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及生态保护措施

作者

王佳

晋州市弘晋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工程在城市空间拓展、交通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道路、管网、桥梁、隧道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然而,市政工程施工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其在带动城市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周边环境产生多维度影响。大量土方开挖、物料运输和机械作业导致扬尘、噪声、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频发,生态系统结构受扰动,生物多样性下降,景观资源破坏等现象屡见不鲜。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不断推进,绿色施工、生态保护理念逐渐融入市政工程全过程管理,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本文在梳理市政工程施工环境影响的基础上,系统探讨生态保护的对策与措施,旨在为建设绿色、低碳、宜居的现代城市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一、市政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的主要影响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首先,大气环境首当其冲,土石方开挖、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辆频繁进出等环节产生大量扬尘和废气,不仅降低空气质量,还对周边居民的呼吸健康和生活舒适度带来负面影响。施工机械燃油燃烧和车辆尾气排放所含有害气体,加重了城市空气污染负担,部分工地还会释放挥发性有机物,加剧了城市空气质量的下降趋势。水体环境同样面临威胁,施工过程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扰动容易造成废水、泥浆及有害物质的外泄,若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将导致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雨季时,裸露土壤和堆场泥沙、油污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增加水体浑浊度和污染负荷,同时地下水位变化和渗漏风险影响城市供水安全。土壤和土地资源也受损严重,施工占用和扰动大面积土地,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养分流失,随意堆放的土方和固废易引发土壤污染,降低土地后续利用价值,使土地生态功能退化、植被流失,修复难度加大。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直接威胁,大面积植被清理、地貌改变导致生物栖息地减少甚至消失,部分珍稀动植物生存环境被破坏,生态廊道受阻,生物迁徙通道中断,群落结构失衡。噪声和光污染对鸟类、昆虫等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产生干扰,影响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此外,施工期间强烈噪声和爆破作业严重扰乱居民生活,夜间或连续作业导致居民投诉增多,尤其对学校、医院等敏感区域影响显著,降低了城市的整体宜居水平。这些问题凸显了市政工程在提升城市功能的同时,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采取系统性的对策予以应对。

二、市政工程施工环境影响的成因与表现

当前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环境影响的产生往往与工艺和管理的不规范密切相关。部分工程单位为追求工期,忽视绿色施工标准,导致现场管理混乱,环境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落后的工艺和老旧设备进一步加重了污染物超标排放的风险。同时,环保专项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支撑薄弱成为制约因素,不少单位缺乏生态保护意识,污染治理设施配置不完善,环保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率偏低,传统工艺比重过大,难以适应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城市高密度开发加剧了市政工程与居民区、生态空间的高度交错,施工扰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给环境带来更大压力。多项目新建与扩建叠加推进,造成污染和生态扰动效应的累积。此外,尽管环境保护法规日益健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标准不到位、环评与施工脱节等问题,多部门协同监管难度大,违法排污和违规施工现象时有发生,执法问责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市政工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较大挑战,亟需通过系统治理和管理创新加以破解。

三、市政工程施工生态保护措施的系统设计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全面集成绿色施工技术和生态保护措施,是实现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优先选用环保建材和高效节能设备,推广工厂化预制和装配式施工,大幅降低现场作业强度与能耗,有效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扰动。同时,施工现场普遍设置密闭围挡和喷淋降尘设施,并运用降噪、减震等先进技术,进一步控制施工期间的污染扩散。污染防治方面,项目严格执行全过程管理,建设沉淀池、隔油池和过滤系统,实现雨污分流、固液分离,从源头杜绝污水和废弃物的直排污染。对产生的各类废弃物实行规范分类、及时转运和资源化利用,极大减轻了土壤和水体的二次污染压力。生态修复与植被恢复同样贯穿施工始终,针对受损区域分阶段推进植被恢复、水体净化和土地治理,优选本地适生植物用于绿化与生态护坡,建立生态隔离带和动物迁徙通道,逐步修复生态功能,提升土地再利用能力。智能化管理手段日益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保障,借助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搭建环境监测平台,实现对噪声、扬尘、水质等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控与自动报警。动态数据分析和智能调度可针对性调整施工组织,确保生态保护目标高效达成。与此同时,强化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畅通环境投诉与反馈渠道,定期公示监测数据和治理成效,积极听取居民及利益相关方建议,开展生态宣传教育,形成社会共治、全民参与的环保新格局,为市政工程绿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以某市地铁工程为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积极推行绿色技术与生态保护措施,例如采用围挡喷淋、环保型搅拌站及密闭运输方式,有效控制扬尘和噪声污染,确保各项环境指标均符合标准。施工废水经过处理循环利用,避免了污染物直接排放,实现了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双重保护。同时,项目专门成立生态修复团队,对因施工受损的地表进行及时绿化与水体净化,不仅修复了生态功能,还提升了整体景观质量。经过科学系统的管理,环境监测结果显示施工期间空气质量持续保持良好,地表水体污染负荷明显降低,受影响的植被与动物栖息地逐步恢复,居民对环境影响的投诉数量大幅减少,社会各界对项目的生态保护成效给予积极评价。这一实践表明,绿色施工与生态修复措施能够显著减缓市政工程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完善相关制度、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落实、注重公众参与是推进市政工程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五、结语

市政工程施工不可避免地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但通过绿色施工、污染防治、生态修复、智能管控等多元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其生态风险,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未来,市政工程需进一步深化绿色理念,提升生态保护标准,强化科技支撑与社会协同,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方向发展,为城市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 剑 斌 . 绿 色 施 工 理 念 在 市 政 工 程 施 工 中 的 运 用 分 析 [J]. 居业 ,2025,(05):220-222.

[2] 谢莉红 . 浅析市政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 [J]. 生态与资源 ,2024,(03):111-113.

[3] 杨祖强 .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探析 [J]. 江西建材 ,2020,(05):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