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元素与戏曲在中小学的碰撞与融合
徐郅嵩 裘小艺 何奕萱 陈锵
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一、引言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价值。然而,在现代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戏曲艺术正面临严峻的传承危机。一方面,其“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依赖老一辈艺术家的亲身传授,而当前戏曲传承人群普遍老龄化,导致代际断层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青少年群体更倾向于接受节奏明快、形式新颖的流行音乐,对传统戏曲缺乏兴趣和认同,使戏曲受众基础不断萎缩。在此背景下,探索将戏曲元素融入流行音乐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兴趣,也为戏曲在新时代的传播与创新提供新的路径。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1. 戏曲传承现状
戏曲融合“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学与文化精神。然而,据相关调查显示,超过 90% 的中小学生更偏好于流行音乐,对传统戏曲表现出较低的关注度与参与意愿(李璨,2018)。这种现象不仅制约了戏曲艺术的活态传承,也影响了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整体认知与价值判断。值得注意的是,民族声乐在其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戏曲中的创作理念、演唱技法及表演风格,并加以转化与再创造,实现了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创新。这一实践路径为戏曲与现代音乐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有益借鉴。
2. 政策支持
为进一步推动戏曲进校园工作,中宣部等相关部门于2017 年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提出至 2020 年实现戏曲进校园全覆盖的目标。尽管政策层面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传统的戏曲教学方法因形式单一、内容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学效果有限,亟需通过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来提升实效性。
3. 理论基础
本研究以文化认同理论与音乐教育心理学为理论依据,认为通过引入流行音乐元素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接触戏曲的文化门槛,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与认同感。同时,基于兴趣驱动的学习机制更契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与审美取向。南京师范大学施咏教授指出,“戏歌”作为一种融合戏曲与流行元素的新型艺术形态,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传播提供了新载体。它不仅承载着传统戏曲的审美意蕴与教化功能,也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重要媒介。通过“戏歌”形式,戏曲得以在当代语境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与课堂观察法相结合的多元研究方法。首先,通过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全面了解当前戏曲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脉络;其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学生音乐偏好调查问卷,深入分析学生对不同音乐类型的接受程度与兴趣倾向;最后,依托课堂教学实验,验证将流行音乐元素融入戏曲教学的实际效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提供实证依据。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杭州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人教版音乐教材中的《京韵》单元为基础开展教学实践。该学段学生正处于审美认知与文化认同形成的关键期,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同时对新鲜事物表现出较强的接受力和参与意愿,因此适合作为戏曲文化教育的受众群体。
四、教学实践与创新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采访了小百花越剧团的练成老师,获取了关于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访谈内容涵盖了戏曲的基本发展历史及其当前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具体而言,戏曲自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至唐代逐渐形成雏形,再经由宋元明清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与繁荣。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变迁与文化演进,戏曲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日趋多样化,在题材内容上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展现出较强的时代适应性。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戏曲的保护与发展,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各地戏曲流派争奇斗艳,涌现出大量优秀剧目与代表性艺术家,戏曲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然而,目前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如观众群体老龄化、人才断层、市场需求萎缩等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戏曲进校园”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我们通过对现行中小学音乐教材的梳理发现,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专门设置了《京韵》教学模块,这为我们探索戏曲与流行音乐融合的教学路径提供了实践基础。
基于前期调研与教学设想,我们尝试将学生更易接受的流行音乐元素与传统戏曲相融合,以提升其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为此,我们搜集并筛选出若干与课程主题相关的音乐素材,包括戏曲与流行音乐跨界融合的代表性作品,并将其整合至教学设计方案中。随后,我们与杭州市富阳区环山乡中心小学六(二)班建立联系,开展了为期一课时的京剧普及教学实践。
课堂伊始,教师播放了一段经典京剧选段,引导学生感知京剧的艺术特征与基本元素;随后播放融合京剧元素的流行歌曲《国色天香》,通过对比聆听,引导学生识别其中的戏曲成分,并鼓励其进行即兴创编与动作表演。实践表明,将流行音乐与传统戏曲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了他们对戏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五、实践创新成果
当前,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因子正逐步渗透至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尤其在音乐教育领域,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日益凸显。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独特而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艺术魅力,也在新时代语境下展现出独特的教育功能。
面对当代青少年普遍偏爱流行音乐的趋势,传统戏曲的吸引力相对减弱。为此,我们将流行音乐与戏曲元素有机结合,尝试构建更具时代感与亲和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结果显示,这种跨界的教学方式显著提升了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与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进而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此外,戏曲与流行音乐的融合还拓展了戏曲教育的表现形式与传播路径,使其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实践中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通过引入富有创意与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感知与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
六、总结
本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使课题组成员对戏曲艺术有了更为系统而深入的认识。在前期资料收集与背景调研中,我们全面掌握了当前戏曲艺术的发展现状及传承难题,进一步明确了戏曲教育在学校美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探索戏曲与流行音乐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广泛涉猎并深入研究了多种戏曲类型与流行音乐作品,结合现实语境进行多维度分析,拓宽了学术视野,丰富了专业素养,为未来从事音乐教育与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直观感受到学生对融合式教学模式的积极反馈。通过将传统戏曲元素巧妙融入学生熟悉的音乐语境中,有效转变了其对戏曲的认知态度,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种教学成效对课题组成员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今后开展相关教学与科研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周戈 . 戏曲元素与民族声乐的融合——“戏歌”艺术之思 [J].戏剧之家 ,2024,(06):42-44.
[2] 施咏 . 中国当代流行戏歌创作研究——以京歌为例 [J]. 音乐文化研究 ,2023,(02):83-95+5.
作者:徐郅嵩 男 2004- 2022 级裘小艺 女 2004- 2022 级何奕萱 女 2003- 2022 级陈锵 男 2003-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临 2021 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