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素养视角下小学班级合唱教学的实践探索
林璐茜
黄岩区新前街道中心小学 浙江省台州市 318020
引言
当前,深化美育教育已成共识,其核心在于培育学生理解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综合素养。小学音乐课堂中的班级合唱,因参与面广、实践性强,是渗透美育的理想载体。然而现实中,有的合唱教学未能充分释放其美育潜能。如何在合唱的和谐之声中自然融入审美熏陶、情感培育与文化浸润,实现美育素养的全面提升?这正是本文实践探索的核心关切。本文将尝试立足日常教学,挖掘合唱活动本身蕴含的丰富美育价值,寻求更符合儿童心灵成长的教学之道。
一、美育素养在班级合唱教学的价值
美育素养非空中楼阁,它具体体现为审美感知的敏锐、艺术表达的自信、创意火花的闪现以及对文化底蕴的体认。小学班级合唱教学,恰是滋养这些素养的独特场域。当几十个童声汇聚,共同塑造音乐形象时,其过程天然融合了倾听(感知声音的和谐)、表现(用歌声传达情感)、协作(各声部配合)与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和文化)。这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仅满足于“唱齐唱准”,更需引导学生沉浸于音乐之美,在集体共创中体验艺术的力量与温度。
二、融合美育素养的合唱教学实践策略
如何在人音版教材的合唱教学中,有效渗透美育素养?关键在于教学重心的转移与策略的更新。
(一)深化听觉感知,唤醒审美本能
音乐之美,首先需要一双会“听”的耳朵。在班级合唱教学中,与其让学生急着张嘴跟唱,不如先花时间引导他们安静地、投入地聆听。这种专注的听,是开启审美体验的第一步。以人音版合唱曲《西风的话》为例,初次接触时,不必急着分声部练习。可以让学生先完整地聆听作品。老师可以引导:“仔细听听,音乐让你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是秋风轻拂树林,还是落叶沙沙作响?”接着,可以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层次:“现在,请特别注意听低声部的旋律,它像不像大地沉稳的呼吸?再听听高声部,是不是像风儿在高处轻轻吟唱?当这两个声音合在一起时,又产生了怎样新的感觉?”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合唱的魅力,还可以对比播放单声部的旋律和完整的合唱版本,让学生说说哪个听起来更丰满、更有意境?这种有目的的聆听训练,能有效唤醒学生对声音和谐度、音色层次、情感氛围的感知能力,为后续的歌唱和审美判断打下坚实基础。
(二)激发情感共鸣,内化艺术表现
班级合唱要超越机械的发声,就必须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与音乐中的情感建立连接,并用真诚的歌声去传递。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创造情境,引发共鸣。比如教唱人音版《送别》这首经典合唱曲。直接讲解“离别”可能有些抽象。我们可以结合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引导学生想象:长长的送别路、古老的驿道、满眼的青草,这场景给你什么感觉?是忧伤?是不舍?还是淡淡的惆怅?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经历过的离别时刻(如朋友转学、亲人远行),唤起相似的情感体验。当学生对歌曲的情感基调有了自己的理解,再引导他们思考如何用声音来表现:“你觉得用明亮轻快的声音唱,还是用柔和、稍慢、带着一点叹息感的声音唱,更能表达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试试看哪种感觉更贴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声音处理(如力度的强弱变化、速度的微调),找到最能打动自己、也最符合歌曲意境的表达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歌唱技巧服务于情感表达,学生逐渐学会用声音传递内心的感受,艺术表现力得以内化和提升。
(三)培育协作意识,践行集体创造
合唱之所以动人,核心在于“合”。它不是个人声音的简单叠加,而是不同声部相互倾听、配合、交融,共同创造和谐音响的过程。班级合唱教学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体验集体创造力量的绝佳途径。这需要精心设计练习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切体会“合”的意义。例如学习人音版的轮唱歌曲《嘹亮歌声》。这首歌曲结构清晰,非常适合初学者体验声部合作。教学时,先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组。第一步,让每个声部组独立练习自己的旋律,确保本组的音准和节奏稳定。这是建立个体信心的基础。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进行声部叠加。这时,老师要特别强调“听”的重要性:“现在,第一声部开始唱,第二声部请先仔细听,感受第一声部的旋律走向和速度。当轮到你们进入时,不仅要唱准自己的旋律,耳朵要像雷达一样,时刻捕捉第一声部的声音。你们的声音是加入进去,共同编织一幅音乐图画,而不是盖过对方或自顾自地唱。”在合练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地发现,如果只顾自己大声唱,声音会打架;只有互相倾听,随时调整自己的音量和速度,才能形成和谐悦耳的整体效果。
三、实践中的关键考量
要使班级合唱真正成为美育的有效途径,教学中还需注意:
降低技术门槛,提升参与信心:对技巧要求较高的二声部合唱,可从简易轮唱、伴唱等易入手的形式开始(如人音版《杨柳青》中的固定音型伴唱),或选用音域适中、旋律朗朗上口的作品(如《叮铃铃》),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能力范围内参与并获得成功体验。
珍视过程体验,弱化功利评价:将关注点从追求完美的演出效果,转向学生在合唱过程中的参与度、专注度、协作态度及审美感受。鼓励学生在每一次排练中尝试、交流、调整,享受共同创造音乐本身的乐趣。
联结文化根脉,拓展审美视野:教师可结合人音版教材中丰富的中国民歌、创作歌曲(如《猜调》、《小黄鹂鸟》),在学唱时适当融入相关地域文化、风土人情背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语言的独特韵味,增强文化认同感,拓宽审美视野。
总而言之,小学班级合唱,这看似寻常的教学活动,实则是孕育美育素养的一片沃土。当我们超越技术层面,以美育素养为引领,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倾听中唤醒耳朵对和谐之美的感知,在歌唱中点燃心灵与音乐的情感共鸣,在协作中体会集体创造的力量,在文化浸润中理解艺术的深厚底蕴——合唱便不再仅是歌声的叠加,而成为一段深刻而愉悦的审美旅程。
参考文献:
[1] 辜迎春 .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探析 [J]. 参花 ,2025(6):143-145.
[2] 张振华 . 童声合唱提升小学音乐教育素养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12):102.
[3] 崔晓燕 . 美育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探索 [J]. 启蒙 ,2025(1):71-73.