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下国士空间规划中的农业空间规划研究
高全平
邯郸市规划设计院 河北省邯郸市 056400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的关键时期,农业空间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传统规划模式下各部门各自为政、碎片化管理的弊端日益凸显,迫切需要运用系统思维统筹农业空间规划。通过整体性视角审视农业空间与生态、城镇空间的关系,协调多元利益主体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空间格局,是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一、系统思维下国土空间规划中农业空间规划的战略必要性
(一)国家安全保障与资源配置优化的客观需求
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 1.36 亩,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优质耕地不断流失,粮食安全压力持续加大。系统思维要求将农业空间置于国土空间整体格局中统筹考虑,协调好耕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关系。通过差异化配置策略,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河南豫东平原等核心产区实施最严格保护,确保粮食主产功能不动摇;在西南山区、黄土高原等生态敏感区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保护与利用并重;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镇密集区域推进精准农业,提升单位面积产出效率。这种系统性布局既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又实现了有限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区域协调发展与产业融合共生的现实要求
系统思维强调要素流动和功能互补,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链条不完整提供了科学路径。以河南省为例,传统模式下各县市独立发展粮食生产,缺乏产业链条延伸,农民增收渠道单一。运用系统思维进行农业空间规划,可以统筹布局粮食生产、精深加工、物流配送等功能板块,形成“豫东粮食生产核心区 + 郑州农产品加工集聚区 + 全省冷链物流网络”的一体化发展格局。通过产业链空间集成,实现了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有效缓解了农村“空心化”问题,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1]。
(三)土地集约利用与治理精细提升的内在驱动
系统思维要求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精准管控,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农业空间治理现代化。构建基于遥感监测、物联网感知、大数据分析的智慧农业空间管理平台,实现对耕地利用、作物长势、设施分布的实时监控和动态调整。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小田并大田”、完善水利设施、建设机耕道路,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运用精准农业技术,根据土壤养分、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优化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模式,实现差异化管理和精准化生产。这种精细化治理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农业竞争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二、系统思维下国土空间规划中农业空间规划的核心要点
(一)多要素统筹整合的规划体系构建
系统思维下的农业空间规划突破了传统单一要素配置模式,构建起涵盖自然禀赋、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的全要素统筹体系。这一体系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统筹考虑水土资源承载能力、气候适宜性、人口分布特征、技术应用水平、资本投入强度等复合因子。在实践层面,建立“永久基本农田 - 一般耕地 - 其他农用地”三级管控体系,实施差异化保护策略。永久基本农田严格实行特殊保护,禁止任何非农建设占用;一般耕地在保障粮食安全基础上,允许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其他农用地根据市场导向和资源条件,合理布局林果、畜牧、水产等多元业态 [2]。同时,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系统配置农田水利、田间道路、仓储冷链、农机服务等基础设施,形成要素齐备、功能完善的现代农业空间载体。针对耕地“非粮化”问题,通过明确功能分区、完善补偿机制、强化监管考核,引导土地资源向粮食生产集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落地。
(二)动态监测预警的弹性管控机制
农业空间规划必须适应气候变化、市场波动、政策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建立动态响应的弹性管控体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物联网传感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农业空间利用状况的全天候动态监控。建立农业空间变化预警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变化趋势,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在管控策略上,坚持刚性约束与弹性调节相结合,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基础上,预留 10%-15% 的弹性发展空间,为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业态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建立规划实施评估制度,每三年开展一次全面评估,根据农业发展实际和政策环境变化,适时调整规划指标和管控要求。
(三)跨部门协同的政策集成创新
农业空间规划的系统性特征决定了必须打破部门壁垒,构建协同高效的治理体系。当前农业空间管理涉及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发改等多个部门,政策分散、标准不一、协调困难等问题突出。通过建立农业空间规划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在政策制定环节,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政策协调,避免政策冲突和重复投资。创新实施“土地整治 +”综合模式,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生态环境修复、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考虑,整合各部门专项资金,实现“多规合一、多资整合、多效并举”[3]。建立农业空间规划实施责任制,将规划落实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形成“规划引领、政策保障、监督落实”的闭环管理机制。
(四)乡村功能重构的空间复合发展
传统农村空间以单一农业生产功能为主,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的多元化需求。系统思维指导下的农业空间规划推动乡村从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复合功能转变。根据村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实施精准分类指导。集聚提升类村庄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电商物流等新兴产业,通过产业植入激发村庄发展活力;城郊融合类村庄依托区位优势,发展都市农业、创意农业、康养农业,实现农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特色保护类村庄注重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发展特色种植和乡村文旅,在保护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搬迁撤并类村庄通过人口转移和土地整治,释放发展空间,改善生态环境。在空间布局上,合理配置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区域,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宜居宜业的现代乡村空间。
结语
系统思维为农业空间规划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通过统筹考虑各类空间要素关系,协调不同层级发展需求,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空间治理效能。实践中需要结合地方实际,创新规划理念和方法,完善制度机制,强化技术支撑,确保农业空间规划既符合国家战略要求,又满足地方发展需要。只有坚持系统思维,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空间格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莹颖 . 土地资源管理在空间规划中的创新策略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5,(16):19-21.
[2] 张丽娜 . 国土空间规划中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路径 [J]. 住宅与房地产 ,2025,(06):43-45.
[3] 桑磊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J]. 绿色中国 ,2025,(03):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