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施与优化探究
马晓琴
冕宁县回坪中学校 615600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逐渐形成和世界观、人生观初步确立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该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过于理论化、抽象化的问题,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接受,课堂效果往往不理想。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强调体验与实践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使抽象的道德理念和法律知识通过真实生活情境得以具体化和可感知化。在教育部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背景下,将生活化教学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既是课程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探究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施与优化,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内涵及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价值
生活化教学源于“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其核心在于将学生日常生活作为知识建构和价值形成的重要土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这种理念意味着教师不再仅仅依赖教材上的条文和案例,而是善于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校园事件、社会现象乃至家庭矛盾中提炼素材,从而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语境中理解道德规范与法律规则。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能够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趣味性,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它能够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内化与转化,当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亲历道德冲突或法律问题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便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可以直接指导行为的行动指南。再次,它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使他们在与现实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生活化教学不仅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走向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践路径
在实践中,生活化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日常生活经验,才能真正发挥育人功能。首先是案例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典型案例,如校园欺凌、网络沉迷、家庭责任分担、消费理性等,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和辩论进行价值判断与思维碰撞,在互动中深化对道德与法律的理解与认同。其次是情境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可创设与现实贴近的教学情境,如模拟法庭、道德选择剧、社会调查等,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到法律的约束力和道德的实践性,增强课堂的沉浸感与体验感。再次是活动教学的生活化。学校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公益活动、法律宣传、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会公民责任,提升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实现知行合一。最后是信息化手段的辅助应用。教师可借助微电影、动漫、短视频、网络热点等新媒体资源,将抽象的法律知识与鲜活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视听体验中获得深层次的教育启示,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时代感。只有将案例、情境、活动与信息化手段有机融合,才能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实现生活化转型,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内化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与责任意识。
三、生活化教学实施中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生活化教学理念得到广泛认可,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生活化教学容易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部分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增加几个生活案例,却没有深入挖掘案例背后的价值导向与法律逻辑,导致教学深度不足。其次,案例选择片面化和随意化现象较为普遍,一些教师因缺乏系统性思考,只依赖于零散事件,未能形成完整的教学逻辑链条。再次,教师的生活化教学能力不足。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缺乏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能力,对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也不够熟练,导致教学效果打折扣。最后,学生的参与度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性较高,但也有一些学生因缺乏生活经验或兴趣不足而表现冷漠,未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施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不断优化。
四、生活化教学的优化策略与路径探索
要想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真正价值,必须在理念更新与实践创新中不断优化。首先,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生活语言。其次,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多元整合。教师不仅要善用教材案例,还应积极挖掘社会新闻、社区资源和家庭教育经验,使课堂案例更具多样性与真实性。第三,课堂教学应强调互动与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辩论赛、模拟法庭等形式,激发学生思维碰撞,让他们在参与和体验中深化理解。第四,应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提供更加丰富的情境支持和学习资源。第五,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维化,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还要重视其道德情感、行为习惯和实践能力的养成。通过这些优化措施,生活化教学能够更加深入地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五、结论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课堂实效,还能增强学生的道德认同感与法治意识。然而,要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真正价值,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路径,解决形式化、片面化和师资不足等问题。未来,随着教育信息化与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生活化教学的空间将更加广阔,其实现方式也将更加多样。通过不断创新与探索,生活化教学将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健全人格和公民责任感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真正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学科。
参考文献:
[1] 郑蓉. 浅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J]. 中学政史地( 教学指导 ),2024,(12):38-39.
[2] 杨玲 . 生活化教学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创新路径研究 [J]. 教师 ,2024,(35):66-68.
[3] 秦旺宏 .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4,(26):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