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的研究
陈怡杉 田司侨 向文静
沈阳理工大学 110159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文明智慧,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当下,传统文化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革。数字技术凭借其强大的信息处理、传播与交互能力,突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丰富了传播形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新机遇。然而,如何借助数字技术构建科学、有效的传播路径,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深入研究数字赋能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播路径,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2.1 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
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多元文化娱乐选择,分散了大众注意力,传统文化在海量信息中逐渐被边缘化,传播空间受到挤压。另一方面,传统传播形式如书籍、展览、讲座等,因缺乏对现代受众兴趣和需求的精准把握,难以引发广泛共鸣,传播效果有限。此外,传统文化传播还存在专业人才短缺、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2 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
数字技术的发展深刻重塑了传统文化传播生态。积极方面,VR、AR、AI等新兴技术为传统文化带来沉浸式、互动式的呈现方式,显著提升了传播内容的吸引力与感染力;社交媒体、视频平台、在线教育平台等数字渠道,打破了传统传播的地域与时间限制,实现了文化信息的快速扩散与广泛传播。消极方面,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导致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受到冲击,网络上大量低质量、误导性的文化信息干扰了受众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门槛也造成传播资源分配不均,部分传播主体参与受限,影响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均衡发展。
三、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优势
3.1 创新内容创作与呈现
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内容创作与呈现带来了革命性创新。3D 建模、动画制作、全息投影等技术,能够对文物、建筑、历史场景等进行数字化还原与再现,以逼真、生动的视觉效果展现传统文化魅力。例如,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多宝阁”利用高分辨率图像采集与 3D 建模技术,让观众可全方位欣赏文物细节。AI 技术在内容创作中的应用,推动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形式融合,通过诗词创作、音乐编曲等创新方式,赋予传统文化新活力。
3.2 拓宽传播渠道与范围
数字平台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社交媒体凭借庞大用户群体和裂变式传播特性,通过短视频、图文资讯、话题讨论等形式,使传统文化迅速走进大众视野,如抖音平台上传统手工艺短视频收获大量关注。在线教育平台打破时空限制,系统传播传统文化知识,满足不同受众学习需求。电商平台则通过销售传统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形成“文化 + 产业”的良性互动模式。
3.3 增强受众互动与参与
数字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传播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受众可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功能,与传播者及其他受众即时互动,形成良好传播氛围。文化机构借助线上互动活动,如线上展览中的互动游戏环节,提升受众参与度。UGC 模式下,普通受众成为传播者,通过创作和分享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进一步扩大传播影响力。
四、数字赋能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探索
4.1 基于数字技术的内容创新路径
利用数字技术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构建数字化数据库,包括文物、古籍、非遗等数字库,为内容创作提供丰富素材。鼓励创作者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艺术形式,开发数字电影、动画、游戏等创新产品,如《原神》将中国神
话元素融入游戏,实现文化传播。同时,建立内容质量监管与评价体系,确保传播内容的准确性、文化价值与艺术水准。
4.2 多元化数字传播渠道整合路径
整合社交媒体、在线教育、电商等多元数字平台资源,依据平台特性制定差异化传播策略。加强与高校、文化机构合作,开发优质线上课程,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与专业性。积极探索元宇宙等新兴传播渠道,通过构建虚拟文化场景,拓展传统文化传播边界,增强传播效果。
4.3 以受众为导向的传播策略优化路径
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把握受众需求,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个性化传播策略。对年轻受众,采用时尚、互动性强的传播形式,如动漫、线上创意比赛;对老年受众,侧重权威、系统的内容输出,如线上讲座、文化纪录片。通过收集受众反馈,持续优化传播内容与方式,提升受众满意度与参与度。
五、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保障措施
5.1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规范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秩序,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激励传统文化数字传播创新。设立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为传统文化数字传播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保障传播工作顺利开展。
5.2 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
推动高校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数字媒体技术、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建设,培养兼具传统文化素养与数字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在职人员培训,提升其数字素养与业务能力。鼓励产学研合作,攻克数字技术在传统文化传播应用中的关键难题,引进创新国外先进技术,提升传播技术水平。
5.3 文化安全与知识产权保护
强化数字文化内容审核,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击侵权行为,维护文化安全与创作者权益。引导传播主体树立正确知识产权意识,规范使用传统文化资源,确保传统文化在数字传播中的安全与健康发展。
六、结论
数字赋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革新了传播方式,但也带来内容质量、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挑战。通过创新内容、整合渠道、优化受众策略,并辅以政策、人才、安全保障措施,可构建高效数字传播体系,实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未来需持续关注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播趋势,不断优化传播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文化支撑。
基金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S20231014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