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作者

益晓峰

上海市浦东新区明珠森兰小学

一、 营造心理安全场域:破除质疑的隐形壁垒

现状背景:传统课堂中,教师权威主导与标准答案导向使学生普遍存在“提问恐惧”——担心问题幼稚遭嘲笑,或质疑权威被否定。这种心理压制导致思维惰性,学生惯于被动接受,鲜少主动发问。

核心策略:将课堂重构为“思想安全港”,通过三重机制消解心理障碍:

1. 价值认同先行:开课之初即明确宣导——“提出问题比重复答案更有价值”,“每一个真问题都是思考的勋章”。结合课文背景强化质疑的意义,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前,可设问:“科学家也在不断质疑探索,今天让我们也做小小质疑者,你的问题或许藏着新发现!” 从认知层面确立质疑的正当性与崇高性。

2. 师生互动示范化:教师化身“首席提问者”与“共情回应者”。对学生提问(无论深浅)给予专注倾听与建设性反馈。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时,有学生困惑:“雨来真不怕死吗?我可能吓哭了。”教师避开道德评判,转化视角:“你揭示了人性的真实!恐惧是本能,但什么力量让雨来超越本能?这正是英雄精神的密码!” 将看似“消极”的疑问升华为深度探究的起点。

3. 生生互动赋能:建立“提问共同体”规则:专注倾听、不打断、不讥笑、可补充。实施“问题漂流瓶”活动——学生匿名写下预习疑问投入瓶中,课堂随机抽取共议。匿名机制消解顾虑,集体探讨强化安全感。当学生目睹自己的疑问被郑重讨论,质疑的勇气与热情自然滋长。

二、 构建多维方法支架:赋予质疑的思维工具

现状背景:学生常陷入“欲问无门”的困境——或问题浮于表面(如“这个词什么意思?”),或脱离文本空谈。根源在于缺乏发现矛盾、解析留白、对比思辨的方法论指引。

核心策略:紧扣文本特质,构建四类质疑脚手架:

1. 矛盾聚焦法: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的逻辑裂隙、言行反差、情理冲突。如《鹿角和鹿腿》(三下)中鹿对“美”与“有用”的前后评价截然相反,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认知发生巨变?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 此问直指寓言核心——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再如《慈母情深》中母亲的言行,结合作者家庭背景质疑其动机的深层根源(母爱本能?),推动理解人性光辉。教师需示范如何从字里行间“揪”出矛盾点,并转化为探究主题。

2. 空白填补法:训练学生敏锐察觉文本留白处——未言明的心理、省略的因果、开放的结尾。如《麻雀》(四上)中老麻雀扑向猎狗的瞬间心理、猎狗退缩的复杂原因,引导学生设问:“弱小者何以迸发无畏?强大者为何心生退意?”通过填补空白,深刻体悟母爱伟力与生命尊严。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五上)时,针对作者详写辉煌而略写毁灭过程的手法,引导学生质疑:“为何如此布局?对表达痛惜之情有何效果?” 由此理解对比手法强化情感冲击的艺术匠心。

3. 比较思辨法:通过横向(文本间、人物间)或纵向(同一人物变化)对比激发思辨。引导学生质疑:视角差异如何影响情感表达?个人经历如何塑造写作风格?”深化对文学表现力的理解。教材中《猫》与《母鸡》(四下)的对比,可尝试问:“老舍对二者的情感变化轨迹有何不同?如何通过细节传递?”在差异辨析中领悟情感表达的层次性。

4. 批判审视法(高段):鼓励学生超越文本接受,对作者观点、写作意图、表达效果进行理性审视。如学完《只有一个地球》(六上),引导学生质疑:“作者的环保呼吁是否足够有力?我们还能补充哪些现实论据?” 将理解升华为责任认同。学《田忌赛马》(五下)时,设问:“孙膑的智慧是否违背公平精神?现代竞技中此策略可行否?” 引发对规则、智慧与伦理的多维思考。教师需提供“提问工具箱”(如“为什么 ... ?”“如果 ... 会怎样?”“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并示范如何将模糊疑惑转化为清晰、可探究的问题。

三、 深化文本探究实践:让质疑驱动理解纵深

现状背景:课堂常见“问归问、教归教”的割裂现象——学生提问后,教师或直接告知答案,或脱离文本空泛讨论。质疑未能有效驱动对文本肌理的深度开掘。

核心策略:以问题为锚点,在文本细读与思辨中寻求答案,把握三个关键

1. 焦点问题的淬炼与转化:对学生提出的海量问题快速筛选,聚焦于指向文本核心价值、教学重难点的“主问题”。如《蝙蝠和雷达》(四下)教学时,在众多疑问中锁定:“科学家如何通过实验逐步揭开蝙蝠秘密?此过程体现了何种科学精神?” 将零散疑问转化为统领性的探究任务。设计任务单引导学生: ① 梳理实验步骤; ② 分析每次实验的意图与结论; ③ 概括科学家的思维品质(如实证、推理、坚持)。

2. 文本证据的搜寻与辩议:强调“言之有据”,答案需从文本中析出或合理推演。组织协作式探究:小组围绕主问题回文细读,标注关键语句,撰写证据卡片。如探究《将相和》(五上)“蔺相如成功全靠胆识吗?”时,引导学生在描写秦王神态(“理屈”)、语言(“答应划城”)及时代背景语句中寻找佐证,理解外交智慧与局势研判的协同作用。针对分歧观点(如两小儿辩日谁更合理),开展微型辩论会,在观点交锋中深化对认知局限性与求知态度的理解。

3. 语言形式的关联与体悟:将对表达的质疑转化为对言语智慧的品味。如学生问《祖父的园子》(五下)“为何‘一切都活了’那段读来如此自由畅快?”教师可引导: ① 划出排比、拟人句,体会修辞营造的生机; ② 对比口语化短句与常规表述的效果差异; ③ 联系“愿意 ... 就 ...”的反复句式,感悟形式与情感(自由童真)的同构共生。让质疑成为发现语言秘妙的钥匙。

四、 促进能力迁移内化:使质疑成为理解自觉

现状背景:质疑能力易陷于“课内热闹、课外沉寂”的窘境。缺乏系统化的迁移设计和持续激励,难以转化为稳定的思维习惯。

核心策略:建立“课堂—课外—评价”三维长效培养机制:

1. 课堂常规渗透:将质疑固化于教学全流程。预习阶段要求提交“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单”;课中设置“质疑- 探究”专属环节;课后鼓励对习题答案、教师解读进行反思性质疑。如学完《草船借箭》(五下),可布置:“若你是曹操谋士,如何破解此计?写下你的策略与依据。” 在创造性应用中内化批判思维。

2. 专项能力进阶:依据年段设计质疑能力发展阶梯。低段侧重“发现不理解的地方”(如《雾在哪里》提问:“雾还藏过什么?”);中段训练“联系上下文提矛盾”(如《精卫填海》问:“精卫真能填平大海?作者为何写此故事?”);高段侧重“比较、批判性提问”(如对比《少年中国说》不同版本,评析时代烙印)。通过螺旋上升的训练序列,实现能力结构化生长。

3. 多元评价反哺:构建以“质疑质量”与“理解深度”为核心的评估体系。设计观察量表,记录学生提问的主动性、问题的深刻性(信息性问题→分析性问题→评价性问题)、探究的逻辑性及理解的提升度。建立“质疑成长档案袋”,收藏标志性问题卡、探究报告、反思日志。开展“金问号奖”评选,强化积极体验。评价本身成为促进学生元认知发展的工具。

结语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绝非贴标式的技巧训练,而是重构阅读教学生态的不断实践总结。它要求教师以“点燃思维火种”为己任,将课堂从“传授场”转变为“探究场”。通过营造敢于发问的安全氛围,提供切实可用的质疑方法工具,紧扣文本展开深度思辨,并最终促成能力的自觉迁移,质疑方能真正成为撬动深度理解的杠杆。当学生习惯在文字裂隙处追问、在叙述留白处探寻、在观点交锋中思辨时,语文课堂便超越了知识传递的浅滩,驶向思维远航的深蓝。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便超越了表层的“知道”,抵达了深层的“懂得”——懂得文字的肌理、懂得作者的心曲、懂得思想的重量。这既是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的坚实足印,亦是教育启迪智慧、照亮心灵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温儒敏,陈先云.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 王崧舟 . 《语文的文化品格》[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4] 窦桂梅 .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5] 董毓 . 《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 詹丹 . 《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