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与预测技术研究
崔保剑
370305198308112411
一、引言
机械设备广泛应用于制造、能源、交通等领域,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生产效率与作业安全。传统设备运维依赖 “事后维修” 或 “定期保养”,存在明显局限:一是故障诊断被动,仅在设备停机后才排查故障,导致生产中断、维修成本高;二是预测能力弱,定期保养无法精准预判故障发生时间,易出现 “过度保养”(增加成本)或 “保养不足”(故障漏判);三是复杂故障适配差,面对多部件耦合故障(如电机轴承磨损引发齿轮传动异常)时,传统技术难以定位根本原因。
随着工业智能化发展,“预测性维护” 成为设备运维主流方向。因此,研究故障诊断与预测技术,对提升设备运维效率、降低生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二、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与预测技术核心问题
2.1 故障诊断的实时性与精度矛盾
传统诊断技术难以平衡实时性与识别精度:一是数据采集局限,依赖人工定期检测(如测振、测温),无法实时获取设备运行数据,故障发生后难以及时发现;二是特征提取单一,仅通过振动、温度等单一信号判断故障,忽略多信号耦合特征(如电机故障同时伴随电流波动与温度升高),导致误判率高;三是复杂故障定位难,对多部件关联故障(如液压系统泄漏导致执行机构卡顿),无法区分主次故障,难以定位根本原因。
2.2 故障预测的时效性与可靠性不足
预测技术存在 “滞后” 与 “不准” 的双重问题:一是趋势预判滞后,传统预测基于历史故障数据建立线性模型,无法应对设备运行状态的非线性变化(如突发负载波动加速故障发展),导致预测结果滞后于实际故障进程;二是数据依赖强,对缺乏历史故障数据的新设备或小众设备,预测模型难以构建,适配性差;三是环境干扰影响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导致设备运行数据波动,传统预测技术未剔除这类干扰,降低预测可靠性。
2.3 技术与运维场景适配差
诊断预测技术未充分贴合实际运维需求:一是操作门槛高,技术依赖专业人员解读数据(如振动频谱分析),一线运维人员难以掌握;二是多场景适配难,针对某类设备(如电机)设计的技术,无法快速适配其他设备(如机床、风机),需重复开发;三是与运维流程脱节,诊断预测结果未与维修计划、备件管理联动,无法直接指导运维行动,技术价值难以落地。
三、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与预测技术优化方向
3.1 实时诊断技术优化
提升故障识别的实时性与精度:一是多传感数据融合,在设备关键部位部署振动、电流、温度、声音传感器,实时采集多维度数据,通过数据融合算法(如特征层融合)提取耦合故障特征,减少单一信号误判;二是轻量化智能算法应用,采用边缘计算部署轻量化诊断算法(如简化的神经网络),在设备端实时分析数据,故障发生时 1 秒内生成诊断结果,避免数据传输延迟;三是故障分层定位,建立 “部件 - 系统 - 整机” 三级诊断逻辑,先定位故障部件(如电机),再识别部件内故障类型(如轴承磨损),最后分析是否引发关联故障,明确根本原因。
3.2 故障预测技术优化
增强预测的时效性与可靠性:一是非线性预测模型构建,采用非线性算法(如长短期记忆网络)替代线性模型,学习设备运行状态的非线性变化规律,提升趋势预判精度;二是小样本学习适配,引入迁移学习技术,将同类设备的故障数据迁移至新设备或小众设备,减少对目标设备历史数据的依赖,快速构建预测模型;三是环境干扰剔除,通过数据预处理(如小波滤波)分离设备故障信号与环境干扰信号,同时在预测模型中加入环境参数修正项,降低环境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3.3 技术与运维场景适配优化
推动技术落地于实际运维:一是操作界面简化,开发可视化运维平台,将诊断预测结果以 “故障类型 + 风险等级 + 处理建议” 直观展示(如红色预警 “电机轴承磨损 - 高风险 - 建议 72 小时内更换”),降低操作门槛;二是多设备适配框架,构建标准化技术框架,针对不同设备(电机、机床、风机)仅需调整传感器配置与模型参数,无需重构技术体系,提升适配效率;三是运维流程联动,将诊断预测结果对接维修管理系统,自动生成维修工单(含故障位置、所需备件、维修步骤),同时同步至备件管理模块,确保备件提前备货,实现 “诊断 -预测 - 维修 - 备件” 全流程联动。
四、技术实践适配策略
4.1 设备类型适配策略
根据设备特性差异化应用技术:一是旋转类设备(如电机、风机),重点监测振动、电流信号,采用 “振动频谱分析 + 电流谐波分析” 诊断故障,通过趋势预测提前 1-2 周预判轴承、转子故障;二是液压类设备(如液压泵、油缸),聚焦压力、流量、温度信号,诊断泄漏、堵塞故障,预测密封件老化、油液污染趋势;三是加工类设备(如机床),结合振动、位移、切削力信号,诊断导轨磨损、刀具破损,预测加工精度衰减趋势,避免产品质量问题。
4.2 技术落地保障策略
确保技术有效服务运维:一是硬件适配,选择高可靠性、低功耗传感器,适配设备安装环境(如高温、粉尘环境选用工业级传感器);二是人员培训,开展分层培训,对技术人员培训算法原理与数据解读,对一线运维人员培训平台操作与故障处理流程;三是效果验证,定期对比诊断预测结果与实际故障情况,优化模型参数(如调整故障阈值、修正预测算法),持续提升技术可靠性。
五、结论
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与预测技术通过多传感融合、智能算法优化、运维场景适配,解决传统技术实时性差、预测不准、落地难的问题,为设备预测性维护提供支撑。当前技术仍面临复杂多故障耦合诊断难、极端环境下传感器可靠性不足、中小企业应用成本高等挑战。
未来,需进一步研发多故障耦合诊断算法,提升复杂故障识别能力;开发耐极端环境的新型传感器,增强硬件适配性;推动技术模块化、低成本化,降低中小企业应用门槛;同时建立技术应用标准,规范诊断预测流程与结果解读,最终构建 “实时诊断 - 精准预测 - 高效运维” 的技术体系,支撑工业设备智能化运维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玉龙 . 矿井无轨机械设备智能故障诊断与预测技术研究 [J]. 今日制造与升级 ,2024(5):162-164.
[2] 刘武 , 张宸溪, 张壮壮, 等. 大型机械设备的智能故障诊断与预测技术研究 [J]. 奥秘 ,2025(11):4-6.
[3] 钟志刚 . 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技术的应用研究 [J]. 电脑应用文粹 ,2024(10):39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