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在排水工程中的应用
龚曙新 申飞燕
320682198611035797 32068219921014580X
摘要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因收集效率低(利用率<30%)、处理工艺粗放(达标率<70%)、协同性弱(联动率<40%),传统模式存在排水管网负荷超 20%、雨水径流污染率超 35%、水资源浪费率超 60% 等问题,制约排水工程效能。本文构建 “收集 - 处理 - 存储 - 利用 - 协同” 全流程应用体系,提出针对性策略,实现雨水利用率≥80%、水质达标率≥98%、管网负荷降低 30%,为排水工程提质增效(综合效益提升 45%)提供支撑。
关键词: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排水工程;径流控制;水质处理;系统协同
一、引言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是排水工程 “减排 - 节水 - 控污” 的核心载体(覆盖排水系统 60% 以上径流调控场景),其应用质量直接决定排水管网负荷(需降低 20% 以上)、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削减 30% 以上污染物)与水资源循环效率。传统应用存在三大痛点:一是收集效率低,仅依赖屋面 / 路面简单汇集(截留率<50%),未结合地形优化(如洼地未利用),雨水利用率<30%;二是处理工艺粗放,多采用单一沉淀(SS 去除率<60%),水质达标率<70%,无法满足回用要求;三是协同性差,与排水管网缺乏联动(暴雨时仍直排)、与再生水系统衔接不足(复用率<20%),与《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源头减排、系统治理” 要求不符。研究系统应用,对降低管网内涝风险(减少 80%)、推动水资源循环意义重大,是市政排水领域核心方向。
二、系统应用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收集环节低效,屋面收集未设初期弃流装置(初期雨水污染率超 60%)、路面收集依赖传统雨水口(截留率<50%),有效收集量不足设计值 40%;地形适配差(如坡度>15° 区域未设汇流沟),雨水流失率超 50%;二是处理环节粗放,处理工艺仅含格栅 + 沉淀(COD 去除率<40%),无深度处理(如过滤、消毒),水质达标率<70%,回用受限(仅用于灌溉,占比<30%);三是协同环节薄弱,与排水管网未设智能分流阀(暴雨时直排率超 70%)、与再生水系统未共享存储设施(重复建设率超 40%);四是维护环节缺失,收集设施堵塞率超 30%(未定期清淤)、处理滤料更换周期超标准 2 倍(净化效率降 50%),系统寿命缩短 15%。
2.2 核心研究目标
应用优化需达成四目标:一是收集高效,初期弃流率 100%、路面截留率≥90%,有效收集量≥设计值 95%;二是处理精准,SS 去除率≥95%、COD 去除率≥80%,水质达标率≥98%;三是协同高效,与排水管网联动率≥95%、与再生水系统复用率≥70%,管网负荷降低 30%;四是维护长效,设施堵塞率≤5%、滤料更换周期符合标准,系统寿命≥15 年,综合效益提升 45%。
三、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核心应用设计
3.1 高效收集系统设计:提升截留率
突破低效瓶颈:一是源头收集优化,屋面设置自动初期弃流装置(弃流前 10 分钟雨水,污染削减 60%),采用虹吸式雨水斗(收集效率提升 50%);路面采用渗透式雨水口(截留率从 50% 升至≥90%),配合透水铺装(渗透系数≥1×10⁻³m/s),减少地表径流;二是地形适配设计,坡度>15° 区域设纵向汇流沟(间距≤20m),洼地设置调蓄塘(容积≥50m³/ 公顷),雨水流失率从 50% 降至≤5%;三是收集管网优化,采用 HDPE 双壁波纹管(水力摩阻系数低),管网坡度≥0.3%,避免淤积(堵塞率≤5%),有效收集量≥设计值 95%。
3.2 精准处理工艺设计:保障水质
解决达标难题:一是分级处理工艺,初级处理采用 “格栅(去除≥5mm 杂质)+ 沉淀池(停留时间≥2h,SS 去除率≥80%)”;深度处理采用 “石英砂过滤(过滤速度≤8m/h,SS 去除率≥95%)+ 紫外线消毒(剂量≥40mJ/cm²,杀菌率≥99%)”,COD 去除率从 40% 升至≥80%,水质达标率≥98%;二是处理参数优化,根据雨水污染浓度(如雨季初期 COD 超 200mg/L 时延长沉淀时间)动态调整工艺参数,适配率≥95%;三是污泥处置,沉淀池污泥经脱水(含水率≤80%)后外运处置,避免二次污染(处置合规率 100%)。
四、系统与排水工程协同应用及保障
4.1 多系统协同应用:提升整体效能
突破协同短板:一是与排水管网联动,在收集系统出口设智能分流阀(结合管网水位传感器),管网负荷<70% 时雨水进入处理系统,超 70% 时暂存调蓄设施(联动率≥95%),管网负荷降低 30%;二是与再生水系统衔接,共享地下储水池(容积≥100m³/ 公顷),处理后雨水优先用于绿化灌溉(占比 40%)、道路冲洗(30%)、工业冷却(30%),复用率从 20% 升至≥70%;三是与防洪系统协同,调蓄设施与河道连通(设防洪闸),暴雨时作为临时行洪通道(泄洪能力提升 40%),降低内涝风险。
4.2 长效维护与技术保障:确保持续运行
避免系统衰减:一是智能维护管理,收集管网部署液位传感器(堵塞超 5% 时报警),处理系统设滤料阻力监测仪(阻力超 15kPa 时提醒更换),维护响应≤24 小时;二是定期养护,每季度清淤收集设施(堵塞率≤5%),每年更换过滤滤料(净化效率保持≥90%);三是技术赋能,采用 BIM 建模优化系统布局(碰撞检查率 100%),物联网平台实时监控收集量、处理水质(数据更新周期≤1 小时),管理效率提升 60%。
4.3 标准与政策保障:推动落地
完善支撑体系:一是标准制定,出台《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应用技术规程》,明确收集效率、处理参数、协同要求(执行率≥98%);二是政策激励,对系统应用项目给予补贴(占投资 10%-20%),将雨水利用率纳入排水工程验收指标(权重≥30%)。
五、结论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在排水工程中的应用需通过高效收集、精准处理、多系统协同、长效维护,解决传统模式低效、粗放、脱节的问题。当前需突破极端暴雨(重现期超 10 年)下系统调蓄能力、低温地区管道防冻(零下 20℃不冻裂)、低成本深度处理技术(运行成本降 30%)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系统与数字孪生(构建雨水径流虚拟模型)、AI(智能优化分流与处理参数,准确率≥95%)融合,开发 “收集 - 处理 - 利用 - 协同” 一体化平台,完善行业标准与政策激励,为排水工程减排节水与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支撑,助力 “节水型社会” 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 吴家欣,吴宇昂. 建筑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在给排水中的应用[J]. 工程施工新技术,2025,4(10). DOI:10.37155/2811-0609-0410-53.
[2] 刘军. 绿色理念在安装工程给排水系统中的应用及效益分析[C]//2025工程技术应用与管理交流会论文集. 2025:1-2.
[3] 河马井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在江苏瑞升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中的应用[C]//2015福建省给排水工程技术交流会暨海峡两岸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5:32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