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系统振动噪声分析与控制方法
崔保剑
370305198308112411
一、引言
机电系统是工业生产、民生领域的核心设备,其运行时因机械运动、电磁作用、流体扰动等产生振动噪声。传统控制模式多依赖 “末端降噪”(如加装隔音罩),存在明显局限:一是源识别不精准,未明确振动噪声的核心来源(如电机振动源于轴承磨损还是电磁不平衡),导致控制方案针对性不足;二是路径阻断缺失,未干预振动噪声的传播路径(如结构传声、空气传声),仅靠末端控制难以根治问题;三是适配性差,针对某类设备设计的控制方案,无法快速适配不同工况(如负载变化、转速调整)下的振动噪声变化。
随着对设备精度、环境质量要求提升,传统控制方法已无法满足需求。因此,研究机电系统振动噪声的科学分析与精准控制方法,对提升设备性能、改善作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机电系统振动噪声核心问题与产生机理
2.1 核心控制问题
机电系统振动噪声控制面临三方面难题:一是源识别模糊,振动噪声常由多源耦合产生(如电机振动叠加风机噪声),难以区分主次来源,导致控制资源浪费;二是传播路径复杂,振动通过设备壳体、基座等结构传播,噪声通过空气、管道扩散,传统控制仅阻断单一路径,效果有限;三是控制与性能矛盾,过度减振(如增加阻尼导致结构笨重)可能降低设备运行精度,降噪措施(如密封隔音导致散热不良)可能影响设备寿命。
2.2 主要产生机理
振动噪声的产生与机电系统运行特性密切相关,核心机理包括三类:一是机械振动源,机械部件运动摩擦(如轴承滚动摩擦、齿轮啮合)、结构不平衡(如转子偏心、部件安装偏差)引发振动,振动传递至壳体产生噪声;二是电磁振动源,电机、变压器等设备中,电磁场变化产生电磁力,导致铁芯、绕组振动,进而辐射噪声;三是流体扰动源,风机、泵类设备中,流体(空气、液体)流动产生涡流、冲击,引发流致振动与噪声,同时流体与管道摩擦也会产生附加噪声。
三、机电系统振动噪声分析方法优化
3.1 多源识别方法优化
精准定位振动噪声源是控制的基础:一是多参数同步采集,在设备关键部位(如电机轴承、齿轮箱、风机叶轮)部署振动传感器、声压传感器,同步采集振动加速度、噪声声压级数据,避免单一参数误判;二是特征提取与匹配,通过信号处理(如傅里叶变换、小波分析)提取数据特征(如振动频率、噪声频谱),与典型故障源特征库(如轴承磨损对应特定振动频率)匹配,区分机械、电磁、流体源的主次关系;三是源贡献度分析,采用相干分析、偏相干分析方法,计算各源对总振动噪声的贡献度,优先控制贡献度 ⩾60% 的核心源,提升控制效率。
3.2 传播路径分析方法优化
明确传播路径以针对性阻断:一是结构传声分析,通过模态分析(如有限元模态计算)识别设备结构的固有频率,判断振动是否通过共振放大并传递至基座、管道;采用振动传递率测试,量化不同结构路径(如壳体 - 基座、轴承- 壳体)的振动传递效率;二是空气传声分析,通过声场分布测试(如声强测量)绘制噪声辐射分布图,识别噪声主要辐射面(如设备端盖、进风口)与传播方向(如沿车间通道扩散);三是耦合路径分析,对同时存在结构与空气传声的场景,通过分离测试(如在结构与空气路径分别施加激励),明确两类路径的贡献比例,为分层控制提供依据。
四、机电系统振动噪声控制策略设计
4.1 源头控制策略
从产生环节降低振动噪声:一是结构优化设计,针对机械源,采用平衡设计(如转子动平衡、齿轮修形)减少运动不平衡;针对电磁源,优化电机绕组结构、降低磁场谐波,减少电磁力波动;针对流体源,优化叶轮、叶片形状(如采用后弯式叶轮),减少流体涡流与冲击;二是材料选型适配,对振动部件(如轴承座、齿轮箱壳体)采用高阻尼材料(如铸铁、阻尼合金),抑制振动放大;对噪声辐射面(如设备外壳)采用隔声材料(如钢板复合阻尼层),降低噪声辐射效率。
4.2 传播路径控制策略
阻断振动噪声传播路径:一是结构传声阻断,在设备与基座间加装减振元件(如弹簧减振器、橡胶减振垫),降低振动传递率;对管道连接部位,采用柔性接头(如金属波纹管),避免振动通过管道传递;二是空气传声阻断,在噪声辐射面外侧加装隔声罩(如可拆卸式隔声罩),罩内敷设吸声材料(如玻璃棉、多孔吸声板),吸收内部噪声;对车间环境,设置隔声屏障(如在设备与操作区之间),阻断噪声扩散;三是耦合路径协同阻断,对结构与空气传声均显著的场景,同步采用减振元件与隔声罩,且确保减振元件不会削弱隔声效果(如选择不透气的减振材料)。
4.3 末端控制与场景适配策略
针对不同场景优化末端控制:一是高精度设备场景(如精密机床),优先采用源头控制(如结构优化、材料阻尼),避免末端控制(如隔声罩)影响设备散热与操作;二是高噪声设备场景(如风机、破碎机),采用 “源头 + 路径 + 末端” 协同控制,源头优化叶轮设计,路径加装减振器与隔声管道,末端在车间设置吸声吊顶;三是移动设备场景(如工程机械),采用轻量化控制方案(如小型减振器、柔性隔声材料),平衡减振降噪效果与设备机动性;同时针对设备运行工况变化(如负载增减),设计可调节控制元件(如可变刚度减振器),动态适配振动噪声变化。
五、结论
机电系统振动噪声分析与控制需通过精准源识别、分层路径阻断、场景化策略设计,解决传统控制源模糊、路径单一、适配差的问题,实现减振降噪与设备性能的平衡。当前控制仍面临复杂多源耦合识别难、极端工况(高温、粉尘)下控制元件可靠性不足、轻量化与控制效果协同难等挑战。
未来,需进一步研发多源耦合识别算法(如基于人工智能的源分离技术),提升复杂场景源定位精度;开发耐极端环境的新型减振降噪材料(如耐高温阻尼材料、防尘隔声结构);推动控制方案与数字孪生结合,通过虚拟仿真优化控制参数;同时建立行业控制标准(如不同设备振动噪声限值、控制效果评价指标),为机电系统振动噪声控制提供规范化支撑,最终构建 “精准分析 - 分层控制 - 场景适配” 的一体化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晋鹏 , 常山 , 刘更 , 等 . 船舶齿轮传动装置箱体振动噪声 分析 与 控 制 研 究 进 展 [J]. 船 舶 力 学 ,2019,23(8):1007-1019. DOI:10.3969/j.issn.1007-7294.2019.08.013.
[2] 冯爽 . 电子助力转向系统电机噪声溯源与抑制方法研究 [D]. 辽宁 : 沈阳工业大学 ,2023.
[3] 黄闯 , 代颖 , 罗建 . 新能源汽车异步电机驱动系统的电磁振动与噪声分 析 [J]. 工 业 控 制 计 算 机 ,2019,32(5):160-161,164. DOI:10.3969/j.issn.1001-182X.2019.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