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改扩建项目质量与安全协同管理机制研究

作者

杨一非

无锡市梁溪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无锡市  214000

教育是国之大计,学校是培育未来的殿堂。随着城镇化与人口结构变化,既有小学设施老化、容量不足,改扩建项目成为满足基础教育需求、提升教育质量与公平的重要途径。然而,这类项目常涉及旧建筑保护、新旧结构连接、复杂场地作业,且需兼顾教学与施工,面临比一般工程更严峻的质量与安全挑战。质量是工程生命线,关乎结构安全、使用功能与校园品质,劣质工程将危及师生、浪费资源。安全是工程底线,校园内施工事故风险高,且易干扰教学秩序,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严重,影响深远。传统管理模式下,质量与安全管理常被割裂,形成“两张皮”,导致信息不畅、资源难共享、风险难协同处置,甚至相互掣肘。小学改扩建项目中,两者关联更紧密,如拆除质量影响结构安全,安全管理不当可能破坏建筑质量 [1]。因此,打破壁垒,构建质量与安全协同管理新机制,实现有机统一,成为迫切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其内在逻辑、关键要素与实践路径,为提升项目管理效能提供借鉴。

一、小学改扩建项目质量与安全协同管理的重要性

小学改扩建项目质量与安全协同管理的重要性,源于其项目特性及质量与安全目标的内在联系。这类项目常需在有限空间内“边使用、边施工”,导致环境复杂、交叉作业多,对质量与安全均构成挑战。新旧结构衔接、标准差异等问题,使质量控制难度加大,潜在风险相互关联。质量与安全目标本质统一,相辅相成。高质量建筑是安全的基础,能更好抵御灾害;而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既保护人员,也避免事故对工程质量造成破坏。许多工程质量事故与安全管理疏漏相关,反之亦然。协同管理能统筹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小学改扩建项目风险多元且动态,协同管理能系统识别、评估和应对复杂风险,避免分割管理的局限。它能从全局角度制定策略,规避风险,确保项目在满足质量标准的同时控制安全风险,实现工期、成本、质量、安全等目标的均衡优化,提升项目整体效益和社会价值,是精细化管理的关键 [2]。

二、小学改扩建项目质量与安全协同管理的核心要素

构建小学改扩建项目质量与安全协同管理机制,核心要素不可或缺。首先,需树立协同意识与共同目标,让参建各方认同“质量与安全统一”理念,将“建优保安”内化为行动自觉,这是思想基础。其次,建立跨部门、跨专业的协同组织,如联合管理小组,打破壁垒,确保信息互通、决策兼顾、行动合力。第三,完善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通过例会、信息化平台等,实现质量、安全信息互通,减少误解,及时化解冲突,确保合规。第四,权责清晰与激励约束,明确协同环节责任主体,建立奖惩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避免形式主义。最后,制定规范与流程再造,将协同要求融入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实现信息融合、决策同步、行动协同,保障协同管理常态化 [3]。这些要素共同构成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

三、小学改扩建项目质量与安全协同管理的实践路径

(一)优化组织架构,明确协同职责

优化组织架构是落实小学改扩建项目质量与安全协同职责的关键。首先,建立项目层面的协同决策机构。项目启动初期,由建设单位牵头,联合设计、施工、监理及学校代表,成立“质量与安全协同管理委员会”。该机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负责制定协同管理目标、审议风险策略、协调重大问题、监督机制运行。定期会议是沟通决策的重要平台,例如在涉及既有结构拆除时,委员会应组织多专业论证,确保方案兼顾质量、安全与教学影响。其次,在项目执行层面设立协同工作小组。根据项目阶段和任务,组建临时或常设的联合小组,如“基础施工质量与安全协同小组”,由土建、测量、质量、安全等人员组成,负责方案审核、现场巡查、问题整改等具体协调工作,确保协同落实到操作环节。再次,明确各岗位的协同职责。在现有岗位职责中增加协同要求,如施工员需评估工序对安全的影响,质量检查员需检查安全防护,安全员需留意影响质量的不当操作,使各岗位明确协同任务,避免推诿。最后,加强学校方的参与和协同。指定学校专门人员参与管理,提供校园活动信息,协助制定安全管理方案,监督安全防护措施,反馈师生意见。学校方的有效参与,是保障教学秩序和师生安全的重要环节。

(二)完善制度建设,提供协同保障

制度是规范行为、保障协同的基础。需要针对小学改扩建项目的特点,完善相关制度,为质量与安全协同提供制度性保障。首先,可制定《项目质量与安全协同管理办法》,明确目标、原则、组织、职责、沟通、流程、争议解决及奖惩,将协同要求制度化,如规定方案评审须含双重评估,检查交叉进行,冲突问题联合评审,提升权威性。其次,将协同要求融入现有制度文件,如施工组织设计审批增加质量安全联合评审条款,材料验收要求安全员参与,工序交接验收纳入安全防护检查,实现“嵌入式”完善,使协同融入日常管理。再次,建立信息共享与沟通规范,明确质量、安全信息收集、传递、存储要求,鼓励使用统一平台或表格,促进信息格式统一、内容完整、易于检索。例如,施工日志记录质量安全活动,例会共享议题,减少重复劳动,依据住建部相关指导意见,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共享。最后,强化合同管理中的协同条款,在招标文件和合同中要求承包商具备协同能力,约定提交协同管理计划,设定因协同不力导致的违约责任,并对实现双优给予奖励,从源头上提升承包商对协同管理的重视,确保协同要求落实。

(三)优化管理流程,提升协同效率

流程是管理活动运行的轨迹,优化管理流程是提升协同效率的关键。需要识别现有流程中不利于协同的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改造。首先,推行联合策划与评审,在项目前期、方案编制等关键环节,组织设计、施工、监理、质量、安全人员共同参与,从质量与安全双维度策划,确保方案科学可行,避免目标冲突,减少后期协调成本,尤其针对危大工程,应将协同评审纳入专家论证。其次,实施同步检查与验收,改变“两张皮”做法,推行质量与安全同步检查、记录、整改。制定统一检查表,整合检查要点,如钢筋隐蔽验收时同时检查质量与安全防护。记录清晰反映两者情况,明确责任、时限并跟踪闭环,提高效率,避免遗漏风险。再次,建立快速响应与协同处置机制,针对突发问题,设立应急联络人,实现质量、安全、技术等部门快速联动,共同研判处置。对涉及两者边界的问题,如混凝土强度不足,启动联合调查,共同商定措施,控制事态,减少损失。最后,优化信息流转与决策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或优化流程,确保信息快速准确传递。建立快速报告通道,简化决策流程,明确权限,及时反馈决策结果,形成闭环管理,提升协同效率 [4]。

(四)强化技术支撑,赋能协同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质量与安全协同管理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支持。积极引入和应用相关技术,能够显著提升协同管理的效率和水平。首先,推广 BIM技术,构建统一数字模型,实现信息集成与可视化。利用 BIM 进行碰撞检查,提前发现质量隐患与安全风险;通过 4D/5D 模拟优化施工组织,减少交叉作业风险;以模型为依据进行验收检查,实现信息共享与追溯。其次,应用物联网与传感器技术,在工地部署位移、应力、环境、人员定位等传感器,实时采集工程状态与安全环境数据,通过物联网平台实现远程监控与预警,为协同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如监测结构受力变化,及时报警协同处理。再次,利用移动应用与大数据分析,开发移动端管理应用,方便现场记录、上报、查阅,数据汇总云端后进行大数据分析,挖掘问题关联性,识别风险模式,优化管理措施,促进即时沟通,提升协同效率。最后,探索 VR/AR 技术,用于安全教育培训,模拟危险场景提升意识;还用于复杂工序交底,叠加虚拟信息指导精准施工,减少质量差错 [5]。

四、结语

小学改扩建项目质量与安全协同管理机制的构建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项目成败与师生安全。通过优化组织、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强化技术这四条路径,可实现有效协同。这些路径需结合项目实际灵活调整,协同成效需持续努力与改进。应培养协同意识,建立反馈机制,不断优化。未来,随着建筑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协同管理将面临新机遇。持续探索、拥抱新技术,提升协同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是推动项目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我们相信,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构建更科学高效的协同管理新范式,为孩子们营造更安全、优质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广.K 小学改扩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青岛大学,2024.

[2] 黄晓冬 . 福州市罗星中心小学改扩建项目设计探析 [J]. 福建建筑 ,2021,(11):46-50.

[3] 成连华 , 贺晨 .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风险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 [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21(27):11882-11889.

[4] 李洪宇,郭茶发 , 张浩 . 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下风险控制流程优化研究 [J]. 建筑经济 ,2022,43(S2):159-162.

[5] 曲水 , 刘方好 . 学校教室采光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案例探讨 [J]. 中国标准化 ,2022,(06):208-21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