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与培育路径
孔为玉
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安庆 246000
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
(一)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也是社会历史规律的体现。马克思构建的科学生产力理论,是新质生产力经实践与创新形成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指出,生产力是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转化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三者优化配置构成,其发展对社会历史起决定作用。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先进、生产智能自动化为典型特征,实现了劳动者素质提升、劳动工具智能化与劳动对象数字化,科技创新是其核心动力。
该理论还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内在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变革。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推动生产关系现代化,催生新社会形态。同时,上层建筑变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反映。新质生产力不仅影响生产力,还对法律、政治、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产生重要作用,上层建筑需相应调整以适应其发展需求。马
(二)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力发展的认识与实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指导,借鉴苏联经验,带领人民探索适合中国的生产力发展规律,历经解放、发展、探索先进生产力三个阶段,为新质生产力理论奠定基础。
解放生产力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带有封建性质,解放生产力成为首要任务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采取两大举措:一是通过“三大改造”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阶段。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分析了我国生产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在积极探索实践中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力发展方向。其一,提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明确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其二,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观点 [2]。
探索先进生产力阶段。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全球生产力变革深刻。中国共产党提出切实的生产力发展战略:一是以“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发展观”为核心的生产力发展论 [3] ;二是形成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生产力发展思想 [4]。
(三)时代逻辑:新发展格局需新生产力理论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构建新发展格局可补齐内部短板、应对外部冲击,但生产力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急需新理论指导。
从挑战来看,生产力发展在多方面存在矛盾。劳动者层面,劳动力供给下降,成本比较优势削弱;劳动资料层面,全球科技革命升级生产工具,但国际技术转移与知识共享存在障碍,限制先进生产力发展;劳动对象层面,生态问题凸显,传统自然资源开发模式难以为继,绿色发展理念下,数据、新能源等非物质劳动对象出现;生产关系层面,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发展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变革提出新要求,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成为紧迫任务。
从机遇来看,科技进步为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力 [5]。当前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多学科交叉融合催生颠覆性创新,为新生产力形成提供动力。我国处于全球科技与产业变革交汇点,需新生产力理论应对挑战、把握机遇。
二、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一)加快融入数字化转型
当前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潜能挖掘不足,面临数字化转型挑战,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为其发展提供支撑。
人才是关键,需培育精通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等硬技术与创新、沟通等软技术的新型人才 [6]。教育体系应开设相关课程,培养适配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同时,数字化转型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支撑。数字经济时代,基础设施迭代加快,5G 网络、大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竞争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能缩小数字鸿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与基础。构建该体系,需强化制造业的基础支撑与核心引领作用,保障其合理比重。一方面,优化提升传统与优势产业竞争力,通过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激发活力;另一方面,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紧跟颠覆性技术,力争实现重大突破。此外,还需提升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与安全性。
(三)塑造新型生产关系
新型生产关系需具备多方面特征。弹性与可塑性方面,要能灵活应对市场与技术变革,需深化经济与科技体制改革,破除创新障碍,建立高效创新与市场调节机制,优化要素配置;公平与公正性方面,在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提质增效的同时,完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开放与包容性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加强文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之,塑造新型生产关系是新质生产力发展、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武力, 李扬.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新中国七十年的主线和成就 [J]. 中共党史研究 , 2019, (09): 15-27.
[2] 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J]. 经济学动态 , 2021, (9): 22-32.
[3] 黄亚玲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产力发展观研究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 2010, (02): 44-46.
[4] 周锦涛 . 中国共产党探索文化强国战略百年历史的基本经验 [J]. 浙江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0, 50 (04): 16-28.
[5] 薛钦源, 史丹, 史可寒.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新质特征和理论要素 [J].当代财经 , 2024, (07): 3-16.
[6] 刘衍峰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质、现实挑战与实践培育 [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 2024, (03): 168-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