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环境检测与环保技术的应用研究
赖丹
贵州安康健科技有限公司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进程与资源开发强度的提升,复合型污染、隐蔽性污染等新型环境问题凸显,传统“事后治理”模式已难以适配当前生态保护需求。生态环境检测作为环境管理的“眼睛”,其技术精度与覆盖广度直接决定污染溯源的准确性;而环保技术作为“治理之手”,其适用性与经济性则影响环境修复的实效性。二者的协同发展,是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生态管理模式转变的关键,对保障人居健康、维系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生态环境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2.1 核心检测技术的迭代方向
当前生态环境检测已突破“定点采样 + 实验室分析”的传统框架,形成“实时监测 + 远程管控 + 数据溯源”的新模式,核心技术呈现三大特征:
数字化监测普及:基于物联网(IoT)的传感器网络广泛应用,如在流域监测中,布设 pH、溶解氧、 COD 等在线传感器,数据通过 5G/ 北斗系统实时传输至管理平台,实现污染事件 15 分钟内预警响应,较传统人工采样效率提升80% 以上。
高精度分析升级:光谱分析技术向微型化、便携化发展,如手持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LIBS)可现场快速检测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检测限低至 0.1mg/kg ,无需样品前处理,适用于污染场地应急排查。
多源数据融合:遥感技术与地面监测结合形成立体网络,例如通过高分卫星监测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结合地面站 PM2.5 浓度数据,可精准反演扬尘污染扩散路径,为区域联防联控提供数据支撑。
2.2 检测技术的实践价值
1. 污染溯源精准化:在某化工园区泄漏事件中,通过布设网格化气体传感器,结合大气扩散模型,2 小时内锁定苯系物泄漏点,较传统排查缩短 6 小时,减少污染物扩散范围 50% 。
2. 治理效果可视化:某湖泊富营养化治理项目中,通过连续 6 个月的叶绿素 a、总磷在线监测数据,清晰呈现生态浮床技术对水质的改善过程,为后续方案优化提供依据。
3. 风险预警前置化:在饮用水水源地监测中,建立“水质指标- 生物毒性”双参数预警模型,当藻类异常增殖时,提前72 小时发出预警,避免水厂停产风险。
三、环保技术的场景化应用实践
环保技术的应用需紧密匹配污染类型与治理场景,不同环境介质的治理技术呈现差异化发展特征:
3.1 水污染治理:从“净化”到“循环”
工业废水深度处理:膜分离技术(如超滤 - 反渗透联用)在电子废水处理中应用成熟,可实现重金属回收率 95% 以上,处理后水回用率达 80% ,降低企业新鲜水消耗。
黑臭水体修复:采用“控源截污 + 生物增效”组合技术,通过投加高效微生物菌剂,结合曝气复氧,某城市黑臭水体在 3 个月内 COD 从 85mg/L 降至30mg/L 以下,透明度提升至1.5 米。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拦截沟渠技术广泛应用于农田流域,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美人蕉),配合填料过滤,对氮、磷的去除率分别达 40%. -60% ,减少化肥流失对水体的影响。
3.2 大气污染治理:从“末端减排”到“源头控制”
工业烟气治理:超低排放改造中,“SCR 脱硝 + 湿法脱硫 + 湿式电除尘”技术组合成为主流,可使燃煤电厂颗粒物排放浓度降至 5mg/m3 以下,优于国家标准限值 80% 。
VOCs 治理:针对涂装、印刷等行业,采用“吸附浓缩 + 催化燃烧”技术,VOCs 去除率达 90% 以上,且产生的热能可回用于生产,实现“治理 - 节能”双赢。
移动源污染管控:新能源汽车替代与尾气后处理技术并行,国六标准车辆采用颗粒捕捉器(DPF) +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氮氧化物排放量较国五标准降低 42%, 。
3.3 土壤污染治理:从“修复”到“安全利用”
轻度污染土壤:采用植物修复技术,种植蜈蚣草、东南景天等超积累植物,1-2 个生长周期可使土壤砷、镉含量降低 30%-50% ,成本仅为化学修复的 1/3。
中度污染场地:异位热脱附技术适用于有机污染场地,通过高温加热使土壤中苯、甲苯等污染物挥发,去除率达 99% ,处理后的土壤可用于绿化用地。
重金属污染耕地:钝化修复技术应用广泛,通过施加石灰、磷矿粉等钝化剂,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使农产品重金属超标率从 25% 降至 5% 以下。
四、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
4.1 技术落地成本较高
先进技术的经济性制约推广,例如土壤热脱附技术处理成本约 300-500 元/ 吨,中小污染企业难以承担;在线监测设备运维费用年均2-5 万元/ 套,部分县域监测站点因经费不足导致数据中断。
4.2 标准体系尚不统一
不同地区检测方法与治理效果评价标准存在差异,例如 VOCs 监测中,部
分地区采用气相色谱法,部分采用傅里叶红外法,数据可比性差;土壤修复后安全利用标准未覆盖所有作物类型,导致实践中存在争议。
4.3 协同联动机制薄弱
检测与治理环节存在“数据孤岛”,例如某园区监测数据未与企业治理设施联动,出现超标预警后,需人工通知企业调整工艺,响应滞后;跨区域污染治理中,上下游省份技术方案不协同,影响整体治理效果。
五、发展趋势与优化建议
5.1 实践优化三条路径
1. 完善政策支持:设立环保技术推广补贴,对采用低耗高效技术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建立统一的检测方法与治理效果评价标准,实现数据“一次检测、全域认可”。
2. 构建协同体系:搭建跨部门、跨区域的“检测 - 治理 - 监管”数据平台,推动监测数据与企业治污设施、环保部门监管系统实时互通,实现超标预警与应急处置自动联动。
3. 强化市场参与:培育环保技术服务综合体,为企业提供“检测诊断-方案设计 - 设施运营”一体化服务;推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降低企业治理成本,提高专业化水平。
六、结论
生态环境检测与环保技术的应用已进入“精准化、协同化、低碳化”的新阶段。面对复合型污染挑战,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标准统一为基础,以机制协同为保障,构建“检测预警 - 技术治理 - 效果评估 - 方案优化”的闭环体系。只有推动检测与治理深度融合,才能实现从“被动治污”到“主动护生态”的转变,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桥, 吴传庆, 付军. 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 中国环境监测 , 2022, 38(5): 1-9.
[2] 贺克斌, 王书肖, 刘欢.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进展与展望[J]. 中国工程科学 , 2021, 23(6): 100-108.
[3] 周启星, 陈苏, 张倩茹.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发与应用进展[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3, 42(2): 249-260.
[4] 曲久辉, 胡承志, 雷鹏举. 水污染控制技术发展趋势与战略需求[J]. 科学通报 , 2020, 65(32): 3545-3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