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控制在水利水电给水处理中的应用
于培龙
210106198205150010
引言
在现代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运维过程中,给水处理系统作为保障工程运行与生态安全的重要环节,正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挑战。传统的人工监测与调度方式效率低、反应滞后,易引发供水异常、能耗过高等问题。尤其在大型工程中,系统设备繁多,管理与响应难度显著提高。智能控制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反馈机制与自适应调节优势,已被广泛引入水处理系统中。其应用不仅提升了自动化水平,还在节能降耗、风险预警、调度优化等方面展现出显著成效。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水利水电工程更广泛地应用先进设备与技术,既提升了工作效率,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深入探讨智能控制在水利水电给水处理中的应用,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为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智能控制在给水处理中的系统集成优势
智能控制系统的核心在于对复杂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预测与反馈调节。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给水处理涉及原水预处理、净化、输配、储存等多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间运行状态高度耦合,若单一依赖传统人工控制模式,极易出现信息滞后与调度冲突问题。而通过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将各处理环节以数据为纽带实现逻辑联动,形成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系统集成中,PLC 控制器、传感器、智能执行器以及 SCADA 监控平台构成完整的闭环控制结构,实现了从“采集—分析—决策—执行”的全过程自动化控制,不仅提高了运行效率,也显著降低了人为失误率。
在给水处理过程中,水质参数变化频繁,特别是在源水水质波动较大的区域,如何动态调节处理强度以保持出水水质达标成为技术关键。智能控制技术基于实时数据流分析,能够快速识别水质异常并进行参数优化调节,使系统在不增加额外人力投入的前提下保持高效运行。此外,数据模型的加入也增强了系统预测能力,使运维单位能提前感知系统风险,进行预防性维护与调度安排,从而全面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与工程可靠性,保障供水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二、智能调控在能耗优化与运行效率提升中的作用
水利水电给水处理工程往往面临高能耗、高成本运行压力,尤其在大流量、高水头处理系统中,泵站、搅拌设备、压滤设备等是主要耗能单元。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对能耗数据的长期积累与分析,能够构建能耗模型,并据此实施差异化用能策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标。通过对用电高峰期与低谷期的负载调节,系统能够有效避峰填谷,提高能效比,降低运行成本,同时也提升了能源调度的智能化水平,为企业带来更可持续、经济合理的运营能力。
在运行效率方面,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实现最优路径选择与运行策略决策。以供水系统中的泵站调度为例,传统方式多采用固定启停逻辑,难以根据实时水量需求灵活调整。而智能系统则可根据需求预测结果与当前水压、水位、水质指标综合计算出最优运行工况,并自适应控制水泵启停频率与流量分配,减少资源浪费与设备疲劳运行。该技术还可协同储能单元、太阳能、水轮发电设备等构建多能源互补系统,进一步提升整体能源利用效率,并为绿色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智能控制提升水处理安全性与应急能力
在水处理系统中,突发性水质污染、设备故障、管网异常等问题可能对供水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传统模式下的人工响应方式往往无法满足应急处理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增加了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与潜在风险。智能控制系统则通过多参数在线监测与智能识别技术,构建起动态风险识别与预警模型,能在异常发生前进行趋势预判,在初始阶段即进行策略干预与风险隔离,有效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并实现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精准管理和闭环控制,从而显著提高水处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与运行稳定性。
同时,智能控制系统在应急联动方面具备显著优势。通过系统内部模块化结构设计,各子系统可实现数据互通与决策共享,调度中心可以实时获取各节点运行状态,并基于预设策略迅速下达协调指令,使应急处理高效、同步、闭环。结合 GIS 系统、三维数字孪生平台等可视化技术,可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现场感知力与决策判断力,形成完整的信息化应急响应体系,为工程运行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使水利水电系统在面对极端情况和复杂灾变时具备更强的适应与快速恢复能力。
四、当前应用面临的挑战与未来优化方向
尽管智能控制在水利水电给水处理中的应用成效显著,但在具体实践中仍面临诸多问题。首先是系统兼容性不足,不同厂商设备间通信协议不统一,导致系统集成困难,影响整体协同效率和稳定性。其次,部分老旧工程在硬件条件上难以适应智能化升级,存在接口缺失、传感器布设不合理、设备老化等现实障碍。此外,智能控制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算法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仍需提升,以避免误识别、误操作等异常情况对系统安全运行构成潜在威胁。
面对这些挑战,未来应从标准化、模块化和智能算法优化三方面入手。推动行业统一控制接口与数据通信标准,提升不同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能力和协同效率;在设备层面应采用模块化、可扩展设计,降低智能系统部署门槛并增强适配能力;在控制逻辑上要加强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算法的引入,提高系统对复杂工况的快速响应与自主决策能力。同时应重视专业人才培养与系统运维保障体系建设,确保智能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未来,随着云计算、边缘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融合与成熟,水利水电给水处理的智能化水平将得到更大提升,朝着更绿色、高效与智慧的方向不断前进。
五、结论
智能控制作为现代水利水电给水处理系统的重要技术支撑,已在多个工程实践中展现出卓越的应用价值。它不仅打破了传统模式下运行效率低、响应慢、风险大的瓶颈,还推动了系统在安全性、经济性与环保性等多维目标上的协同提升。通过智能感知、数据驱动、自适应控制等手段,给水处理系统变得更加智慧、高效与可控,充分契合当前“双碳”目标与绿色发展战略需求。未来应在技术融合、标准制定、系统兼容性及智能算法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推进智能控制在更多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深度应用,为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智慧水务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郗瑞凯 , 耿萌 .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智能通水冷却系统应用[J]. 陕西水利 ,2024,(09):130-132.DOI:10.16747/j.cnki.cn61-1109/tv.2024.09.018.
[2] 张蕾 . 水利水电工程智能灌浆控制技术与控制系统分析 [J]. 科学技术创新 ,2024,(15):123-126.
[3] 刘全 . 水利水电工程智能灌浆控制技术与控制系统研究 [J]. 工程技术研究 ,2022,7(17):60-62.DOI:10.19537/j.cnki.2096-2789.2022.17.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