何进行优化改进等关键问题。这种形式化的实践教学,根本无法有效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中职教育培养实践型人才的目标相差甚远。
三、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创新
(一)项目式教学法
项目式教学法以真实的职业项目为依托,将物理知识巧妙融入项目的各个环节,实现物理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深度融合。以电工专业的“照明电路安装”项目为例,学生在完成该项目时,需要综合运用串联、并联电路的基本原理以及欧姆定律等物理知识。首先,他们要根据实际照明需求设计合理的电路图,明确各个电器元件的连接方式;接着,依据电路设计选择合适规格的导线、开关、插座等器材,并进行精准的安装操作;在安装完成后,还需运用所学知识对电路进行调试,排查可能出现的短路、断路等故障问题。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子任务,如“设计具有过载保护功能的照明电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电阻与功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合理选择电器元件来实现电路的安全稳定运行。通过这样的项目实践,学生能够将原本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职业技能,切实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设计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任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与学习中。在“液压传动”相关物理知识的教学中,结合机械专业特点,教师可以布置“设计并制作一个小型液压千斤顶”的任务。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需要依据给定的承重要求,运用帕斯卡定律精确计算液压系统中液体所需要产生的压强,进而合理选择油缸的直径、活塞的面积等关键参数。在实际制作和调试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尝试不同的液压油介质,调整系统的密封性能,观察和分析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工作表现。在这个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对帕斯卡定律的理解会不断深化,同时也能熟练掌握压力计算、液压系统安装与调试等一系列专业技能,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
四、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一)实验资源专业化配置
中职学校应构建“基础实验室 + 专业实训区”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在基础实验室层面,配备先进的数字化测量工具,如光电计时器、高精度力传感器等,用于满足学生对基础物理概念验证和基础实验操作的需求,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物理知识基础。在专业实训区方面,要紧密对接学校的各个专业群。
(二)教师双师化培养
为了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中职学校应实施“企业实践 + 教研创新”双轮驱动的教师培养计划。一方面,每年安排物理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时间不少于 1 个月。在企业实践期间,教师参与企业的设备维护、生产工艺改进等实际工作环节,深入了解行业的最新技术动态和实际生产需求,收集丰富的企业实际案例,为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真实素材。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开展“物理 + 专业”跨学科教研活动,鼓励物理教师与各专业教师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
(三)评价机制多元化
构建“过程性评价 + 实践成果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项目实施、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团队协作的有效性、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方法以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等多个维度。实践成果评价则采用“作品展示 + 技能考核”的方式进行。以机械专业的“斜面机械效率测定”项目为例,在评价时,既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进行全面评估,考察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同时,也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使用游标卡尺测量直径,深度、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等技能进行现场考核,从多个角度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水平,为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五、结论与展望
以实践为导向的中职物理教学方法论,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以及保障机制的完善优化,有效破解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学用脱节”难题,为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和职业能力开辟了新的路径。展望未来,中职物理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协同合作,充分挖掘企业的真实生产场景,开发更多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践项目。同时,积极探索虚拟仿真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一些危险性高、设备成本高的实验场景,如高压电实验、大型力学结构测试等,有效弥补实训设备不足的短板,不断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菲 . 探索在中职物理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路径 [J]. 新课程 ,2023, (09): 38-40.
[2] 安克林 . 中职物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科学素养 [J]. 学周刊 ,2022, (26): 6-8.
[3] 毛荣红 . 中职物理教学与电工基础课程有效衔接的思考[J]. 学周刊 , 2022, (04): 6-7.
[3] 吴维辉 . 浅析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J]. 中学理科园地 , 2023, (05): 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