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方法分析

作者

张倩

石嘴山市第五小学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 753200

   

引言

逻辑思维能力就是人用概念、判断、推理这些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学生以后学理科知识、应对复杂任务的核心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靠具体事物思考,正慢慢转向抽象思考,而数学里的数字运算、图形分析、应用题解答这些内容,刚好能帮逻辑思维搭起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桥梁。但是,有些小学数学课堂只看重计算结果,不重视思考过程,这就导致学生虽然能熟练做题,却不明白知识的本质和逻辑关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探索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一、小学数学教学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上的优势

(一)教学内容兼具具象性与逻辑性,契合思维转型需求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主要是基础概念、简单运算、直观图形,它既包含 20以内加减法、长方形周长计算这类具体知识,又藏着数量关系推导、图形特征归纳这类需要逻辑思考的内容,这种“具体载体 + 逻辑核心”的特点,能让学生学具体数学知识时,自然进行逻辑思考。像是从“数小棒”的具体操作里,理解“加法是把东西合起来”的逻辑,从“观察图形”里,总结“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的规律,这种一步步深入的内容设计,和小学生“先感知、后推理”的思维节奏很契合,能为逻辑思维能力的萌芽和生长提供合适的条件。

(二)教学过程强调“过程性理解”,助力逻辑链条构建

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让学生知道“怎么算”“怎么答”,更注重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么算”“为什么这么答”,这种对“理解过程”的重视,正是培养逻辑思维的关键 [1]。在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像是在教应用题时,会让学生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而不是直接套用公式,这种把思考过程拆解开、再引导的方式,能帮学生慢慢建立清晰的逻辑链条,养成“思考要有理由、有依据”的习惯,为以后更高层次的逻辑推理打下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从“经验感知”到“逻辑分析”

生活化情境能把抽象的数学逻辑,和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这样既能降低思考难度,又能让学生从“被动听”变成“主动分析”。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购物、游戏、家务这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自然用到比较、分类、推理这些逻辑思维方法,慢慢养成“从生活里找数学逻辑”的意识[2]。像是在教“100 以内的加减法(二)”时,教师可以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妈妈带50 元去超市,买书包花28 元,买文具盒花15 元,妈妈还剩多少钱?”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要算剩下的钱,得先知道什么”,让学生明确“总钱数减去花掉的钱等于剩下的钱”,接着问“花掉的钱是哪两部分”,引导学生把 28 元和 15 元加起来,先算“一共花了多少钱”,最后让学生完整理清楚“先算总和、再算剩余”的两步计算逻辑,这样学生就能从熟悉的购物场景里找到数学逻辑,并慢慢养成“先分析关系、再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二)设计阶梯式问题链,推动学生逻辑思维层层递进

阶梯式问题链就是围绕教学重点,设计一套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慢慢突破思考难点,建立完整的逻辑体系。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引导学生慢慢掌握“归纳—推理—验证”的逻辑方法。比如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链,先提基础问题“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怎么求它的面积?”,引导学生回忆“用面积单位铺摆”的具体方法,然后提出进阶问题“如果长方形很长很大,没法铺摆面积单位,该怎么办?”,让学生思考“能不能用长和宽的关系推导出面积”,再提出深化问题“为什么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让学生通过“铺摆 1cm2 小正方形(长 5cm 摆5 个,宽 3cm 摆 3 行,一共摆 15 个)”验证逻辑,最后可以提出拓展问题“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的长和宽一样”的特点,推理出“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这样学生就能在一步步思考中,提高逻辑推导能力。

(三)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深化逻辑认知

动手操作能把抽象的数学逻辑,变成能摸得到、能看到的具体行动,让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量一量中,直观感受到知识的逻辑关系,再通过总结操作过程,把具体体验变成抽象思考。所以,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操作任务,明确操作目标和思考方向,不能“为了操作而操作”,要确保学生操作时一直有逻辑思考 [3]。比如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以设计“剪拼验证”的操作活动,先让学生每人准备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各一个,把三个内角标成∠ 1、∠ 2、∠ 3,接着提操作要求“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看看能拼成什么角”,让学生观察“三个角拼合后的形状”,然后组织学生交流结果,引导学生推导“平角是 180°,所以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再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二次验证,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对“三角形内角和”的逻辑认知,同时养成“动手验证、推理归纳”的思维习惯。

(四)利用错题复盘,引导学生追溯逻辑漏洞

错题能直接看出学生逻辑思维的漏洞,利用错题复盘,能帮学生找到“思考断档的地方”,明确“为什么错”“哪里错”,进而补全逻辑链条。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改答案”变成“复盘思考过程”,通过分析错题的审题、推理、计算这些环节,找出逻辑错误的根源,再通过针对性练习,强化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比如,在教“小数乘法”后,针对学生常犯的“积的小数位数判断错”(比如算 2.5×0.4 时,错写成 10 而不是 1.0),教师可以组织错题复盘:先让学生自己说“这道题我是怎么算的”,回忆“先算 25×4=100 ,再数因数有 2 位小数,却没在100 后面点小数点”的错误过程,接着引导学生找漏洞,“小数乘法里,积的小数位数等于因数小数位数之和,为什么这里会错?”,让学生意识到“忽略了 100 是整数,要从右往左数 2 位小数,补 0 后点小数点”,然后让学生重新计算再总结,最后布置同类练习,比如 3.2×0.5 、 0.12×0.3 ,强化正确逻辑。这样学生就能清楚看到自己逻辑思维的漏洞,再通过“追溯—修正—强化”的过程,慢慢完善逻辑思维体系,提高思维的严谨性。

三、结语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既要靠学科本身的内容优势和过程特点,更需要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的具体性和逻辑性,通过生活化情境、阶梯式问题链、动手操作、错题复盘这些方法,为学生搭建“感知—分析—推理—应用”的逻辑思维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闫芳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 [J]. 求知导刊 ,2022,(15):65-67.

[2] 葛庆华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 [J]. 第二课堂(D),2020,(09):38-39.

[3] 赵守荣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探讨 [J]. 教育界 ,2020,(2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