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与疗愈:江西编织类非遗数字化展厅的设计研究
秦章午 李文凤 胡佳茜 夏婉熒 郑毅超
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湖北省黄石市 435002
引言
在数字化与后疫情时代的双重背景下,博物馆与展览空间的功能正在从传统的“展示与教育”向“体验与疗愈”拓展。江西编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瑞昌竹编、婺源草编、铅山藤编等,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其材质、工艺与使用场景中原本就蕴含自然、手工与节奏性特征,具备天然疗愈潜力。如何通过数字化展厅的空间叙事与疗愈性设计,实现非遗文化的现代转译与情感传递,成为当前文化传承与博物馆学交叉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江西编织文化的艺术特征与疗愈潜力
江西编织文化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材质自然,纹样丰富,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与生活性。瑞昌竹编细腻灵动,婺源草编质朴温暖,铅山藤编结构坚韧,这些材质与工艺不仅体现出民间智慧,更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观念。从疗愈角度看,编织行为本身具有重复性、节奏性与触觉性,能够促进专注与放松,缓解焦虑与压力。其自然材质如竹、草、藤等也具有视觉与触觉上的温和感,易于引发观者的舒适情绪。
二、疗愈性博物馆空间的理论基础与设计原则
疗愈性博物馆空间的设计,融合了环境心理学、艺术治疗和博物馆疗法等多个领域的理论。李精明认为,博物馆疗法借助文化体验与艺术介入的方式,能够有效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房清宇与蔡宜桐进一步提出,这类空间应特别关注整体氛围的营造,融入多感官体验,并加强情感层面的引导。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提出如下设计原则:
文化原真性与情感共鸣并重:在尊重非遗本真性的基础上,通过叙事编排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多感官沉浸与互动参与:结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重感官通道,提升体验深度;
自然元素与人文氛围融合:利用自然材质、光线、声音等元素,营造舒缓、安全的空间氛围;
个性化与适应性设计: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展览内容的动态调整,适应不同观众的心理状态与需求。
三、叙事性空间与疗愈性设计的融合策略
(一)叙事主题与空间节奏设计
以“编织·生活·疗愈”为核心叙事主题,将展厅划分为“溯源—工艺—生活—疗愈”四个叙事段落。每个段落通过空间尺度、光线、色彩与声音的变化,引导观众情绪从认知、体验到共鸣与放松的逐步过渡。
(二)多感官疗愈体验设计
视觉层面:采用自然光线与暖色调照明,结合动态光影投影模拟竹影摇曳、草浪波动等自然意象;
听觉层面:背景音效融入自然声(如风吹竹叶、溪水潺潺)与传统织机节奏声,增强沉浸感与节奏感;
触觉层面:设置编织材料触摸区、互动编织台,观众可亲手触摸原材料并尝试简单编织动作;
嗅觉层面:在特定区域释放竹叶、干草等自然清香,强化环境代入感与情绪调节作用。
(三)数字化疗愈功能实现
VR/AR 沉浸式体验:通过 VR 重现编织场景,观众可“进入”竹林或草场,体验从采料到成品的全过程;AR 技术则可用于增强实体展品的解读与互动;
生物反馈互动装置:通过心率、脑波等传感器监测观众情绪状态,动态调整光影、声音与叙事内容,实现个性化疗愈体验;
数字艺术治疗工坊:结合编织纹样与色彩理论,开发数字填色、虚拟编织等互动项目,观众在创作过程中实现情绪表达与压力释放。
(四)社区参与与文化延续
设立“编织与疗愈”数字工作坊,邀请传承人与艺术治疗师共同主持线上线下的参与式活动。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观众创作成果,形成可持续的社区互动与文化传播生态。
四、实践案例与设计验证
在本研究团队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已完成江西编织文化展厅的初步设计与技术验证。通过 SketchUp 与 3D Max 构建空间模型,结合 Unity 引擎开发了部分 VR 场景与互动程序。初步用户测试表明,融合多感官与疗愈性设计的展厅显著提升了观众的参与度、文化认同感与心理放松程度,尤其在青年群体中反馈积极。
五、结论与展望
江西编织类非遗的数字化展厅设计,不应仅局限于技术与形式的创新,更应注重文化内涵、情感体验与疗愈功能的深度融合。本文提出的叙事性空间与疗愈性设计策略,为非遗展示提供了一条从“传播知识”到“触动心灵”的转型路径。未来可进一步开展长期效果评估与跨学科合作,推动非遗展厅向更加人性化、疗愈化与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思怡, 龚雪旦. 多感官设计对于博物馆疗愈的功能分析与实践——以上海大学博物馆疗愈工作坊为例[J]. 东南文化, 2024.
[2] 李精明. 博物馆疗法的发展背景与理论依据[J]. 东南文化, 2025.
[3] 房清宇, 蔡宜桐. 艺术疗愈视角下博物馆空间构建思路探究[J]. 美与时代 ( 上 ), 2025.
[4] 宁澈. 博物馆与疗愈- 艺术治疗应用于博物馆的现状研究与疗愈机制分析 [D]. 中央美术学院 , 2024.
[5] 袁韩. 江西瑞昌传统竹编纹样的参数化保护研究[D]. 南昌航空大学,2024.
[6] 万蕾. 瑞昌非遗竹编技艺的活态化传承与保护路径研究[J]. 丝网印刷 , 2024.
[7] 蔡克中 , 林晨瑜 . 论江西瑞昌竹编工艺的传承 [J]. 创意设计源 ,2020.
[8] 朱立新. 感受艺术空间的魅力——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展厅陈列设计的实践与创新 [J]. 文物世界 , 2006.
[9] 霍兆宝. 博物馆室内陈列与临时展览的空间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J].居舍 , 2025.
[10] 俞佳含 . 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红色博物馆空间叙事研究 [D]. 青岛理工大学 , 2024.
基金项目:“赣”潮流,“编”说非遗——基于江西编织文化的展厅空间创新设计探究(项目编号:S202410513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