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既有建筑改造中的空间优化与功能提升研究

作者

丁婧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02

一、引言

1. 研究背景

既有建筑改造是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既有建筑面临着功能过时、性能不足、安全隐患等问题。既有建筑改造不仅能够提升建筑的使用价值,还能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影响。合肥市儿童福利院作为一所集婴幼儿、成人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办福利机构,其既有建筑的改造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通过对既有建筑的空间优化与功能提升,可以为儿童和工作人员创造更加安全、舒适、便捷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同时提升福利院的社会形象与服务功能。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既有建筑改造中的空间优化与功能提升策略,以合肥市儿童福利院为案例,分析其改造过程中的具体实践与成效。通过研究,期望为既有建筑改造项目提供设计思路,提升建筑的使用价值和用户体验,同时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二、既有建筑改造的理论基础

1. 既有建筑改造的定义与范畴

1)、既有建筑改造是指对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建筑进行功能调整、空间优化、性能提升等一系列更新活动。其目的是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提升其使用价值,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新建建筑相比,既有建筑改造具有以下特点:

资源利用:充分利用现有建筑结构与设施,减少资源浪费。

环境友好: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社会影响:提升既有建筑的社会功能,增强其在社区中的价值。

2)、既有建筑改造的范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功能调整:改变建筑的使用功能,如将旧厂房改造为创意园区空间优化:重新组织建筑内部空间,提升空间利用效率。

性能提升:改善建筑的节能、防火、抗震等性能。

外观更新:对建筑外立面进行翻新,提升建筑的美观性

2. 空间优化与功能提升的理论框架

空间优化与功能提升是既有建筑改造的核心内容。其理论框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空间布局理论

功能分区:根据建筑的使用需求,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域。例如,儿童福利院需要明确区分儿童生活区、医疗康复区、公共活动区等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流线组织:优化建筑内部的交通流线,减少交叉干扰。例如,设置独立的儿童活动流线、工作人员流线和访客流线,确保各区域的顺畅通行。

空间弹性:预留一定的空间弹性,以适应未来功能变化的需求。例如,在设计公共区域时,采用可灵活分隔的空间形式,便于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2. 功能提升理论

使用者需求导向:以使用者的需求为核心,提升建筑的功能性。例如,针对儿童福利院的特殊需求,增加无障碍设施、儿童游乐设施等,提升使用者的舒适度与便利性。

可持续发展:在功能提升过程中,注重建筑的可持续性。例如,采用节能材料与技术,减少建筑的能源消耗;优化建筑的雨水收集系统,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技术与创新:引入先进的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提升建筑的功能性能。例如,利用智能建筑技术实现建筑的自动化管理,提升建筑的运行效率与安全性。

3. 相关规范与标准

既有建筑改造需要遵循一系列国家与地方的规范与标准,以确保改造过程的合法性和安全性。这些规范与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国家规范:

《既有建筑维护与改造通用规范》(GB 55022-2021):规定了既有建筑改造的基本原则与技术要求,包括结构安全、消防安全、节能改造等方面。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2013 年版:对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室内环境质量提出要求,确保使用者的健康安全。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要求既有建筑改造应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提供便利。

地方规范:

《合肥市既有建筑改造设计与审查导则》:针对合肥市的既有建筑改造项目,提出了具体的设计与审查要求,包括消防、节能、外立面改造等方面。

《合肥市既有建筑改造消防验收技术导则(试行)》:明确了既有建筑改造项目的消防验收标准,确保改造后的建筑符合消防安全要求。

既有建筑改造项目需要严格遵循上述规范与标准,确保改造过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结合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相关规范,实现既有建筑的优化与提升。

三、合肥市儿童福利院既有建筑改造的现状分析

1. 建筑概况

合肥市儿童福利院位于合肥市新站区魏武路中段,占地面积 190.5 亩,建筑面积5.3 万平方米。该福利院主要收养孤儿、弃婴、困境儿童以及特困人员,是一所集婴幼儿、成人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办福利机构。院区包括青年家园(三无人员宿舍 /A 楼)、阳光家园(三无人员宿舍 /B 楼)、温馨家园(儿童集中养育楼)、综合服务楼、社福家园(医疗康复楼)、康复楼(技能培训楼)、公寓楼(技能培训公寓)、福利餐厅、报告厅、锅炉房洗衣房、人防地下停车库、中心大门、弧形连廊、新消控室(超市 美发)、配电房等15 个子项。

这些建筑单体建成年代不同,功能各异,但普遍存在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完善、安全隐患等问题,亟待改造提升。

2. 改造前存在的问题

1)空间布局不合理

公共卫生间:部分建筑的公共卫生间布局不合理,使用不便。例如,温馨家园(儿童集中养育楼)的公共卫生间面积较小,无法满足儿童和工作人员的使用需求。

室内装修:部分房间的室内装修老化严重,墙面发霉、地面破损,影响居住环境。

阳台设计:多数建筑的阳台为开敞式,未进行封闭处理,存在安全隐患。

功能不完善垂直交通:多数建筑未设置电梯,仅靠楼梯通行,给儿童和工作人员带来不便,尤其是对于行动不便的儿童和老年人。

公共区域设计不足:部分公共区域如连廊、大厅等空间狭小,无法满足儿童的活动需求。

2)安全隐患

外立面材料:部分建筑的外立面保温材料为 B 级,不满足防火要求,存在安全隐患。屋面渗漏:部分建筑的屋面防水层老化,导致室内渗漏,影响正常使用。

3. 改造需求分析

1)使用者需求

儿童需求:儿童需要安全、舒适、有趣的生活空间,包括宽敞的活动区域、明亮的居住环境和便捷的交通设施。

工作人员需求:工作人员需要高效的工作环境,包括合理的功能分区、便

捷的交通流线和良好的室内环境。

特殊人群需求:对于行动不便的儿童和老年人,需要增加无障碍设施,如电梯、无障碍卫生间等。

2)社会需求

提升社会形象:作为公办福利机构,合肥市儿童福利院需要通过改造提升其社会形象,增强社会公信力。

提升服务功能:改造后的福利院应具备更完善的服务功能,满足儿童和工作人员的多样化需求。

3)政策需求

符合既有建筑改造政策:改造项目需要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既有建筑改造政策,确保改造过程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满足消防安全要求:改造后的建筑应满足最新的消防安全标准,确保使用者的安全。

通过对合肥市儿童福利院既有建筑改造的现状分析,可以明确其存在的问题与改造需求。这为后续的空间优化与功能提升策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四、合肥市儿童福利院既有建筑改造的空间优化与功能提升策略

1. 空间布局优化

1)公共卫生间改造

优化布局:重新规划公共卫生间的位置和面积,确保其分布合理,便于使用者快速到达。例如,在温馨家园(儿童集中养育楼)中,将公共卫生间面积扩大,增加洁具数量,改善通风条件。

提升使用效率:采用节水型洁具,优化排水系统,减少水资源浪费。同时,设置无障碍卫生间,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

2)室内装修提升

环保材料应用:选用环保、无污染的建筑材料,如绿色涂料、无甲醛板材等,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异味和有害物质的释放。

功能分区细化:根据不同使用需求,对室内空间进行细化分区。例如,在综合服务楼中,将教室、活动室和办公区域进行合理划分,提高空间利用率。

3)阳台封闭与栏杆更换

安全防护:对开敞式阳台进行封闭处理,采用深灰色断热铝合金框料、6+12A+6 中空安全玻璃窗,外窗开启扇设配套金刚网纱窗,确保儿童和使用者的安全。

美观与耐用性:更换锈蚀的室外栏杆,采用不锈钢栏杆,提升建筑的美观性和耐用性。

2. 功能提升措施

1)增加电梯

解决垂直交通问题:在青年家园(三无人员宿舍 /A 楼)、阳光家园(三无人员宿舍 /B 楼)、温馨家园(儿童集中养育楼)等建筑中增设电梯,方便儿童和工作人员的上下通行,特别是对于行动不便的儿童和老年人。

无障碍设计:电梯井道尺寸为 2.4×3.0 米,额定载重量 1600 千克,可进900 毫米宽病床及相关服务人员,兼做无障碍电梯,提升建筑的无障碍性。

2)公共区域优化

连廊与大厅设计:对弧形连廊进行地面整修,采用防滑面砖,增设仿木纹铝方通吊顶,提升空间的舒适性和美观性。同时,对综合服务楼的大厅进行改造,优化空间布局,增加休息区和展示区。

活动空间拓展:在室外总体设计中,增加儿童活动场地,如设置游乐设施、绿化景观等,丰富儿童的户外活动空间。

3)外立面更新

防火保温材料应用:对建筑外立面进行整体翻新,采用A 级防火保温材料,如岩棉保温条板,提升建筑的防火性能和保温性能。外饰面采用装饰砂浆饰面,增强建筑的美观性。

提升建筑形象:通过外立面改造,提升福利院的整体形象,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

3. 可持续设计策略

1)节能措施

屋面防水重做:采用新型防水材料,如 SBS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提升屋面的防水性能,延长屋面使用寿命,减少渗漏问题。

外窗更换:更换为断热铝合金中空安全玻璃窗,提升外窗的隔热性能和气密性,降低能源消耗。

2)环保材料应用

室内装修:在室内装修中,优先选用可再生材料和环保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例如,使用竹木地板、天然石材等。

室外景观:在室外景观设计中,采用本地植物,减少维护成本,同时提升生态效益。

五、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通过对合肥市儿童福利院既有建筑改造项目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空间优化与功能提升的有效性:通过对既有建筑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如公共卫生间改造、室内装修提升、阳台封闭等,显著提升了建筑的空间利用效率和使用者的舒适度。同时,功能提升措施,如增加电梯、优化公共区域设计等,极大地改善了建筑的功能性,满足了儿童和工作人员的多样化需求。

改造对使用者满意度的积极影响:使用者满意度调查显示,改造后的空间舒适度、功能便利性、安全性和美观性得到了使用者的高度认可。特别是电梯的增设和公共区域的优化,极大地提升了使用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可持续设计策略的重要性:采用节能材料、优化雨水收集系统、增加绿化面积等可持续设计策略,不仅降低了建筑的能源消耗和维护成本,还提升了建筑的环境友好性和社会形象。

2. 研究展望

既有建筑改造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剧,既有建筑改造将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未来的研究应更加关注既有建筑改造中的技术创新、智能化应用以及社区参与等方面,推动既有建筑改造向更高水平发展。

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与功能优化技术:虽然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空间优化与功能提升策略,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如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功能的最大化、如何更好地结合智能化技术提升建筑性能等。这些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政策支持与标准完善:既有建筑改造需要政策的支持和规范的引导。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既有建筑改造的政策体系和标准规范,为改造项目的实施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对合肥市儿童福利院既有建筑改造项目的深入研究,本研究不仅为既有建筑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希望未来的研究能

作者简介:丁婧1985 年02 月目前职称:高级工程师,学历:硕士,籍贯:安徽肥东

研究方向: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