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白血病PICC 置管患者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

张昕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省无锡市 214000

前言:白血病患者需持续接受输血或穿刺治疗,为减轻PICC 置管患者的痛苦,笔者按照由小见大的研究思路推荐循证护理,此法可结合个体需求,执行合乎临床研究结论的最优决策。相比仅进行提醒、监督、安全管理服务的常规护理,具有突出价值。本文于我院血液科 2024 年 6 月 \~2025 年 6 月收治的白血病PICC 置管患者中选出46 例进行分析,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 46 例白血病 PICC 置管患者充当分析样本,常规组和循证组各有 13例男患者(10 例女患者)、12 例男患者(11 例女患者),其余资料如表1,其年龄,病程,肥胖程度,文化水平无差异,样本可比较。选入者经骨髓穿刺、血常规等临床检查确诊为白血病;排除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精神类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或影响数据可靠性的静脉曲张、皮肤病等疾病的患者。

表1 一般资料对比

穿刺部位和置管安全性的相关性,最终将间隔肘窝 4cm 的位置作为最佳穿刺点,指导患者在置管过程中,每日进行一次长达 0.5h 左右的红外照射物理治疗,或教授患者每日进行 10min 的握拳运动;最后,护士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表现,引导患者以抬头望天空、“蝴蝶拍”动作、阅读《养育你内心的小孩》心理书籍、聆听自然鸟鸣音等多种方式释放情绪,持续护理2 周后观察实际表现 [1]。

1.3 观察指标

(1)统计发生不良事件患者的占比率,即静脉炎(1 级:穿刺部位发红或微痛,2 级:红肿疼痛明显;3 级:触摸时可见条索状静脉)、穿刺点渗血、水肿、感染等。

(2)以焦虑自评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ve scale SDS)评估负性情绪,2 个量表各有 20 道题目,满分 100 分,分数超过 50 分 /53 分,视为存在抑郁 / 焦虑情绪,分数越小则负性情绪改善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以 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用频数、构成比( 1% )描述计数资料(不良事件发生率),行卡方检验 (x2) );用( )描述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负性情绪评分),用 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行秩和检验,P 值 <0.05 ,表示数据有对比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护理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如表2 :循证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有对比差异。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即护士叮嘱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并在沐浴前自行使用保鲜膜对置管部位进行缠绕覆盖(至少3 圈),以免穿刺点碰水;告知患者睡觉前要避免压迫置管侧胳膊,尽量抬高 30 ;督促患者一旦出现穿刺点异常表现,立即告知护士进行妥善处理。

循证组应用循证护理,首先,在护士长牵头下组建循证护理小组,包括 5名资深护士,定期收集文献资料及病历档案,从中分析置管患者常见不良反应,提前制定应对计划,如 1 级静脉炎需采用外涂水胶体敷料或抬高患肢等形式减轻不适感;2 级或 3 级以湿热敷 50% 硫酸镁等方式为主;其次,护士需在患者置管前 10min 对导管进行浸润处理( 0.9% 氯化钠 +1mg/mL 地塞米松),对穿刺点周边 25cm 范围皮肤进行清洗消毒,同时护士从早期资料调查中,对比不同

表 2 护理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2.2 对比护理前后负性情绪改善效果

如表 3 :护理前负性情绪评分无差异;护理后分数均减小,且循证组分数更低,有对比差异。

表 3 护理前后负性情绪改善效果对比

3 讨论

结合循证组数据显示:应用循证护理能减少静脉炎、渗血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亦能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在风险防范及情绪调控上均有显著效果。

主要在于此法能指导护士依据临床经验及丰富的研究成果,不断改进护理计划,亦能兼顾患者的情绪表现、实际需求,为其提供多样性护理服务。而且护士在护理期间,能在团队协作下,关注穿刺点护理质量,以早期预防方式消除不良风险,使患者在专业指导下保持稳定情绪[2]。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应用于白血病PICC 置管护理工作中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田敏 , 刘峰 , 王亚菲 , 等 . 基于循证理念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急性白血病患儿 PICC 置管后渗血的影响 [J]. 齐鲁护理杂志 ,2023,29(12):160-162.

[2] 郭阳阳 . 循证护理联合艾灸在白血病化疗期间中心静脉置管诱发感染的护理效果 [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1,35(04):103-106.

作者简介:张昕(2000.02)女,回族,江苏无锡人,本科,护师,研究方向:白血病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