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以电商平台为依托赋能农产品滞销问题

作者

马静

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问题的提出

作者家庭长期从事葡萄种植,每年葡萄成熟季节,销售情况却存在较大波动。在丰收年份,常因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导致葡萄滞销,产影响家庭经济收人

通过走访周边村镇,发现这一现象并非个例。无论是葡萄、红枣,还是各类特色瓜果,均存在“丰产不丰收”的困境。大量优质农产品因缺乏有效的销售渠道而积压在产地,最终造成资源浪费与农民经济损失。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新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瓶

新疆地域辽阔,光热资源充足,农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优良。同时,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支持下,新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与发展机遇。此外,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八个邻国接壤,面向广阔的中亚市场,具有显著的地缘优势。然而,尽管拥有诸多有利条件,新疆农产品的市场转化率却长期偏低。其根本原因在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加之传统销售模式依赖中间商,信息闭塞,导致农户难以对接外部市场。更为关键的是,许多农户对电子商务认知有限,缺乏利用电商平台进行自主销售的能力与渠道。

基于上述现实背景,萌生了借助现代电商平台破解农产品滞销难题的想法。本研究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探索以电商平台为核心载体,实现农产品向内流通。同时,结合新疆面向中亚的地缘优势,进一步拓展跨境电商路径,推动优质农产品外销中亚五国,构建“内销+ 外销”双向发展格局,切实提升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二、调查研究路径及数据分析

为系统掌握新疆地区农产品滞销现状,科学制定销售对策,本研究采用实地调研法、数据分析法与文献资料法,将新疆划分为南疆、北疆及乌鲁木齐市三大区域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

本次调研聚焦于存在明显滞销现象的农产品, 涵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蔬类及畜禽产品,收集其产量与滞销量数据,计算滞销率(滞销量/ 总产量或进货量),并据此分析滞销成因,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主要调研数据如下:

(一)乌鲁木齐市农产品滞销情况

禽蛋:产量0.8 万吨,滞销量0.06 万吨,滞销率7.5%

(二)南疆地区农产品滞销情况

1. 喀什地区

2. 阿克苏地区

3. 库尔勒地区

棉花:产量13.2 万吨,滞销1.5 万吨,滞销率11.4%

红枣:产量7.1 万吨,滞销0.9 万吨,滞销率12.7%

新梅:产量2 万吨,滞销0.3 万吨,滞销率15.0%

牛肉:产量0.8 万吨,滞销0.05 万吨,滞销率6.3%

羊肉:产量1.5 万吨,滞销0.15 万吨,滞销率10.0%

(三)北疆地区农产品滞销情况

1. 昌吉地区

小麦:产量88 万吨,滞销10 万吨,滞销率11.4%

2. 兵团辖区

小麦:产量50 万吨,滞销4.6 万吨,滞销率9.2%

3. 伊犁地区

西瓜:产量36 万吨,滞销9.6 万吨,滞销率高达26.7%

4.84 团场(以单户农户为样本)

黄瓜:产量4 吨,滞销1 吨,滞销率25.0%

西红柿:产量3 吨,滞销0.75 吨,滞销率25.0%

长豆角:产量 1.5 吨,滞销 0.82 吨,滞销率 54.7%

短豆角:产量1 吨,滞销0.31 吨,滞销率31.0%

5.86 团场(以单户农户为样本)

夏黑葡萄:产量22 吨,滞销5 吨,滞销率22.7%

6.86 团场大佳超市(零售端数据)

红枣:进货量 1.5 吨,滞销 0.15 吨,滞销率 10.0%

大米:进货量3 吨,滞销0.23 吨,滞销率7.7%

红豆:进货量 2.5 吨,滞销 0.28 吨,滞销率 11.2%

7. 乌鲁木齐瑞达超市(零售端数据)

红枣:进货量2 吨,滞销0.06 吨,滞销率3.0%

结合调研数据与区域产业特征,归纳出以下主要滞销原因:

1. 喀什地区

(1)产业链配套滞后:棉花、杏子等大宗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分布散,深加工能力薄弱。(2)冷链物流不足:葡萄、羊肉等易腐农产品保鲜难度大,运输损耗高。(3)供需节奏失衡:小麦、杏子等集中上市,本地消费容量有限,外销渠道不畅,导致阶段性“丰产即滞销”。

2. 阿克苏地区

(1)品牌管理粗放:虽有“阿克苏苹果”等区域品牌,但存在“以次充好”现象,损害整体声誉。(2)加工转化率低:红枣、葡萄多以原果销售,缺乏果汁、果酒、果干等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未有效释放。

(1)流通效率低下:冷链、分选、包装设施滞后,难以进入一线城市商超。(2)标准化缺失:牛羊肉养殖与种植环节缺乏统一标准,品质波动大,收购商采购意愿低。

(1)全国性供大于求:新疆小麦产量650 万吨,消费量仅570 万吨,结构性过剩持续。(2)运输成本高:北疆小麦外运至内地运费高昂,削弱价格竞争力。西瓜滞销原因

(1)全国性供过于求:2025 年全国西瓜播种面积同比增长 6%,主产区集中上市,挤压新疆市场空间。(2)运输成本倒挂:新疆至内地运费高达 1 元 / 公斤,占终端售价 50% 以上,客商利润低,导致收购意愿低。(3)品质与消费疲软:高温导致部分西瓜过熟,品质下降导致购买量减少。

(1)供求失衡:团场人口少,消费能力弱。而产量巨大,供求失衡。(2)易腐性强:豆角、黄瓜等蔬菜保鲜期短,若无及时出货极易变质。(3)销售渠道单一:团场缺乏稳定的分销网络,导致部分农产品无法及时售出。

根据以上分地区农产品滞销原因的分析,得出农产品滞销的本质是缺乏有效消费市场

三、解决方法

新疆地区农产品滞销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本地消费市场容量有限。因此,核心解决路径是扩大消费市场。电商平台作为一种高效、低成本、广覆盖的现代流通方式,成为拓展市场的优质选择,并已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电商平台与短视频直播深度融合,为销售农产品开辟了全新通道。[1] 以骆维星为例,他在过去8年间通过电商平台与短视频直播,成功将陕西省镇安县的黑木耳、板栗、金银花等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累计销售额突破 1500 万元,带动数百户农民实现增收。[2] 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电商近年来发展迅猛,助力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搭上“销售快车”。江苏省沭阳县的花木产业便是典型范例——在当地政府与电商平台的协同推动下,花木产业实现了从传统线下销售向“线上 + 线下”融合发展的跨越式转变,如今已形成“全国每 10 盆绿植,有 6 盆来自沭阳”的产业格局,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致富。基于上述成功经验,作者坚信,电商平台同样能够在新疆落地生根,助力滞销农产品走出本地,切实保障农民收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1 借力本地网红,开展直播带货

为提升传播效果与消费者信任度,遂优先寻求新疆本地网红的帮助,依托其地域亲和力与文化认同感,在直播间销售农产品。直播过程中可根据观众反馈与市场需求,灵活调整销售品类,实现精准营销。

3.2 实施差异化捆绑销售策略

为提高滞销农产品的销售率,可采用“以畅销带滞销”的捆绑销售模式,借助滞销程度较轻的农产品带动滞销严重的农产品销量。根据区域农产品滞销数据,制定差异化捆绑方案:

喀什地区:苹果滞销率最高,牛肉滞销率最低,建议将牛肉与苹果捆绑销售。可在此基础上附加少量热销产品,形成组合套餐,增购买意愿。

阿克苏地区:苹果滞销率最高,而小麦滞销率最低。鉴于小麦已具备加工基础,可将其加工成面粉后与苹果打包销售,打造“果粮组合健康消费概念。

其他地区可参照此逻辑,依据本地滞销数据制定相应方案

3.3 推出限时折扣促销活动

限时折扣是刺激消费者即时下单的有效手段。在确保价格不低于成本、保障农民基本收益的前提下,在直播间定期推出限时优惠活动。过“限时+ 限量+ 优惠”三重机制,营造紧迫感,提升销售率。

电商平台是主要方法,但并非唯一路径。外贸同样是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新疆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持续深化的友好关系,[3] 在中国周边外交全局中,中亚始终是优先方向。基于此,作者提出将新疆滞销农产品出口至中亚五国的方案。通过对各国农产品供需结构的分析,发现其进口需求与新疆滞销品类契合,具备较强的市场对接潜力:塔吉克斯坦:小麦产量小于国民需求,需要进口补充;哈萨克斯坦:虽为农业大国,但对反季节及多样化果蔬(如苹果、番茄、土豆等)存在较大进口需求;乌兹别克斯坦:小麦和牛肉为主要进口农产品;吉尔吉斯斯坦:需进口小麦及禽蛋类产品;土库曼斯坦:需要进口小麦;同时,禽肉及反季节水果亦为重要进口品类。

由此可见,新疆滞销的苹果、小麦、牛肉等农产品,恰好对应中亚五国的刚性进口需求。若能将滞销农产品定向出口至最需要的国家,可以有效地缓解本地销售压力。

四、成效与启示

为验证电商平台在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中的可行性,作者在北疆某团场辖区实施了试点行动:联系当地具有一定粉丝基础的小型网络红人,通过直播带货形式推广辖区内滞销的农产品。经过为期两周的集中推广,滞销农产品几乎售罄,有效缓解了农户的库存压力,切实保障了农民的经济利益。

在对外销售方面,作者通过联系在华留学的中亚国家学生,邀请他们作为“民间使者”,将新疆优质滞销农产品以伴手礼或小批量代购形式带回本国,进行口碑传播与初步市场测试。反馈显示,苹果及牛羊肉制品在当地具有较高接受度,部分留学生表示愿意持续协助推广。这一“以人带货、以点带面”的轻量化外贸尝试,显著降低了初期出口门槛,为后续规模化出口积累了宝贵经验。

上述实践表明,以电商平台为依托的助农模式,是缓解农产品滞销问题的有效路径。[4] 农村电商直播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强大的带动效应,在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次实践的成功印证了其在边疆民族地区同样具备可推广的价值。

助农并非单一个体的善举,而是一项需要多方协同的社会系统工程。团结合作是实现可持续助农的关键力量。无论是政府、平台企业、主播、留学生,还是普通消费者,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助农。[5] 开放合作是人间正道,互利共赢是民心所向。中国愿同非洲国家共同扎实推进北京峰会成果落实,以中非团结合作的“金钥匙”,打开共同发展的“未来之门”。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国际关系,也同样适用于国内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世界因团结而光明,助农事业也必将在广泛协作中走向成功。

更深层次地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短期的帮扶只能解一时之困,唯有提升农民自身的市场参与能力,才能实现长效增收。因此,助农的终极目标不应停留在“帮卖”,而应转向“赋能”——帮助农民掌握电商平台运营技能,实现自主经营。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发挥引导与支撑作用。例如,由基层领导干部牵头组织电商培训;鼓励“书记直播”“干部带货”示范行动,降低农民尝试门槛,营造数字农业发展氛围。

综上所述,本次实践不仅验证了电商平台与外贸销售在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中的有效性,更揭示出一条可持续的助农路径:以数字技术为工具,以团结协作为基础,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政府引导为保障,多方联动、久久为功,真正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马泽平 . 让家乡农产品插上“电商翅膀”[N]. 陕西农村报 , 2025-03-13(005).

[2] 张曦文 . 农村电商为乡村振兴插上“金翅膀”[N]. 中国城市报 , 2025-07-17(008).

[3] 和音 . 中国中亚关系发展展现坚实确定性——始终秉持并不断发扬光大“中国—中亚精神”[N]. 人民日报, 2025-06-20(002).

[4] 曹子诺 , 李邈 , 韩旭 , 陈媛 . 电商直播助推农村经济发展路径探究— —以保定市为例 [J]. 全国流通经济 , 2025(04): 103-105.

[5] 和音 . 团结合作,共逐现代化之梦 [N]. 人民日报 , 2025-06-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