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价值观的“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路径
高洁慧
东莞市企石中学 广东 东莞 523500
引言
基础教育作业“减量提质”的目标要求是对传统作业设计理念的全新塑造,“双减”政策对中学的道德与法制课程亦应如此。因此,首先要求以培育人的根本任务为出发点重新进行教学目标的定位并将其落实。换句话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道德与法治课堂并透过作业“德育”的引导与培育。但由于减负已然取得预期,学科实践中又常常面临偏重知识的传授而缺少价值引领的导向,单一化、被动式的评价方式仍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该学科人文教育的功能。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改革任务,可以从“核心价值观”入手设计出更加有效的作业教学模式、注重多样化与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增强教师专业素养与互助能力,最终让该学科的作业得以“减负增质”。
1 核心价值观与“双减”政策下道德与法治作业的价值定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育人的情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道德与法治课是主要的实现方式之一。“双减”政策下,学习任务不仅在于对基础知识的强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价值观的传递和内化过程,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把这些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维方式和生活模式之中;学习任务也是将课堂生活联结的纽带,通过它的有效运用,知识内化的同时,渗透思教理念。借助以价值观为引领的作业设计,把教科书中的道德律令转化为学生感知可及、实践可为的具体活动场景,使教学的培养功能在现实生活中落地,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在政策的要求、教学的规制之下,强调减负提质的同时育人的重要性,构建知识学习、技能发展和品格养成有机一体的系统。
2“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2.1 作业数量与时间管理的矛盾表现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中学道法教育工作在总量上有所精简,但在时间上依旧会在均衡学生负担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产生矛盾。首先是教师担心学生少做题达不到学习目的,往往会结合平时额外课堂上训练或是布置更多的拓展训练,从而使课后学生感觉压力繁重。这类矛盾的产生主要是由时间紧张造成的。道法的时间的限止也代表着它的教育目标不仅仅局限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包含了思想认识、行为要求的传授。课堂教学受制于教育资源与教学时间等方面,教师难以实现既定的授课目标,如果课业量过度,就会造成时间、精力等方面的不平衡,学生的作业产出无法符合目标要求,致使教学变得无效,学生在慌忙之间,就会忽视思考学习的内容或忽视自身的“自我认知”。
2.2 作业内容与价值导向的偏差
“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这项学科所承担的任务的形式是改变的,但是其所规划的内容却存在着巨大的误区。许多任务,依然围绕着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理论定义的问题展开,忽视了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在执行的过程中仅局限于知识点的复述,缺少价值认同以及情感体验。这种误区的出现是因为教师的设计理念不到位。一些教师过于注重考试成绩,便会注重对知识点的加强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教学内容中表达的价值观并未充分转化为教学情境,导致教学过程和教学任务的中心发生偏移,制约了教学过程中的教书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生难以形成内化的价值标准。
2.3 作业评价机制的单一化问题
在现阶段,教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任务的检测依据通常是结果,大部分教师以对照解答题正确与否或是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判断,仅从一面来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与价值观的感觉。“双减”政策提出了要推动质量提质增效的要求,这就对教师提出了问题意识的原因。教师教学评价观念的局限性是本次教学情况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数教师采用数量值进行评价的模式或者是正确比例方式来衡量学生,未能从学生价值观反应、价值情绪上的反应、行为的实际做法进行整体分析。由于任务价值的局限性,致使教育活动缺乏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反思、践行自己的价值观。如果过于功利性,只重结果,就会使学生在任务执行的过程中重视事情做完的时间快慢和精确程度,忽略对事件本身的思考和对待的价值态度。
3 立足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与法治作业路径创新
3.1 强化价值引领的作业设计理念
价值引领是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根本目标。在“双减”背景下,作业需要摆脱单纯的知识巩固定位,转向以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整体设计思路,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渗透到每一个任务环节之中。这一理念的确立要求教师在设计中注重价值与知识的融合,不仅关注学生对概念与原理的理解,更要引导其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思考与体验。通过将社会热点、校园生活和家庭责任转化为作业情境,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感悟价值规范。作业设计理念的转型能够有效提升课程的育人实效。
3.2 多样化作业类型的开发与实践
在“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作业需要突破单一的书面训练模式,开发具有开放性和体验性的多样化类型。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可以设计探究型、实践型、情境模拟型和跨学科型任务,使作业成为价值体验与思维训练的双重载体。在实践过程中,探究型作业可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展开,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并形成独立见解;实践型作业通过社区服务、校园文明活动或家庭责任体验,促使学生在行动中理解道德规范;情境模拟型作业借助角色扮演、辩论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法治意识。3.3 科学化作业评价体系的建立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道德与法治作业实现价值引领的关键环节。评价不应局限于对结果的核对,而要突出过程记录与价值体验,既关注知识掌握的程度,也注重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思维深度与情感态度。在方法层面,可以引入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自评、互评与师评相互支撑的立体模式。
结语:立足核心价值观开展作业路径研究,有助于在“双减”背景下凸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本质,为学生的价值养成提供坚实支撑。通过对现状的剖析与路径的重构,可以明确作业在知识巩固、价值认同和行为指导中的综合功能,彰显课程的实践性与生命力。未来的研究与实践应持续深化多样化作业设计与科学化评价体系建设,推动作业由“负担”转向“成长”的育人途径,为“双减”政策落实与学科核心价值实现贡献可行经验。
参考文献:
[1] 李健娇 . 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J]. 学苑教育 ,2023(6):94-96.
[2] 陈义敏 . 聚焦核心价值观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J]. 互动软件 ,2023(6):1235-1236.
[3] 王莉 .”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策略 [J]. 炫动漫 , 2023(17):0088-0090.
本文系2023 年市教育科研“十四五”规2023 年度课题
研究项目(课题立项号2023ZYZX024) 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