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探究
邹松轮
鄂州市城市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436000
引言
伴随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面临着诸如水资源短缺和内涝频繁等一系列状况。海绵城市理念适时诞生,提供了应对这些问题的新思路,城市生态系统里的园林绿化工作,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意义重大。
一、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原则
(一)生态优先原则
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实施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工作,将生态优先作为核心准则,需重视场地原有的生态体系,将维持生态平衡、守护生物多样性列为首要目的。城市绿化建设应作为恢复城市生态、提高生态适应能力的依托,对场地内生态敏感区域予以优先保护,杜绝破坏原生态环境。维持天然沟渠的雨洪调节与水质净化作用,优先选用本地植物品种,减少养护开支,打造稳固生态群体,规划设计应顾及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使园林绿化与城市其他系统有效融合,构建生态通道,达成雨水的良好循环,削减对人工排水系统的依赖,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因地制宜原则
做到因地制宜是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方案落实起效的核心,需依据场地自然状况、气候特点、城市功能设定等拟定差异化策略,自然状况有别,规划设计要实施针对性举措,在易积水的低洼区域设置雨水调蓄设施。针对土壤渗透性佳的区域提高透水设施占比,降水充沛区域优化雨水收集与排放的协同设计,干旱和半干旱区域着重雨水的资源化开发,规划设计需契合城市功能,在居住区旁设置袖珍公园,于商业区打造绿色屋顶,实现生态和城市功能的融合。
(三)系统规划原则
依据海绵城市理念开展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需依照系统规划准则,嵌入城市整体海绵体系,和城市其余系统协同运作,实现对雨水全流程的高效把控,规划时应冲破藩篱,对不同学科和区域进行统筹调配,实现和城市水系规划的对接,构建分级体系。配合道路体系,让道路雨水就地被消纳;与建筑设施规划相融合,推行建筑雨水海绵设施,达成雨水再循环利用,经由系统性规划,让城市海绵系统纳入园林绿化元素,实现整体雨洪管控与生态收益。
(四)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应融入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整个周期,方案需在生态、经济、社会方面具备可实施性,考量后期运营维护的便利性与低费用,创建可自我修复的生态构架,降低人力干预。协调建设成本与养护成本,挑选具高性价比、本地易寻材料及简易好维护的设施;结合居民诉求与参与意向,提高居民认知度与认同感,激励居民参与社区维护工作,强化社区归属感。
二、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策略
(一)总体布局策略
依照海绵城市理念开展的园林绿化总体谋划,以城市空间结构为依托,围绕雨水管控这一关键,打造 “点、线、面” 融合的海绵绿地体系,达成城市绿地对雨水的全面、系统管控,“点”的范畴内,创建核心海绵点位,像城市综合型公园之类,配置雨水塘等装置,拥有强大的雨水滞留等效能,可减轻内涝问题,还能作为生态景观核心区域供居民休憩。城市新区域能依托商务区周边地块建设中央海绵型公园,“线”维度,搭建海绵绿道体系,依托城市河流等,创建绿色衔接带,滨水绿带沿河流设置以净化雨水,于道路绿化带设计生态边沟等吸纳雨水,绿道可将海绵节点串联,构建 “绿色脉络”。从“面”的维度出发,实施各类绿地的海绵化改造工程,像居住区域绿地,配备雨水花园这类小型装置,使每片绿地成为雨水管理的 “微单元”,构建“全域海绵”格局。
(二)功能分区策略
按照海绵城市理念设计的园林绿化功能分区举措,需契合城市居民多样需求,依据不同区域雨水管理要求,划分功能明晰、海绵效应凸显的分区,使功能需求与海绵功能实现精准契合,划定雨水调蓄的区域,该区域是实现雨水滞留与存储功能的关键地带,选择地势较低且容易汇水的地点,像人工湿地之类。应配置齐全设施,保障在不同降雨强度时正常运作,像雨水塘可依据降雨量来设定水位控制高度;采用水生、湿生类型的植物,强化净化成效,打造湿地景致,规划雨水渗透地带,位于土壤渗透性佳、地势平坦的地方,像透水铺设的广场之类。利用可透水材料或改进土壤渗透能力,提升雨水下渗比例、降低地表径流。如居住区休闲广场采用透水铺设,疏林草地维持原有土壤构造并设置生态游憩空间,该区域是居民主要活动空间,要确保发挥海绵作用且契合居民休闲等需求,可结合海绵设施规划游览步道等,如在雨水花园四周设栈道与座椅,儿童活动场地用透水橡胶铺设。
(三)植物配置策略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园林绿化里,植物是达成雨水净化、留存与下渗的关键要素。合理的植物配置方案要综合考量植物的生态适应能力、海绵作用与景观成效,建立稳定且高效的植物群落结构,应首选当地植物,这些植物历经长时间的自然筛选,能很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与土壤条件,存活概率高、生长势头旺,可降低养护所需成本,还可保障生物多样性,像在华北可挑选国槐之类的植物,在华南可选用凤凰木之类。强调功能性筛选,按照不同海绵设施功能的需求,选取具有对应特性的植物,对于雨水花园等,应选用根系发达且耐水湿的植物;绿色屋顶宜选用具备耐旱、耐贫瘠特性的浅根系植物。对于生态边沟等积水区域,应挑选水生或湿生植物,构建复层式植物群落,采用“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多层种植模式。与单一群落相比,其截留雨水、保水及生态稳定性更佳。
(四)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策略
低影响开发技术是实现海绵城市理念的关键,在园林规划设计中需精准应用。通过管控与利用雨水,推行透水铺装工艺(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植草砖等),可有效削减地表径流,促进雨水下渗,适用于广场、人行道、停车场等区域,并需根据使用强度和荷载选择合适的类型,如居民区步行道和小广场用透水砖,公园停车场用植草砖,同时在下方设置碎石渗滤结构和透水土工织物,并定期清理表层以保障透水性。此外,采用绿色屋顶技术可减少屋顶雨水径流,降低排水压力,并具有隔热降温等功能,分为简易型和园林型,分别适用于承载量小和大荷载的屋顶,设计时需做好防渗漏、排水及防水措施,并安排合理的排水倾斜度。
结束语
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指引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工作,是城市发展的关键部分,它为应对城市水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给出了有效方案,依照生态优先、因势利导、统筹规划和可持续性方针,采用恰当规划策略与低影响开发技术,可于城市构建更健全的生态基础体系。这不但能促进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又可提升城市抵御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的水平,着眼未来城市的发展进程,需持续推动海绵城市理念落地,不断改进园林规划设计方案,为打造生态宜人、可长久发展的城市贡献力量,园林工作者应持续学习与革新,按照实际情形,探寻契合海绵城市理念的更多规划设计手段,为城市可持续性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程晨 , 张葳 .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J]. 包装与设计 ,2025,(04):218-219.
[2] 白高明 . 海绵城市:城市园林文化景观建设与传承探究 [J]. 环球人文地理 ,2025,(10):66-68.
[3] 张海娥 , 潘国翠 , 谢东丽 .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绿地系统空间规划设计 [J]. 建设科技 ,2025,(08):19-21.
[4] 章灿 , 黄孟阳 .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园林设计探析 [J]. 工程与建设 ,2025,39(02):320-32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