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才供给结构优化的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王建强 豆守辉 程浠倡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智能制造学院 山东济南 250200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是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智能化背景下,智能制造产业链上的相关岗位对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
为解决智能制造产业链上的相关岗位对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制造业的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新诉求,需要大量现场工程师充实到生产一线。所以有必要通过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加技术技能人才的精准和高效供给。
二、研究思路
(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与企业携手,精准对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从知识与素养、实践与理论、能力与创新三个角度深入探析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知识变通与素养精湛的知识型人才、培养技能高超与技术娴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管理细化与技艺精通的创新型人才,以助力企业一线将技术应用、工艺更新转变为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实际效益。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
着眼于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需,依据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创新“学生中心、需求导向、能力为本、双元育人”人才培养理念。以合作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岗位学习为核心,构建“校企一体、能力递进、多岗学训”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三)构建课程体系。
现场工程师课程内容在制定过程中,对企业岗位工作内容进行需求分析,结合现场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与工学交替的学习特点,构建“素质导向、课岗融通、工学融合”的课程体系。
(四)搭建实训平台
学校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学校、企业、协会三方利用物联网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信息化手段,依照岗位设置搭建“岗位对接、共建共享、虚实结合”的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实训平台,既用于人才培养,也用于社会服务、职工培训和科学研究。
(五)培养教师团队
学校、企业共同组建“以课程为单位、以名师为引领、以工程师为核心”的师资团队,通过制定教师团队管理办法,实现校企混编团队在教学经验、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相互协同,将双方教师的优势发挥至最大化。
三、具体实施
(一)确定“知识变通、技能高超、管理细化”的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培养目标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围绕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实施教学改革。通过分析先进制造业所需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等,重点分析新业态、新技术、新工艺对应岗位及培养规格的要求,得出“能设计 + 精操作 + 会管理”三维能力进阶培养,对应分解三类典型工作任务“辅助设计 - 智能制造 - 决策管理”。在深入现场工程师内涵基础上,从知识与素养、实践与理论、能力与创新三个角度深入探析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重构,最终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深化“校企一体、能力递进、多岗学训”的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
校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互动,尝试建立多主体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着眼于支持地方制造业转型升级人才与技术所需,地方政府出台支持现场工程师协同培养的政策措施。实行通识能力、岗位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三阶递进式教学。全学程在学校学习 1 年,实施理实一体教学;在企业学习 1 年,实施以师带徒、岗位学习;在企业实习1 年,实施师傅为主、实岗操作。
(三)构建“素质导向、课岗融通、工学融合”的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岗位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应围绕培养现场工程师的工匠精神、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而设。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放在课程体系首位,校企共同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工程伦理、制造强国等理念融入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建立起学生正确的职业操守。根据学生学习与职业发展规律,将岗位需求的能力分解为理论知识、技能训练、综合实践、创新价值4 个层次。
(四)搭建“岗位对接、共建共享、虚实结合”的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实训平台
针对现有实训平台存在的问题,明确岗位人才需求,梳理岗位技能,对接岗位标准与专业标准,实施由学校与企业参与的共建共管模式,搭建虚实结合的实训平台。虚:线上资源、仿真软件、虚拟技术;实:一个平台(教学与管理运行平台)、三个车间(智能制造车间、智能生产车间、智能监控车间)、四个中心(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离线编程仿真中心、技术创新应用中心、智能制造设备安装与调试中心)。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实施“一对接五融合”实训基地运行机制,打造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职工培训、科学研究等多功能于一
体的综合性产教融合实训平台。
(五)培养“名师引领、校企混编、专兼结合”的双导师教师团队
实施学生学徒“企业师傅、专业教师”双导师制教学,由双导师为“徒弟”量身制订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强化岗位课程教学,每门课程至少包括一名学校专业教师与一名企业骨干技术人员共同担任。同时,为每位学徒配备一名企业师傅,全程跟踪学生学习、实习情况,实行做、学、教一体化师带徒模式,对现场工程师培养过程进行企业评估与反馈。
四、结语
本研究通过构建并实践“五位一体”的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多方协同的智能制造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该模式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石,以能力递进为主线,通过课程重构、平台搭建、师资优化与评价创新,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动态优化课程内容,以持续增强现场工程师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晓艳 .“ 1+X′ ”证书视域下智能制造专业群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J]. 南方农机 ,2023,54(03):161-163.
[2] 周惠芳 .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现代学徒制“1+N”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机械职业教育 ,2022,433(02):42-45.
[3] 陈颖 , 王莉莉 . 现场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J]. 科技风 ,2025,(22):37-39.
[4] 曹留成 .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高质量培养价值、问题与改革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23,1027(03):52-58.
[5] 虞梅 . 基于制度规则下的现代学徒制发展路径 [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23,39(01):62-67.
[6] 雷翔霄 , 唐小梅 .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现场工程师培养探索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5,11(16):6-10.
基金项目:2023 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3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