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项目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吴媚娜

义乌市下骆宅初级中学

摘要:本文聚焦项目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场景中实施与应用,通过构建适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模式,融合多元实践活动,优化评价机制等方面展开探讨。本文发现项目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同时,该教学方法也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需不断完善实施策略,创新评价手段,形成科学合理教学体系。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一、构建项目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模式构建需立足初中语文学科特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核心素养作目标。构建过程首先需确立贴合教材又富有吸引力主题,挖掘教材潜在资源,转化课程要求为学生感兴趣问题情境;其次进行科学规划设计,从任务分解、资源准备、过程安排、成果展示等环节全面考量,注重任务层级性与梯度适中;再次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包括灵活调整物理空间与构建平等互助心理氛围;此外关注跨学科知识整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融通;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技术支持,拓展学习时空。项目教学模式构建本质上是一种全新教学组织方式,强调问题驱动、任务引领、活动贯穿、成果导向,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培养核心能力,形成学科素养,从而使语文学习真正富有生命力与实践意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济南的冬天》为例,教师应该设计四季济南的美探究项目。第一阶段为资料搜集与问题设定,学生分组查阅老舍笔下的济南四季特点,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明确济南自然人文特色,分析老舍散文语言风格等。第二阶段为深入阅读与文本解析,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文章意境美感,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冬景特点,探讨雪与温晴意象在文中作用;学生可制作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提炼段落关键句,归纳写作手法。第三阶段为拓展实践与创意表达,引导学生将济南冬天与家乡冬景进行对比,或模仿老舍散文风格写一篇家乡季节特色散文,或创作一幅冬日济南水彩画,或设计济南四季旅游的宣传册,将语文学习与艺术、地理等学科知识融合。第四阶段为成果展示与评价反思,各小组通过多媒体展示学习成果,同学间相互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反馈,最终可将优秀作品编辑成册或制作班级博客。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融合项目教学实践

融合项目教学实践是项目教学法落地生根关键环节,核心在于将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有机融合,实现学习过程真实化、情境化与生活化。此过程中教师角色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活动组织者与资源提供者,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组织小组协作、提供学习资源等方式引导项目进行;而学生则成为学习主体,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总结等方式全程参与项目实施。融合项目教学实践强调多样化学习活动设计,如读书会、辩论赛、情景剧表演、实地调查等,既丰富课堂形式又促进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同时注重现实问题解决导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实现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此外,项目成果展示交流同样重要,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增强成就感,促进经验分享。

以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背影》的教学为例,教师应该围绕亲情记忆设计综合性学习项目。首阶段为文本细读与感悟,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情感基调,分析文中父亲形象特点,理解背影意象象征含义,探讨作者情感变化过程;可通过分组讨论方式交流父亲背影中蕴含的亲情,体会父爱如山内涵。第二阶段为亲情采访与记录,学生尝试采访家中长辈,了解他们年轻时故事,记录难忘亲情瞬间;学习使用录音、摄影等工具,学会访谈技巧,整理采访资料。第三阶段为创作表达与艺术呈现,学生可选择多种形式创作亲情记忆作品,如写一篇记叙散文,制作一部微型纪录片,创作一组亲情摄影集,或编排一个情景剧;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修改完善作品。第四阶段为成果汇报与情感升华,班级举办亲情记忆主题分享会,学生展示各自创作成果,交流创作感受与心得;邀请部分家长参与活动,增进亲子交流。通过此项目学习,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朱自清《背影》文学价值,更在实践中体会亲情珍贵,学会感恩父母,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人文关怀意识与情感体验深度,使语文学习真正融入生活,内化为人生智慧。

三、优化项目教学评价

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打破教师单方评价格局,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评价主体,全面客观反映学习情况。其次,评价内容全面化,不仅关注知识掌握程度,更注重能力发展水平,如信息获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同时关注学习态度、情感体验、价值观念等非智力因素,实现认知、情感、行为多维评价。再次,评价方式应当多样化,结合项目特点采用观察记录、访谈交流、作品分析、档案评估等多种评价手段。例如利用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项目参与过程,收集各阶段成果,形成完整学习轨迹;通过项目日志了解学生思维变化,情感体验;借助成果展示评估学生最终学习效果。

评价标准科学化,根据项目目标制定明确具体评价指标,确保评价客观公正。这些标准应涵盖项目准备、实施过程、成果展示等各环节并根据不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体现个性化评价理念。同时,评价结果应用更加注重发展性,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重要依据,避免简单比较排名。评价时机应贯穿始终,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既关注阶段性进步,又关注最终学习成效。通过建立科学完善评价机制,既能客观反映项目教学实际效果,又能促进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学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外在附加物。

结论:通过构建科学合理教学模式,教师能够有效整合教学资源,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习任务,创设良好教学环境,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在融合项目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角色实现转变,学习方式更加多元,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参与度显著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培养。而优化项目教学评价则为教学提供科学反馈机制,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升。项目教学法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师专业能力要求高、教学时间安排困难、评价标准制定复杂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解决。未来可进一步聚焦不同类型项目设计,跨学科整合路径,信息技术融合方式等方面,为项目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加深入广泛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陈瑶嘉. 项目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四川:西华师范大学,2023.

[2] 杨孟毅. 项目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21.

[3] 魏春燕. 浅谈项目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1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