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劳动实践与习作教学融合的路径探究

作者

朱璇翔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 322000

引言

习作教学的核心在于唤醒学生的真实表达。然而,脱离生活体验的“闭门造车”,易使习作呈现言之无物、情感苍白的问题。劳动实践以其独特的亲历性、操作性和情感性,恰能为学生习作注入源头活水。将两者巧妙联结,不仅是克服习作教学瓶颈的可行策略,更是践行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表达内驱

习作教学的核心在于让学生真正“有话想说”。劳动实践中的动手操作、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过程,本身就会自然催生表达的欲望。要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关键在于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情境,让写作成为记录劳动体验的内在需求,而非外部强加的任务。

以小学中年级图书角管理劳动任务为例,教师可在活动前明确习作目标:请为班级设计一份图书角管理方案。这一任务直接关联学生日常的阅读生活——书柜杂乱、书本破损、借阅混乱等问题都是他们亲历的烦恼。当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投入图书分类、修补破损、制作登记表等劳动时,他们会主动观察操作细节:胶带粘贴书脊的角度、标签颜色的分类逻辑、登记簿的排版设计。这些具身体验转化为文字时,学生能清晰描述怎样把书立得更稳的操作步骤,也能分析按颜色分类比按大小分类更高效的思考过程。

劳动前的任务设计需注意两点:一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校园或家庭劳动场景,如布置教室、种植绿植、制作传统节日食品等;二是将写作目标自然嵌入劳动要求中,例如记录豆芽生长变化、整理家务后写收纳心得。当学生意识到写作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非孤立的作业时,文字便有了真实的温度和力量。这种源于生活需求的表达动机,远比命题作文的要求你写更具持久性和感染力。

二、紧扣实践过程,深化观察指导

劳动过程中的亲身体验是习作素材的宝库,但学生往往不知如何捕捉和转化这些资源。教师的适时引导至关重要,要帮助他们在动手操作时打开感官,在活动结束后理清思路,让零散的劳动体验转化为有血有肉的习作内容。以常见的“制作环保笔筒”劳动课为例。当学生用废旧纸卷、彩纸、胶水等材料动手制作时,教师不能只关注成品,更要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比如看到某个学生反复尝试粘贴纸筒底座却总是歪斜,可以走近轻声提示:“试试把纸筒竖在桌上再粘,注意看胶水涂多厚最合适?手指用多大力度按压?”这种即时提问能引导学生关注“胶水的黏稠度”“手指按压的力度变化”等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当小组合作出现争执时,及时介入:“刚才你们讨论时,谁的想法解决了关键问题?解决过程中大家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帮助学生捕捉同伴协作中的具体言行和情绪反应。

劳动结束后的引导同样重要。与其让学生马上写完整作文,不如先提供简单的记录工具。例如发放“我的制作日志卡”,上面列着三个问题:“1. 哪个步骤最难?难在哪里?2. 我用了什么方法解决?3. 做完后最想改进哪里?”学生用几句话填写后,教师选择典型案例如“底座粘贴不稳”,组织全班讨论解决方法。这个从观察到反思的过程,自然梳理了劳动中的关键点——那些沾满胶水的指尖触感、屏住呼吸的专注时刻、豁然开朗的突破瞬间,都成为后续习作中最鲜活的细节。这种指导的核心在于:把劳动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尝试、每一份情绪都视为潜在的写作素材。通过具体的问题聚焦观察点,通过简明的工具梳理思维,学生才能把“做过的事情”真正转化为“能够写出来的经历”。

三、转化劳动成果,丰富表达形式

劳动结束后的成果转化是连接实践与表达的关键环节。学生亲手完成的作品、亲历的过程以及获得的感悟,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写作活动自然呈现出来。教师需要设计多样化的习作任务,帮助学生将劳动收获转化为有意义的文字表达。以班级开展的小菜园管理活动为例。学生分组负责播种、浇水、除草等任务,经历数周的劳动后,教师可以设计三类写作活动:

第一类是过程记录。让学生以《青菜成长周记》为题,按时间顺序记录关键节点。例如:第三周发现菜叶出现小洞,我们用手电筒照叶子背面,找到十几只青色小虫。明明用镊子夹虫时手在抖,小雅提议用硬纸板接住虫子防止掉进土里。这种记录要求学生准确描述操作步骤和团队协作细节,既巩固劳动知识,又训练叙事条理性。

第二类是实践反思。在收获蔬菜后布置《种菜启示录》,引导学生聚焦某个具体问题深入思考。比如有学生写道:原以为勤浇水菜长得快,结果幼苗烂根了。查资料才知道浇水要见干见湿。这让我明白做事不能光靠热情,更要懂方法。这类写作促使学生提炼劳动中的经验教训,把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认知。

第三类是创意应用。鼓励学生为劳动成果开发实用文本。如给收获的蔬菜制作食用说明卡:嫩叶最佳食用期在清晨,洗净后快速焯水能保持脆嫩;或将除虫经历改编成四格漫画,配上简短的对话文字。这类写作打破常规作文形式,让文字真正服务于劳动成果的展示与分享。关键是通过不同写作任务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劳动中积累的素材,既可以写成严谨的观察日记,也能转化为实用生活指南,还能变成有趣的创意作品。

结语

劳动实践与习作教学的融合,绝非简单叠加,而是以真实体验滋养表达,以语言运用反哺实践认知的深度互动。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任务点燃表达热情,在实践过程中强化观察思考,以多元形式转化劳动成果,方能有效打通“做”与“写”的壁垒。当学生的手真正触摸过泥土的温度,目睹过汗水的结晶,其笔下的文字自然能挣脱空洞的束缚,焕发出源自生活深处的真挚力量与创造光芒。

参考文献:

[1] 陈霞 .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策略 [J]. 师道 ,2025(12):67-68.

[2] 蔡月红 .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思考 [J]. 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22(7):34-35.

[3] 孟媛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J]. 基础教育论坛 ,2021(29):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