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赵元元
重庆三峡学院 404100
一、引言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道德等内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有趣味性和感染力,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践行道德与法治理念,实现弘扬文化传统和提高素养的双重目标[1]。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1. 历史渊源
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拥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例如,春节起源于殷商时代岁初年末的祭神祭祖仪式,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它融合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元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关键部分。在现代社会中,传统节日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承载着民族精神和传统道德。端午节被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其中包含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2. 民俗风情
每一个传统的节日都有其特有的民间活动,例如元宵节的观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灯,中秋节的赏月和吃月饼等。春节期间,各地也会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这些民间传统活动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色彩,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对家庭的深厚情感、团聚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3. 道德寓意
在传统的节日里,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道德内涵,比如春节,它鼓励人们尊敬老人、关心小孩,并保持家庭的和谐;清明节的时候,人们强调要强调慎终追远、缅怀先烈;重阳节弘扬的是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些节日都是以“孝”为核心来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表达对父母长辈的敬爱之情,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道德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2]。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
1. 文化传承价值
传统节日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们通过一代代的传承,成功地保存了我们民族的历史、习俗和文化遗产,成为了民族文化传递的重要桥梁。
传统节日为大众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所包含的道德、伦理和历史知识,都有助于培育人们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3]。
3. 社会凝聚价值
在传统节日里,家庭成员欢聚一堂,全民共同参与庆祝活动,这不仅加强了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和邻里间的友谊,还提升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层面取得的成果
1. 知传统节日,乐参与活动:
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 文化内涵及节俗活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表现出浓厚的参与兴趣。例如,在七年级上册 ”主题,组织学生开展“我为长辈做件事”实践活动。学生 “孝道”这一传统美德的理解,还结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册 “尊重他人”教学中,教师以端午节“屈原精神”为切入点 生通过制作端午节手抄报、参与龙舟赛等活动,进一步理解了 节日文化 的家国情怀学 华优秀 统节日的认知有了显著提升,
2. 态度积极,课堂参与度提高: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表现出高度热情,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如讨论清明节祭扫烈士墓的意义时,学生从多角度发言,课堂气氛热烈活跃。课后,学生主动探索传统节日文化,通过制作手抄报、撰写小论文等形式进行分享,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合作。再如,在九年级上册“文明与家园”单元中,教师结合中秋节“团圆”主题,设计“月圆话家国”情境教学。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如扮演古代诗人、现代家庭成员)探讨“团圆”的文化意义与现代价值,并结合《民法典》中“家庭关系”相关内容,分析家庭成员的权利与义务。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法治意识 [5]。
(二)教师层面取得的成果
教师认可融入,转变教学理念: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进, 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意识到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价值,认识到传统节日文化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他们尝试在 课堂教学中引入传统节日元素,如讲解春节习俗时渗透家庭美德教育,如在讲解春节晚辈向长辈拜年、 吃团圆饭等习俗时引入“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春节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互赠礼物引入“和谐友爱”的社会美德。部分教师积极探索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精心挑选传统节日素材,结合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活动,如将春节燃放烟花爆竹与公民权利义务讲解相结合,均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6]
(三)存在的问题
1. 融入程度不深
虽然有部分教师尝试融入,但整体上传统节日文化在道德 法治教学中的融入的程度仍然较浅,仅仅停留在形式表面。多数教师只是 午节的由来以及有什么样的习俗,他们并没有深入挖掘这些传统 部分老师不能将春节的“团圆”习俗和家庭责任与法治教育联系在 爱国 精神和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培养联系起来,这些深层次的联系被部分教师所忽略。 因为缺 教学设计和资源支持不到位,导致节日文化融入教学效果有限,未能使得节日文化和教学内容深度融合
2. 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在传递知识时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这种单方向的灌输方式,缺乏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在介绍传统节日文化时,仅仅是口头讲解,比如说春节要贴春联、吃饺子,端午节要吃粽子等,没有设置实践活动或者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探求的欲望,最终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实现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内化的目标[8]。
3. 资源整合不足
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但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导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例如,校内资源如图书馆、文化展览室等利用率较低很少被用到教学设计中,校外资源如博物馆的专题节日展览、文化场馆的传统技艺体验活动等更是鲜少涉及。这种资源整合的不足不仅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也限制了学生对节日文化的深度理解,此举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 评价体系缺失
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于学生在传统节日文化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关注度不够。由于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教师难以全面衡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不能够有效的反馈教学效果。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
1. 深入挖掘内涵
教师要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中蕴含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资源。比如说在讲解重阳节时,除了介绍登高、赏菊等习俗外,重点阐述敬老爱老的道德内涵,联系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孝敬父母、关爱老年人的内容,让学生深刻理解传统节日文化背后的价值观。
2. 结合课程标准
依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容进行筛选和整理,使其与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如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章节中,结合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事迹,引导学生体会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民族精神教育的要求[9]。
3. 拓展教学内容
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拓展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知识,如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诗词歌赋、艺术作品等。在学习中秋节时,引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诗词赏析,加深学生对中秋节团圆主题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创新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创设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节日氛围和文化内涵。例如,在学习春节习俗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一些春节元素的装饰,播放欢快的春节音乐,模拟春节拜年的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道德规范。
2. 小组合作学习法
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究活动。如在学习清明节时,让学生分组收集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各地习俗以及现代祭祀方式的变化等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以及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入理解。
3. 实践活动法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比如在学习元宵节时,组织学生制作元宵、举办元宵灯会,在活动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学习端午节时,组织包粽子比赛、龙舟模型制作等活动,增强学生对端午节习俗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10]。
(三)整合教学资源
1. 校内资源利用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等场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书籍、杂志和影像资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阅相关书籍,撰写读书笔记或观后感,加深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此外,学校还可以举办传统节日文化展览、讲座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2. 校外资源拓展
积极开发校外资源,加强与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文化机构的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的传统文化展览,邀请文化馆的专家到学校开展传统节日文化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如民间艺人进校园表演传统节目等,丰富教学形式。
(四)完善教学评价
1. 评价内容多元化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例如,通过观察学生在传统节日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精神等给予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作品展示其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和创新能力。
2. 评价主体多元化
改变以往教师单一评价的模式,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对自己在传统节日文化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组织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习他人的优点,共同提高。同时,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听取家长对学生在家中表现传统节日文化行为的意见,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11]。
五、结论
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价值。将其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能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和完善教学评价等策略,可以更好地实现传统节日文化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机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独特作用,让传统节日文化在新时代焕
参考文献:
[1] 倪丽君 . 传统节日文化融入 法治课堂教学的探索 [J]. 新课程研究 ( 中旬 - 单 ), 2022(6):60-62.
[2] 彭燕 . 中国号 课教学研究 [D]. 信阳师范学院 ,2023.
[3] 牛蕾玉 . 策探讨 [J]. 新课程 , 2022(14):8-8.
[4] 邹佳芝 科技大学 ,2019.
[5] 穆科虹 [J]. 求学 , 2020(15):2.
[6] 郑银银 . 应用 [J]. 2024.
[7] 胡伟艺
[8] 徐艳丽 的兴趣 [J]. 中国教育学刊 , 2018(S02):2.
[9] 陈芳 . 国传统 的渗透 [J]. 西部素质教育 , 2019, 5(15):1.DOI:10.16681/cnki.wcqe.201915020.
[10] 崔蕾 . 浅谈文化视角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0(8):1.
[11] 丁蕴洁 . 新时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2021.
姓名:赵元元 (出生年— :2000),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南省南阳市,学历:研究生,单位:,职称:无,研究方向: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