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化诊断技术在汽车发动机故障修理中的应用效果与精度提升研究

作者

骆延辉 刘东 贾虎彦

中国石油昆仑物流有限公司塔里木运输分公司 新疆 阿克苏 842000

     

引言:鉴于现代汽车发动机系统日益朝着复杂化、电子化发展,致使传统依靠经验判断的故障诊断方法难以满足高效精准维修需求,且发动机作为汽车核心动力部件,其故障诊断精度直接关乎维修质量与效率,故而研究智能化诊断技术在汽车发动机故障修理中的应用及精度提升策略,对提高汽修行业服务水平、降低维修成本、延长车辆使用寿命有着重要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智能化诊断技术在汽车发动机故障修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在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智能化诊断设备通过 OBD-II 接口与车辆 ECU 建立通信连接,技术人员运行故障码扫描程序后,系统自动采集 P0、P1 类故障码并结合实时数据流进行交叉验证。诊断过程中,系统采用智能波形分析算法对传感器信号进行时域与频域双重分析,波形异常度可通过公式:

其中 Si 为实测信号值, Sref 标准参考值。发现异常后,诊断仪自动进入深度测试模式,针对氧传感器、点火线圈、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等关键部件进行主动激励测试,记录响应曲线并与内置专家数据库比对,最终生成故障定位报告与修复建议,大幅降低了电控系统诊断时间与人为误判风险 [1]。

(二)在燃油系统检测分析中的应用

智能化诊断系统对燃油系统的检测从压力测试入手,设备通过专用接头连接燃油轨,测量静态压力值(常规车型为 300-350kPa)及动态压力波动曲线。智能诊断仪执行喷油器平衡测试,通过控制单元依次切断各气缸喷油,记录发动机转速变化量,正常差异应控制在 15rpm 以内。系统同步启动红外光谱分析模块检测各缸排放成分,碳氢化合物浓度超过 20ppm 表明燃烧不完全。诊断设备还能执行喷油器波形测试,通过发送编码脉冲信号控制喷油器,采集电流反馈信号,特征点电压降低或开启延迟超过2ms 表明喷油器线圈或机械部分异常。

(三)在机械系统磨损评估中的应用

智能化诊断技术评估机械系统磨损状态通过多维传感网络实现数据采集。诊断系统将高灵敏度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灵敏度 100mV/g )安装于气缸盖、曲轴箱等关键位置,采集振动信号基于 10kHz 采样频率进行数据离散化。设备运用小波变换算法处理原始振动信号,提取各频段能量分布特征,缸体 50-300Hz 频段能量异常增大表明活塞系统磨损加剧。智能诊断仪整合声学分析模块,通过发动机不同转速下噪声频谱图变化,识别气门机构、轴承等部件的特征声学信号。

二、智能化诊断技术在汽车发动机故障修理中的应用效果

(一)诊断精度显著提升

智能化诊断系统在发动机故障识别中展现出超高准确性,实测数据表明平均故障定位精度达到 94.3% ,比传统经验诊断高出 23 个百分点。汽车发动机间歇性故障在该技术应用下的检出率从原来的 56% 跃升至 87% ,诊断系统能精确区分相似故障特征。大型维修中心数据库记录显示,采用智能诊断技术后,发动机复杂电控故障的误诊率下降至 5.2% ,而且系统能够识别常规设备无法捕捉的微弱异常信号。

(二)维修效率大幅提高

智能化诊断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故障排查流程,发动机故障平均修复时间从4.6 小时缩短至 2.8 小时,工作效率提升显著。维修工位周转速度加快,单个技师日均完成的发动机故障案例从 3.2 台增至 5.7 台,同时设备利用率提高 42% 区域连锁汽修门店统计数据反映,智能诊断系统的引入使得发动机电控故障的平均检测时间缩减 64 分钟,电脑精准引导下的维修流程避免了不必要的拆装环节。技师们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智能辅助诊断平台已将繁琐的参数查询时间压缩了 83% ,发动机故障定位准确导致零配件更换精准性提高,节约了维修成本 [2]。

三、智能化诊断技术在汽车发动机故障修理中的精度提升策略

(一)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提升诊断的全面性

智能化诊断技术通过整合来自不同渠道的发动机运行参数,建立多维数据模型来提升故障诊断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具体来讲,一是实施基于 D-S 证据理论的异构数据融合,将OBD 实时数据流、振动特征信号和热成像检测结果通过证据累积方法整合,消除单一数据源的局限性;二是构建层次化数据模型,按照传感器类型、故障关联度和信号可靠性设置权重系数,优先处理高置信度数据,如表 1 所示,不同数据源对各类故障的诊断贡献度存在显著差异。

表1 :多源数据对发动机典型故障诊断的贡献度评估

(二)深度学习算法优化,增强模式识别能力

智能化诊断系统将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发动机故障特征识别领域,通过构建多层神经网络实现对复杂故障模式的精准捕捉和分类。一方面,建立卷积神经网络与递归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混合模型,该模型利用CNN 处理发动机振动信号和波形图像的空间特征,同时通过 LSTM 网络捕捉时序数据流中的故障演变规律。实际应用中,技术人员对采集的原始信号进行小波变换预处理,提取频域特征后输入神经网络,网络结构包含 5 层卷积层和 3 层全连接层,激活函数采用ReLU,避免梯度消失问题。

另一方面,针对不同车型和发动机类型的特异性实施基于迁移学习的模型优化策略下,技术团队开发了包含 32 种典型发动机平台基础特征的预训练模型库,使得诊断系统在实际应用时,能通过微调技术快速适应特定车型,通过冻结底层特征提取网络、仅更新顶层分类器参数的方式,让模型在仅有少量样本情况下也能达到较高识别精度,且汽修企业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将新车型的模型适应时间从传统的 3 - 4 周缩短至 2 - 3 天,大幅提升智能诊断系统的实用性和扩展性。

(三)专家知识规则嵌入,强化逻辑推理过程

通过技术团队对资深技师诊断思路进行结构化提取,将隐性经验知识转化为显性逻辑规则,从而构建分层式知识图谱,其从发动机系统、子系统到零部件构成三级层次结构,包含 4582 个知识节点和 12763 条关系边,覆盖 97% 常见故障场景,而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不仅需要精确数据分析,更需要专业经验积累和逻辑思维的指导,这恰是人工智能系统的短板所在,诊断系统基于此图谱进行故障溯源,通过关联分析识别出故障传递路径和根本原因,避免盲目修复表象故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系统化的数据采集、精准的算法分析和知识化的逻辑推理而显著提升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精度和维修效率的智能化诊断技术,以及未来应进一步探索边缘计算、车联网技术与诊断系统深度融合以构建更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发动机健康管理生态系统并推动汽车维修向预测性维护方向发展的智能诊断领域。

参考文献:

[1] 梁伟强 . 车辆智能化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效果研究 [J]. 大众汽车 ,2024(3):0116-0118.

[2] 范国岗 . 智能化汽车维修技术在提升维修效率中的应用研究 [J]. 汽车维修与保养 ,2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