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相促进的内在机理
速菲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31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其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动力,也是打赢、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战成果的重要保证。司莫拉佤族村在党的领导下,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全乡 384 户 1484 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高质量按期脱贫,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全面胜利。在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不凝结利益共同体,凝聚经济共识,是各民族不断“铸牢”的根本性动力。
其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力量。表现为拓宽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媒介,为乡村振兴赋能。司莫拉佤族村在实践中注重增强“五个认同”,握紧民族团结进步“指挥棒”。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较高的公信力。通过这些渠道,可以有效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传播民族团结进步的事迹和典型,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乡村振兴对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个向心力
司莫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也可以从源头和民心上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乡村振兴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深化。
其一是产业振兴,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奠定中华民族认同的物质基础。习近平强调:“增强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物质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各民族地区物质基础越牢固,则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就越强烈。司莫拉通过多措并举延伸旅游产业链,打造佤族文化特色旅游村,司莫拉积极应对旅游市场发展态势,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广泛探索,深入挖掘文旅、农业及康养资源,培育了一批以促进文旅农康产业发展为主业的样板。通过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增加各族群众收入,促进各民族团结互助。民族地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能很好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
其二是人才振兴,促进各民族间交往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人才支撑和政治保障。通过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合理利用人才资源等途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振兴,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贫血”的状态,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深入展开。
其三是文化振兴,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通过发扬民族文化特色和发扬红色文化守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阵地”。司莫拉佤族村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中寨考察优势,将其打造成为红色文化基地,大力发扬红色文化精神。在民族地区发扬红色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红色文化以鲜明的爱国主义为底色,有利于厚植民族地区各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发扬红色文化,让各民族增强“五个认同”意识,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加速器”。
其四是生态振兴,提升各民族民生福祉,共建生态安全屏障。司莫拉通过加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改善村居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生态振兴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系统等手段,可以促进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素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五是组织振兴,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政治保障。夯实党组织基础,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司莫拉佤族村围绕“党建 + 民族团结”“党建 + 治理”等内容每月开展不同主题的党员活动,推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 100% 达标。在民族地区夯实党组织基础能够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让少数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过上辛福生活,有利于加强各族人民群众的认同感。
三、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铸牢之间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民族地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
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根本政治保障。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互推进中,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才能建强基层党组织队伍。二是夯实党建引领。在民族地区,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建引领,只有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动力引擎,才能确保民主乡村振兴各项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把乡村振兴绘制的美丽蓝图变成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图景,才能进一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推进。
第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凝聚强大精神动力,在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中,应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指导思想。二是讲好地方民族团结故事,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资源,推动乡村振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地域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多元文化正越来越多地产生着相互影响,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应走好融合发展之路。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类别、内容、样式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去粗取精,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进行采集、提炼和创新加工,将其嫁接、融入到现代人的生产生活中,比如可融入到现代住宅、景观、服饰、饮食、艺术当中,通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让民族文化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浓郁的民族感及突出的地域感,让各民族优秀文化更好结合、多样化发展。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立志做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人民日报》2021 年3 月2 日。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 年版 /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4.
[3] 习近平,202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10 月26 日,第1 版。
[4]. 腾冲市人民政府,2022,《腾城市民生领域补短板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据腾冲市人民政府:https://www.tengchong.gov.cn/
[5]. 腾冲市人民政府,2021,《腾冲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1 年工作总结及 2022 年工作计划》。据腾冲市人民政府:https://www.tengchong.gov.cn/
[6]. 腾冲市人民政府,2023,《腾冲人社多措并举增加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据腾冲市人民政府:https://www.tengchong.gov.cn/
[7]. 腾冲市人民政府,2023,《腾冲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据腾冲市人民政府:https://www.tengchong.gov.cn/
作者简介:速菲,1996 年,女,云南省楚雄市,回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和党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