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历史深度学习对学生时空观念形成的影响研究

作者

王友文

阜南县第三中学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 236300

   

引言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时空观念是核心素养主要内容。时空观念,顾名思义即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对其主要内容进行深度分析,进而提高思维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将时空观念渗透于教学每个环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历史水平,发展学生历史思维、培养学生历史素养,还能够提高学生历史专业技能,对其终身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一、建立时空关联的教学转向

当前历史课堂中,学生背诵 1840 年鸦片战争却不知其与工业革命的关系,记忆丝绸之路路线却不解河西走廊的战略价值,这种现象反映出时空观念培养的不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改变传统处理方式:不再将时间简化为朝代更替表,也不把空间局限在地图标注,而是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建立时空联系。

以《中外历史纲要》( 下册 )“走向整体的世界”单元为例,在讲解新航路开辟时,设计了双维度分析任务:时间维度上,要求学生梳理14-16 世纪欧洲的社会变革,包括佛罗伦萨羊毛工场的手工业发展、古登堡印刷术的传播等具体事例;空间维度上,对比郑和船队与哥伦布船队的航行路线,分析不同造船技术对航行范围的影响。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能够自主发现:葡萄牙选择海路扩张,一方面由于 1453 年奥斯曼帝国控制陆路商道的历史时机,另一方面得益于其位于大西洋沿岸的地理位置优势。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形成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时空背景分析的思维习惯。

二、历史课堂中的三维实践路径

(一)时间轴重构实践,从线性记忆到多维关联

在中国近代化历程教学中,传统按时间顺序罗列事件的方式被改进为多维度并置分析法。具体实施过程为:将1840-1919 年划分为六个关键时段,每个时段设置经济、政治、思想三个分析维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不同颜色标注各维度的重要事件。例如在 1894-1895 年甲午战争时期,要求学生同时标注《马关条约》签订(红色,政治维度)、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蓝色,经济维度)、公车上书(绿色,思想维度)。通过这种并列呈现,大部分学生在课后反馈中表示,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领域的异步发展特征。有学生在分析报告中写道:1895 年这个时间点,既能看到民族资本家开始实业救国,又能看到维新派推动政治改革,但两者的发展速度明显不同。这种教学方法使时间轴从单纯记忆工具转变为历史分析的思维框架。

(二)历史地图解析,从空间定位到环境理解

在宋代海外贸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用三步递进法提升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第一步基础定位,学生使用宋代疆域图标注泉州、广州、明州三大贸易港,重点观察泉州港的地理特征:位于福建东南沿海,背靠戴云山脉,面向台湾海峡,形成天然避风良港。第二步引入航海要素,结合 12 世纪季风资料,学生分析东北季风(10-3 月)和西南季风(4-9 月)对航期的影响。通过计算发现,商队多在秋季出发,利用东北风南下,次年春季借西南风返航,这种规律性航行大大提升了贸易效率。第三步跨文明对比,学生研读阿拉伯航海家伊本·白图泰的记载,发现中国商船主要活动在东南亚海域,而阿拉伯商船则横跨印度洋。这种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南宋因北方战乱,被迫发展海上贸易,泉州凭借靠近瓷器、丝绸产地的优势,加上优良的港口条件,最终超越广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教学评估显示,这种分层教学法效果显著。在期末测试中,大部分的学生能准确分析港口选址的地理因素,远胜于传统教学方式。

(三)情境模拟教学,从知识接受到思维运用

巴黎和会模拟教学活动采用三阶段设计,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第一阶段国际形势分析,学生需要掌握 1919 年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包括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力量对比,以及日本在亚洲的扩张态势。通过分析《凡尔赛和约》草案等原始资料,学生能够理解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第二阶段人物背景研究,学生分组查阅顾维钧、陆徵祥等中国代表团成员的履历资料。重点分析这些外交官的留学经历、政治立场和外交策略,理解他们如何在和会上维护国家利益。例如顾维钧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背景,使他能够熟练运用国际法进行辩论。第三阶段模拟谈判实践,学生分别扮演中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代表。在教师提供的史实框架内,各方需要根据本国利益进行辩论。有学生在模拟中国代表时提出:我们应当强调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地位,同时利用美国提出的民族自决原则,争取国际舆论支持。这种基于史实的角色扮演,使大部分的参与者表示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教学实效的显性呈现

经过两学期的实践,学生呈现三个显著变化:在时序把握上,能自主梳理历史阶段特征(如区分晚清自救与民国革命的不同性质);在空间认知上,会主动分析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如对比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在思维深度上,可综合时空要素解释现象(如探讨英国工业革命时,既关注 18 世纪技术积累,又分析岛国资源分布)。最可喜的是,这种思维迁移到新情境中——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 下册 ) 第八单元“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时,学生能结合冷战时空背景,辩证分析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逻辑,并能基于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下的国际背景,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新兴国家等不同空间下的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解释。

结语

当学生开始用:这个事件发生在XX 世纪XX 年代,正值欧洲XX 变革时期,而地处 XX 的地理位置决定了 ... 的句式分析历史,我们看见时空观念正在真实生长。未来教学需进一步探索:如何将统编教材的学术性表述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探究任务,如何在有限课时内设计分层训练。这条路虽需持续深耕,但已显现核心素养落地的曙光——因为真正的历史理解,永远发生在具体的时空坐标之中。

参考文献:

[1] 刘津 . 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策略 [D].山东 : 聊城大学 ,2022.

[2] 杨涌滔 . 基于时空观念素养的高中历史项目式教学探究—以 "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 为例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3(23):30-32.

[3] 卢学儒. 深度教学视域下高中历史学科时空观念培养策略[D].江苏 : 扬州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