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提升路径研究
梁纯雪 李清扬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51000
引言: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获得感不强等问题,影响了思政课育人实效。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其学习动机的重要来源,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探索思政课学生获得感提升路径,是破解当前思政课教学困境的重要思路。本文基于需要视域,深入分析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需求特征,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提升路径,旨在为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学习需要的特征分析
学习需要是教育对象形成学习动机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7],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具有重要驱动作用。当教育对象产生某种学习需要后,就会形成学习动机,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以主动、认真、专注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新时代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需要已超越了单纯的知识获取,呈现出更高层次和更丰富维度的特征。
一方面,与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更倾向于自己主动探索事物本来的面目,更希望表达自己的见解与观点的高层次发展需要特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发者、研究者、探索者。”[8]。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表现出显著的高层次发展需要。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的 “填鸭式” 教学,而是渴望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探索思政理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需要呈现出多维度特征。他们既期待通过思政课学习获得价值性体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与担当;又希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性感受,摆脱枯燥乏味的学习状态。具体而言,在价值性体验方面,学生希望通过思政课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在愉悦性感受方面,他们期待课堂形式更加生动活泼,能够通过互动、实践等方式享受学习过程。
因此,想要破局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困境,就要从受教主体即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重视学生内在价值发展的需要,唤醒、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动机,从而增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驱动力。
二、基于学生高层次发展需要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转变
当前思政课中存在的单向度、缺乏沟通与对话的教学模式,将学生视为接收教学信息的无自主意识的学习工具,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高层次发展需要,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可与接受。因此,必须转变这种僵化的 “注入式” 教学模式,转向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教育者依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在思政课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能够不断启发受教育者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和社会现实,对思政课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诸多疑难问题,这不仅会促使教育者为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断推陈出新,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还能以问题为枢纽连接现实与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例如,在讲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如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引导学生思考人民群众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领会该理论的深刻内涵。
探究式教学更注重在教学活动中营造 “民主、交流、探讨” 的双向平等互动对话关系,凸显受教育者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促成教育主体间的真正理解。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讨论、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某种现象或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获取相关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满足其高层次成长需要。比如,针对 “生态文明建设” 这一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探讨。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还能提升调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三、契合学生多维度需要的思政课教学组织形式拓展
为满足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多维度需要,除了课堂理论教学外,还应充分运用现场教学与个别教学等组织形式作为辅助,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理论学习的多形式、多场景体验,进而提升其学习获得感。
现场教学是围绕特定教育主题,引导受教育者进入特定 “知识场”,融合案例分析、角色模拟、情境体验等多种方式,使受教育者通过参观、研讨等方式进行知识学习和道德涵养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能让学生 “身临其境”,促进其理性思考与感性情感体验的结合,助力学生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与价值规范。例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通过观看历史文物、聆听革命故事,让学生真切感受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加深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带领学生走进社区、企业,了解基层治理、企业发展中的先进事迹和面临的挑战,使学生将思政课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课堂教学基础上,辅助以个别教学也是满足学生多维度需要的重要方式。个别教学是在课堂教学后,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能力较弱或认知系统存在不协调的学生进行单独、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通过个别教学,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学习症结,逐个进行解答和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及思想观念。例如,对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中存在理解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辅导,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细致讲解,帮助其理清思路;对于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存在困惑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谈心交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和获得感。
此外,虚拟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与场景局限,为满足学生多维度需要提供全新路径。虚拟教学依托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 “沉浸式” 教学场景,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通过互动操作、情境模拟等方式深化对思政课理论的认知与体验。这种教学形式既满足了学生对新颖教学方式的愉悦性体验需求,又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场景的深度融合,帮助学生在虚拟与现实的交互中完成价值认知的内化,进一步拓展了思政课教学的时空维度与体验维度。
结语:综上所述,从需要视域出发,新时代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展现出高层次发展需要与多维度需要,这对当前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通过转变为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拓展现场教学、个别教学等组织形式,能够有效回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其思政课学习获得感。未来,需持续围绕学生需求优化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充分发挥其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
基金项目 ]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生成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SJSZ0864)
作者简介 ] 梁纯雪,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清扬,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