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角数字营销人才培养研究
刘丹萍 陈琪美 马景晨
西华大学管理学院 成都四川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与第一平台,人才培养战略必须符合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新商科的发展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宏观视野和数字商业价值观、掌握运用数字时代下的商业发展规律、知识技能跨界复合和多种思维交叉融合的复合型新商科人才,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而跨学科建设为处理数智时代复杂多变的市场情况提供了工具,同时科教融合是跨学科建设的重要中介与途径。但目前数字营销跨学科科教融合面临教学与科研结合度不高、科研平台薄弱、跨学科课程建设流于表面以及评价体系单一,侧重点偏离等问题。
二、跨学科科教融合建设路径探究
(一)以学促研型教学模式改革
1. 丰富教学资源库,增加科研课题引入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利用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等主流网站进行优质案例导入,围绕课程重难点问题针对性拓展前沿科研课题的同时,对接营销基础理论,进行头脑风暴,将先进的学科知识与学科理念引入课堂,打破传统课堂框架。课后,由教师发布作业清单,推送拓展材料,引入前沿成果,并要求学生仔细查阅,提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方式,引入多学科视角,构建课程间核心知识的交叉互融、层层递进关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课题与理论本身的研究兴趣,继而引导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探寻问题本质,自发的将理论与实际相联合,培养学生的科研观念与思维习惯。
2. 科教型翻转课堂建设,提升教研融通度
翻转课堂建设要求学生从参与者转变角色成为主导者,课堂重心由“教”转“学”,在这种角色转变的表层下隐藏着学生讨论不得要领与课堂节奏难以把握的风险。为增强翻转课堂的可控性,应当以增加教师在整个过程的参与比重为基础,提升教师的“导师”意识与“导师”水平。在正常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以课程主体内容为蓝图、结合课堂范例、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对应课题的研究性任务,鼓励分解任务设定选题,伴随课程进程进行课题进度汇报与讨论,期末进行课题结项,由教师进行评价。
过程中教师担任指导老师,与学生共同构建课题架构、设计讨论步骤、提出思考问题,给予方向性调整与帮助,对于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通过发起课堂讨论活动进行深入交流,引导学生跨越学科多角度思考,主动进行理论学习与理论应用,做到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习内容互动,落实“教研融通、科教融合”培养机制。
3. 多角色科教融合共建,开放育人环境
由学校主导,协同校内外各方资源,通过学术交流课程或者学生旁听学术交流会的形式,邀请科研研究所专业人员、科研课题导师等进行研究导向型学习峰会,打通课程、平台、资源的屏障,形成“学生 + 科研人员”的模式,将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寓研于学,协同育人。通过多角色协同共建提升学生科研了解度,减少学生畏难情绪,加强对科研的主动性与自信心,也为学生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供解决方案,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水平。
(二)“1+1”科研平台建设
学校 + 教师。组建跨学院科研型教学中心,由各专业老师担任导师,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跨越研究生、本科生分类,选拔优秀本科生作为学习者和参与者加入到以研究生为主体的科研队伍之中,建立科研梯队。跨院级科研型教学中心的建立可以实现以研促学的目标,促进多学科资源共享,催生新的科研方法与科研思路,促进科研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综合性发展平台。
学校 + 企业。将企业家请进课堂,并让学生也进入企业,由企业提供企业导师与实训平台,在学校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训课题的桥梁广泛吸收学生,使其了解企业的营销热点将市场营销理论联系实际,弥补纯理论教学的不足。企业为学生提供科研平台,学生为企业从理论出发提供可供改革的前进点,实现双向互惠。
学校 + 科研研究所。发挥科研研究所在科研资源领域的优势地位,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构建孵化培养模式,定期吸收高校优秀学生担任科研助手,接触科研前沿。研究所在利用自身优势为高校培养人才与提高人才质量的同时,解决研究院人员不足的问题,补充科研后备力量。
学校 + 学科竞赛。以学校为单位,学科竞赛为载体,科研项目为主题,鼓励全校学生跨专业参加。学科竞赛一般以当前热点问题为主题,具有较强的指向性,以学科竞赛成绩为驱动,通过竞赛与科研相结合,建立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将各个教学环节系统化,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育学生科研素养。
(三)双层次评价体系调整
1. 创新学生评价体系
建设全过程考核与非标准答案考试,将评价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形式性评价包括作业、随堂测验、学习成果作品以及学生在课堂听课、小组讨论、课题路演的表现等方面。具体为:线上成绩(30%) + 线下成绩(30%)+期末成绩(40%)。其中:线上成绩,由视频学习 60% ,参与讨论 10% ,章节测试 30% 构成;线下成绩,由平时 50% (包括课堂考勤、个人发言、小组课题汇报),课题成果分析报告 50% 构成;期末成绩,由线下考试(闭卷) 60% ,实践任务报告40% 构成。
出台学分认定与转换管理办法,将科研类学习成果的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纳入“学分银行”。在培养方案中设置“科研创新活动”,促进学生基于项目、问题主动学习和“早进课题、早进团队”。将科教融合教学模式调整成果融于学生评价,为科教融合提供合理有效的保障与促进机制。
2. 完善评教系统
在学生评教系统中中加入科教融合程度评价,定期抽取部分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准确掌握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了解学生对于科教融合的意见与建议,切实建设符合学生现实情况的科教融合体系。
三、结语
跨学科科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建设,意在集理论教学、交叉课程、科研课题、科研平台、保障体系于一体,通过营造科研氛围、完善科研环境、改进科研机制,改善当前人才培养单一困境,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多维度复合型人才。其建设重点在于有意识地鼓励和保障高校学生大胆地进行科研尝试与积极探索,通过在教学中大量引入科研知识与学科思想,降低学生的畏惧感,加以适当课堂科研尝试,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同时加强多主体科研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机制保障,再辅以双层次评价体系,度量成效,查缺补漏,使学生有所知、有所感、有所做,形成教育链、科研链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王艳梅 , 徐明祥 . 地方本科院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困境及破解策略 [J].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 2024, 37 (04): 32-39.
[2] 史泽源 . 习近平关于人才强国的重要论述及其理论特质 [J]. 北京教育 ( 德育 ),2023(06):18-24.
[3] 邵红岭 , 卢秀茹 , 白丽 .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跨学科课程建设研究 [J]. 黑龙江教育 ( 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3(10):22-24.
[4] 巴鹏 , 张秀珩 . 一种基于科教融合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机械工程师 ,2023(09):6-7+11.
[5] 孙超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科研基地平台建设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 [J]. 科教导刊 ,2023(19):30-32.2023.19.010.
基金项目
本文是西华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xjjg202103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