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初中古诗文教学
张书琴
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 1100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在机器深度学习和心理学深度学习的基础上,教育学领域的深度学习方兴未艾。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类学科,语文深度学习必须高度重视转化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本文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为例,阐释深度学习如何优化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
一、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深度学习”在教育学领域的概念源于 1976 年美国教育家马顿和萨尔约。他们认为,深度学习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批判地学习,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并将它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将已有的知识转移到新的情境中,以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深度学习源于个体学习内驱力,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深层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及学习能力。在深度学习视角下的课堂建构要求学生树立主动探寻的学习驱动力,整合深化学习内容,以建立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积累建构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及审美创造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学生的意识和情感,展开深度学习,发展和提升其思维能力。”初中阶段作为高中阶段的预备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也必须着眼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在学习内容上追求深度,避免简单的低阶思维机械操练和孤立文本的单一解读。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时已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遵循大单元组合设计,设置了相应的单元任务与单元问题。深度学习需要教师与教材展开主客体对话,从语言文字入手,回归教材编写意图,培养学生以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为表现的语文思维能力,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二、基于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的教学案例分析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法,核心是通过多层次神经网络结构模拟人脑学习过程,实现对复杂数据的高效处理与分析。在古诗文教学中,深度学习可通过语言模型的训练和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语言特点、意境和情感表达,建立文学鉴赏和审美的基本方法。以下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为例,结合深度学习理念,通过教学实践探讨其对古诗文教学的影响与作用。
1. 利用深度学习分析古诗文语言模型
《古代诗歌四首》选取了从东汉到元代不同体裁、不同主题的四首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诗人的壮志豪情,也有对友人的关切,还有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与哀愁。从深度学习角度看,这些诗歌可作为训练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语料群。教师可从整体出发,带领学生分析所选古诗文行文过程中的语言模型,发现本课所选诗文的构建模型基本为“景物+情感”。
以《观沧海》为例,诗中出现“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等景物,情感指向为诗人一统天下的胸襟抱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杨花”“子规”“明月”等景物出现,结合题目可知情感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与不舍。《次北固山下》的核心景物是“雁”,核心情感是对家乡的思念。《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众多景物,情感指向为游子对家乡的思念。通过这些示例,可引导学生初步创建简单的古诗文语言模型。之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该模型如何实现作家情感的表达。
2. 基于深度学习的古诗文情感分析和表达
在带领学生创建古诗文基本语言模型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入“意象”概念,即意象是凝结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引导学生在体会古诗文情感和意境时,以意象为切入点。
在《观沧海》中,诗人写作于秋季,但诗中的“山岛”挺立、“树木”丛生,展现出昂扬向上、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与诗人北征乌桓得胜归来的人生境遇相符,所以其情感表达积极向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杨花”这一意象,既点明时间为暮春,暗示杨花落尽、百花凋零的景象,又如同王昌龄被贬谪的境遇,体现个人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境遇不自由。对于“子规”意象,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其叫声音频,让学生感受其凄厉特点。诗中这两个意象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渲染了伤感气氛,暗喻友人前途未卜,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以及对无法自主现状的悲悯之情。
《次北固山下》可通过“雁”这一意象来理解。在古代,交通不便,雁因具有良好的迁徙能力,被视为传递消息的使者,人们会将消息系在雁脚上传递。在文学作品和文化传统中,“雁传递家书”被赋予了家人间的思念牵挂,以及友情、亲情和爱情传递的象征意义,成为描绘离别、思念和期盼情感的文学意象。基于此,学生便能理解“归雁洛阳边”中传达的对家乡的思念。
《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营造出沧桑凄凉的氛围,契合游子身份。而“小桥”“流水”“人家”则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通过眼前或记忆中的美景,引发游子对漂泊之久和无所依傍的感慨,抒发“断肠人在天涯”的愁苦。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关注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提高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学习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策略启示,帮助学生在文本建构和情感共鸣中理解古诗文阅读的本质,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探究兴趣,发挥古诗文的多元化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思考构建古诗文语言模型,并解构该模型,深入理解作家情感表达策略,自主建构古诗文鉴赏知识体系。本节课作为学生初中阶段的第一堂古诗文课,能帮助学生建立“意象”这一重要概念。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可将所学鉴赏方法应用于新诗歌,解决新问题,在知识迁移中掌握古诗文鉴赏方法,培养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中的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耿红卫 , 姬璐晴 .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43 (35): 54-57.
[2] 杨峥 . 指向深度学习和实践探索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 [J]. 语文教学通讯·D 刊 ( 学术刊 ),2023,(12):32-34.
[3] 耿红卫 , 姬璐晴 .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43(35):54-57.
[4] 常劲松 . 高阶思维指向下初中语文深度学习的实施依据与路径建设 [J]. 语文教学通讯·D 刊 ( 学术刊 ),2023,(10):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