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和有序”理念下小学高段多声部歌唱阶梯式训练体系的探索与优化
刘芸芸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泰河学校 315800
引言
步入小学高段,学生音乐表现力与协作意识迎来关键发展期。多声部歌唱作为培养综合音乐素养的重要载体,却常陷入声部打架、整齐度难保的困境。究其根源,缺乏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系统有序的训练方法是症结所在。“合和有序”理念——主张个体声部清晰表达(合)与整体音响和谐统一(和),为解决难题提供了哲学指引。
一、“合和有序”理念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
“合和有序”并非简单的技术规范,而是一种融合了哲学智慧的美学追求。“合”指向声部的个体价值,要求每个线条清晰、准确、富有表现力地呈现;“和”则强调整体音响的平衡、融洽与美感;“有序”则是实现“合”与“和”辩证统一的必要过程与方法论。在小学高段音乐教学中,其价值尤为凸显:它符合学生认知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复杂的发展规律,为多声部能力的构建提供了逻辑清晰的框架。同时,它强调在协作中尊重个体,在秩序中激发美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合作意识与审美情趣。
二、阶梯式训练体系的构建
基于“合和有序”理念与学生实际,我们建立了循序渐进的阶梯式训练体系:
(一)基础层,单声部稳固与听觉唤醒
在小学高段音乐教学中,单声部演唱能力的稳固是多声部合唱的基石,需重点锤炼音准、节奏与发声技巧。以《月亮姐姐快下来》为例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流畅,意境活泼,极具吸引力。教学中,可创设“星光律动”情境: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繁星点点的夜空,用轻柔连贯的“lu”音模唱旋律,仿佛向月亮姐姐发出温柔的邀请(强调气息支撑与音高稳定感)。针对歌曲中富有特色的切分节奏(如“月亮姐姐,快下来”处),设计“旋律接力”游戏:学生分组按乐句接龙演唱,教师即时点评音准与节奏的准确性,在趣味挑战中精准掌握难点。歌词演唱阶段,引导学生化身“小星星”,用明亮清晰的咬字(如“露”、“玩”、“脸”等字)生动讲述故事,并通过模仿“圆脸蛋”的微笑表情找到高位置共鸣点。听觉唤醒环节巧妙融入多声部铺垫:在单声部训练扎实后,播放《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的合唱版本(或教师弹奏简易二声部),首次引导学生专注主旋律的温暖倾诉,第二次围绕低音声部摇篮般的稳定律动,第三次感受两个声部交织出的和谐美。这种情境化、游戏化的单声部训练结合有目的聆听,有效唤醒听觉敏锐度,为后续多声部建立打下坚实基础。
(二)进阶层,简易二声部模仿与渗透
当学生具备稳定的单声部演唱能力后,教师可选用人音版《茉莉花》(江苏民歌改编版)开展二声部训练。这首经典民歌改编的二声部版本,主旋律优美流畅,第二声部以三度音程为主进行和声编配,既保留了原曲的抒情性,又具备适合初学者的和声结构。教学时采用花香传递情境导入:将学生分为绽放组与芬芳组,绽放组先演唱主旋律,芬芳组延迟两拍以相同旋律进入,形成卡农式轮唱。为强化声部独立性,可设计花香定位训练——要求学生演唱时想象自己是一朵独立的茉莉花,通过单手轻触耳廓的具身化方式聚焦本声部音准。待卡农演唱稳定后,引导芬芳组尝试演唱教材原版二声部(如好一朵茉莉花乐句),感受三度和声营造的立体音响效果。此时可启发学生体会两个声部交织时产生的花香和声,仿佛茉莉绽放时层层叠叠的芬芳韵律。通过这样基于教材的系统训练,学生能在保持声部独立性的同时,初步建立和声听觉意识。
(三)发展层,对比性与和声性二声部实践
当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的单声部和简单二声部演唱技巧后,就需要进一步提升他们对声部关系的理解能力。这个阶段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旋律对比与和声构建的感知能力。《小纸船的梦》以其富有诗意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成为开展对比性与和声性二声部实践的理想素材。这首歌曲通过纸船承载梦想的意象,能自然地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分声部练习:主旋律声部着重表现随波漂流的流动感,通过渐强渐弱处理展现梦想的起伏;和声声部则需保持平稳连贯,如同托起纸船的潺潺流水。分声部练习时可借助钢琴辅助音准,特别关注漂向远方处六度音程的准确性。合练阶段采用纸船漂流情境:主旋律组想象自己是轻盈的纸船,和声组则扮演推动的流水,两个声部相互配合又各具特色。和声感知训练时,重点练习副歌部分载着梦想的三度和声,让学生两两分组背靠背演唱,通过身体振动感受声波共振带来的和谐美感。最后完整演绎时,引导学生想象无数小纸船在声部交织的河流中漂向远方的画面,实现技术训练与艺术表现的有机统一。
(三)拓展层,趣味多声部与表现力融合
在合唱教学的高级阶段,需要将技术训练与艺术表现有机结合。这个阶段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妈妈格桑拉》这首藏族风格歌曲为多声部表现力训练提供了独特素材。教学中可创设雪域亲情情境:主旋律组用悠长的气息演唱妈妈格桑拉主题,着重表现依在怀里等乐句的温暖音色;和声组以啊字伴唱构建三度和声,模拟经幡飘动的韵律;节奏组则用轻声哼鸣演绎固定音型,展现藏族民歌特有的律动感。针对副歌永远长不大的重复段落,采用声部叠加法:先由主旋律组单独演唱,第二遍加入和声组,第三遍融入节奏组,形成情感递进。教师要特别注意格桑拉呼唤处的声部平衡,通过闭眼聆听练习引导学生感受和声变化,使藏族音乐特有的颤音技巧与多声部表现自然融合。
三、训练体系优化的关键策略
在合唱教学的阶梯式训练中,科学的教学策略对训练效果至关重要。听觉训练要贯穿全过程,每节课开始时安排 5 分钟的听辨练习,如播放《田野在召唤》中主旋律与嘀哩嘀哩拟声词声部的交替片段,让学生辨别声部走向,培养对意大利民歌风格和声的感知能力。音准训练可设计成春天对话游戏:一组演唱主旋律,另一组在五度和声上模仿回声,通过互动建立和声意识。节奏训练时,引导学生用轻快的步伐表现春天就要来临等乐句的明快节奏。针对副歌复杂段落,先分声部练习主旋律与伴唱声部,再用声部对话方式逐步合成。最后建立个人档案记录学生在音色统一、力度控制等方面的进步,定期开展互评与教师反馈。
结语
“合和有序”理念下的阶梯式训练体系,为小学高段多声部歌唱教学开辟了一条清晰、可行、富有美感的路径。它如同一把精密的钥匙,由浅入深地解锁了声部独立与整体和谐相统一的教学密码。
参考文献:
[1] 何芳芳 . 小学音乐多声部歌唱教学策略探微 [J]. 生活教育 ,2021(26):109-110.
[2] 吕杨杨 . 小学音乐课堂多声部教学策略与探究 [J]. 教育 ,2025(9):78-80.
[3] 吴斐. 音乐课堂中多声部合唱教学的实践探索[J]. 小学教学参考 ,2023(6):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